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2 06:34
tags:

-

2021年2月2日发(作者:无国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代儒学一统天下,


处于独尊 地位的局面被打破,


随着道教的


兴起,佛教的传入并且盛行,儒 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魏晋南北朝的儒家理论,


却比较滞后。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


没有出


现一位儒学大家。


除了在无神论方面有所发展外,


在哲学本体论上,


却无多大进


展。


范缜虽提出



形者神之质


,


神者形之用



的质用观,


具有体用论的意义,


但没有


展开充分的论述。比 之先秦两汉的哲学,并没有前进多少。比之佛道的本体论,


落后了一大截。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被打破独尊地位,处 于衰落之中,但是儒学的传统


并没有中断。


正因为这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


的发展过程,成为 上承两汉经学


,


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的学术地位





两汉经学流





很多,形式繁琐,内容驳杂,及至 魏晋,便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对于玄学,一般


看作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并不排 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玄学的发展借助于两汉经学,王弼注


《周易》


,释《论语》


,何晏作《论语集解》等等



,都是玄学家们为经学玄学化所作的努力


。儒家的主要经


典《周易》与《老子》


< br>《庄子》被并称为三玄。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问题,虽然来自老庄,但与《易传》


思想关系密切。儒家思想在魏晋玄学时期有重要发展,它一扫两汉经学的繁琐芜杂,剔除了经学的天人感


应说等神秘成分,使抽象思维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魏晋南北朝隋唐虽是儒家文化处于低谷衰落的一个时期


,


但不代表具体在民族思想方面也毫


无建树。


相反


,


这一时期由于是我国各民族大迁 徙和融合的时期


,


且经常处于群雄割据、


汉族


与少数民族所建政权鼎立并存的状态


,

< br>因此


,


注定了儒家民族思想在这一时期有着巨大的飞


跃与提升


,


值得我们认真的反思与研究。< /p>








一、江统及其《徙戎论》







< /p>


江统


,


字应元


,


西晋末年人


,


是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



,


匈奴、


鲜 卑、


氐、


羌等族不断内



,


并在归附的名义下


,


大批 进入中原


,


与当地汉族杂居。由于文化习俗及民族利益诉求的差



,


人居内地的少数民族时常与汉族政 权发生冲突


,



:

公元


294



,

< br>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党


:


公元


2 96


年夏


,


其弟郝度元又起兵反晋


;


同年八月


,


氐族 首领齐万年又率领氐、


羌人民


,


进围泾



,


并威慑关中。为防患计

< p>
,


江统作《徙戎论》上奏给皇帝


,


要求将人居中原的少数民族迂回


他们原来居住地。不使华夷混居。他的理由主要 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




1




内诸夏而外夷狄



的历史传统。


由于长期处于生产力发 展的较高水平


,


华夏族一直居


住在中原 这块沃土上


,


少数民族则居住在周边偏远的地方


,


因此


,


很自然地就形成了华 夏居中


,


戎、狄、蛮、夷居边的



五方格局



。这种居住格局至少确立于西周 时期


,


甚至早在夏朝就已


成型。根据这 种历史传统


,


江统说


:



夫夷蛮戎狄


,


谓之四夷


,


九服之制


,


地在 要荒。


《春秋》之


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


或居绝域之外


,


山河之表


,


崎岖川谷阻险之地


,


与中国壤断土隔


,



相侵涉


,


赋役不及


,


正朔不加


,


故曰


:


‘< /p>


天子有道


,


守在四夷




自古以来

< br>,


戎、狄、蛮、夷就居住


在与



中国壤断土隔



的偏远地区

< p>
,


互不侵犯


,


所以


,


古代有道的天子只会防备



四夷



,


而不会


让他们进入中原与华夏混居。





2


、夷狄与华夏的文化差异。伴随着 居住地域不同而来的就是民族风俗习惯及其文化的


差异


,


这是民族身份识别的根基。


如江统说


:



以其言语不通


,


贽 币不同


,


法俗诡异


,

< br>种类乖殊。



从不同的语言、


货 币、


风俗制度就可以判断出华夏与夷狄完全是不同的族类。


,< /p>


所谓



非我族



,


其心必异



,


这种民族差别在其来看完全代表着民族品格的差距。


他认为< /p>


:


夷狄生性



贪 婪


,


凶悍不仁


,


四夷之中


,


戎狄为甚。


弱则畏服


,


强则侵叛



;< /p>


华夏族则为礼仪之邦、


衣冠之乡


,


有着


高贵的仁义道德品质。因此。华夏与夷狄不应同处


,


如同君子与小人不可以混淆一样。





3


、王朝 兴衰的经验教训。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所以历史上的中原王


朝兴衰总与 民族冲突相为表里


,


夷狄进驻中原往往就是典型的标志。


对此


,


江统了解得非常清

晰。他说


:



申缯之祸

< p>
,


颠覆宗周。襄公要秦


,


遽兴姜戎。当春秋时


,


义渠、大荔居秦晋之域

< br>,


陆浑、阴戎处伊洛之间


,


酆瞒 之属害及济东


,


侵入齐宋


,

< p>
陵虐邢卫


,


南夷与北狄交侵


,


中国不绝


若线。



在历史上


,


西周灭亡于犬戎的入侵

,


秦因惨败于姜戎而失去中原霸主的地位


,


齐、宋、


邢、


卫又曾因长期饱受陆浑、


阴戎等夷狄的侵犯之苦而岌岌可危


,


所以


,


如果让夷狄全部进驻


中原


,


那么华夏诸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


但遗憾的是


,


后代的中原君主并没有吸取历史的教


< p>
,


往往因一时之利主动允许夷狄入居中原


,


在某种意义上


,


这就是中国自汉至魏晋战乱迭 起


的原因。因此


,


为了避免历史再次重 演


,


江统要求把人居中原的夷狄迁会原居地。

< br>




在江统上奏《徙戎论》 后。



未及十年


,

而夷狄乱华


,


时服其深识



。这说明江统的民族思


想虽有偏颇保守之处


,


但也不乏真知灼见。至少他已经看到了


,


自西周以来


,


中国就是一个多


民族杂 居的国家。


此后。


由于民族的迁移


,< /p>


中央朝廷的屯田、


戍边等政策


,


逐渐形成了中国境


内各民族杂居的分布状态。


这 既有利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


也增加了引爆民族矛盾的几率。


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民族关系中趋利避害


,


确实是一个让人难解的问题。








二、



夷狄之德


,


黎民怀之








< /p>


西晋灭亡后


,


中国就进入了五胡十六国与 南北朝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


,

建立


自己的政权。为更好地融人华夏、适应中原的生产、生活方式

< br>,


他们纷纷利用儒家文化改造


自己原有的文化。


于是


,


儒家文化不再仅仅是华夏的儒家文化


,


也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儒家文化。


这种情势 必然推动儒家在民族思想方面逐步走向开明包容


,


直至提出



夷狄之德


,


黎民 怀之



的思想。


其代表者即是隋代大儒 王通。


他说


:



天命不于长


,


惟归有德。


夷狄之德< /p>


,


黎民怀之。



意即是


,


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


,


根据是否有德性是否有行王道这个标准而授予君王的位置。



论华夏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实行



仁政



、践履王道就会得到民众的认同与归附。长期以来

,


儒家都提倡一种华夏



正统



的观念


,


认为只 有华夏族才有资格统治中原乃至天下


,


少数民族


只能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


否则


,


即视为不顺



天命

< br>”


的乱臣贼子。如董仲舒说


:



三统之变


,


近夷


遐方无有


,


生煞者独中国。


”“


三统说



是董仲舒最独特的历史观。认为每 个相继的朝代都要改


正朔


,


易服色


,


以承天命


,


获得 统治天下的合法权。


但这种权利只能属于中原诸夏之国


,


夷狄之


国是没有资格的


,

夷狄只能在中国的统治下。


但实际情况是


,


华夏君主并不一定都个个都顺应


天命


,


爱民如子


,


有时他们的残暴比夷狄统治者有过之而无不 及


;


相反


,


一 些少数民族的英明


领袖更体现了天命


,


如前燕的慕容魔、


前秦的符坚


,


中原民 众在他们的领导下反而生活的更滋


润。


这种刺眼的现实必然逼迫 儒家改变自己以种族论天命的传统。


当时


,

有人问



符坚是不是


晋朝的乱臣贼 子



,


王通义正言辞地回答道


:



晋制至私之命


,< /p>


故符秦、王猛不得而事也。



晋朝


统治者荒淫无度


,


只想着争权夺利而置百姓生 死于不顾


,


这种君主又何必让符坚、


王 猛这样有


才华的人因愚忠而殉葬呢


!


这 才叫真正的



应天顺命


,


安国济民



之举措


:



符秦何逆


?


三十余 年


,


中国士民


,


东西南北


,


自远而至


,


猛之力也。



他又以热情的言辞歌颂了北魏孝文帝< /p>


:



元魏之有



,


其孝文之所为乎


?

< br>中国之道不坠


,


孝文之力也。



魏孝文帝雄才大略


,


为顺应时势毅然放 弃


本民族的传统而恭行儒教


,


广施仁义


,


惠及百姓


,



中国之道不坠


,


孝文之力也



,


而那些偏安一


隅、 只图享乐的南朝小国之君主不正是不仁不义的夷狄


:



齐、梁、陈之德


,


斥之于四夷也



叫。


相应


,


对那些顺应天命、


愿意归顺少数民族政权的汉族文人


,


王通也不鄙弃甚至给予非常


高的评价


,


如前秦符坚最重要的谋臣王猛


,



王猛有君子之德三焉


:


其事上也密


,


其接下也温


,


其临事 也断。



可见


,


王通打破了华贵夷贱的传统观念


,


认为华夏的兴衰并不一定要 寄托在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2 06: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97767.html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