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世纪末的美国革命标志着英国的第一帝国瓦解和新的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英国的殖民发
展目标向东方发展,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开发
,
印度的扩张一方面因七年战争而加大,
另一
< br>方面由于美国的独立,
东方也成为了新的货物输出重心。
由此英国的殖民主义面向了全世界
范围。
由于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在海上的成功,
以及美国独立后对于海洋权利的妥协,<
/p>
使得英国
最终成为了长达
200
年的海上霸主。而正如以后的海权论所认为的
'rules the
waves, rules the
world.
‘帝国开始
进入全盛时期。
在国内,
工业革命在
无形而有序的进行着,
工场的工业化使得英国的生产力大为提高,
中产
阶级和相应的文化相对快速的发展。
新的工业化城市不断
发展,
但没有受到良好的管制,
以
至于
产生了大量城市化的恶果,
而这解决的方式也是在后来才不断的得出。
< br>政治方面,
由于
新旧贵族和商业资本主义的相互斗争,<
/p>
使得英国的宪政
(没有实质的宪法)
不断
改革,
在接
连不断的相互对抗的法案中,
双方势力产生了相应的均衡,
而实质的结果需到威灵顿议会改
革案改变贿选造成的不利。另一方面,由于福音派和克拉彭联盟的不断坚持,议会在
18
33
年最终敲定废奴法案。
THE
RESTORA
TION AND EIGHTEEN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
TURE
(
1660<
/p>
~
1789
)
1642
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
/p>
20
年里,
英国政局动荡,
战火连绵不断。
以克伦威尔
(
Oliver
Cromwell,1599
~
1658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极权统治未能平息统治阶层内部及统治阶级与劳
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克伦威尔斯后,
斯图亚特王朝卷土重来,查
理二世(
Charles
Ⅱ
,163
0
~
1685
)于
1660
年登上王位,这就是“王政复辟”
(
The
Restoration,1660
~
p>
1688
)
。这个时期
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大批共和派人士被屠杀,
1665
年的
瘟疫和
1666
年的大火使伦敦变成一
片废墟。
1688
年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
”
(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
,以阻止国王
实行君主
专制统治。斯图亚特王朝被废黜,资产阶级和贵族互相妥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
18
世纪
的英国政局相对稳定,
p>
资本主义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国力强盛,
不
断发动对外战争,
在世界
各地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p>
工业革命方兴为艾、
圈地运动仍在继续。
资产阶级与劳
动人民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地爆发了无数次起义。爱尔兰人民也掀起了民族
解放运动。
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660
年到
1700
年约翰
?
德莱顿(
John Dryden,1631
~
1700
)逝世,
“新古典主义”<
/p>
(
Neo-classical
)
文学及其批评原则开始形成。
第二阶段为
“新
古典主义”
文学的鼎盛时期,
从
170
0
年到
1744
年蒲伯(
A
lexander
Pope
,
1688
~
1744
)和
1745
年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1667
~
1745
)
逝世。
第三阶段从
1745
年到
1784
年约翰逊博士
(
Johnson,1709
~
1784
)逝世。在这一时期,
“新古典主义”受到浪漫主义新思想的挑战
。
179
8
年华兹华斯
(
William Wo
rdsworth,1770
~
1850
)
和柯勒律治
(
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
~
1834
p>
)
共同
出版《抒情歌谣集》
(
Lyrical Ballads
)
,正式宣告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
德莱顿是第一阶段最重要的人物,
是王政复辟时期的桂冠诗人,
著有长诗
《艾布萨伦和阿齐
托菲尔》
< br>(
Absalom and Achitophel,1681
< br>)和其它一些当代主体的诗作。其戏剧代表作、无韵
体悲剧《一切为了爱情》
p>
(
All
for
Love,1677
)
,根据新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重新演绎
莎士比
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
A
ntony and Cleopatra
)
的故事。
德莱顿又是一位重要的批评家,
其散文名作《论戏剧诗》
(
An
Essay of Dramatic Po
esy,1668
)既把英国文学批评推向新的高
度,其本身又
是一种清新、简朴和自然的风格的典范。
< br>王政复辟时期的喜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风俗戏剧”
(
C
omedy
of
Manners
)
。其中最著名的
有乔治
?
埃思里奇
(
Sir George Ethereg
e,1635
~
1691
)
的
《时髦男子》
(
The
Man of Mode,1676
)
,
威廉
?
威彻利
(William W
ycherley,1640
~
1716)
的
《乡村妇女》
(
The
Country Wife,1672
~
1674
)
和《坦率的人》
(
The
Plain
Dealer,1674
)及威廉
?
肯格里夫
(William
Congreve,1670
~
172
9)
的
《为爱而爱》
(
Love for Love,1695
)和《世道》
(
The Way of the
World,1700
)等。
p>
这一时期的散文有了新的开端。
散文作者一反此前多恩
(
John Donne
)
的布道
、
弥尔顿
(
John
Milton
)的小册子
和托马斯
?
布朗爵士(
Sir
Thomas
Browne
)作品里
所运用的华丽词藻和宏
伟而沉郁的文风,开始朝着平易、亲切和实用的方向发展。在哲学
和科学领域,有
托马斯
?
霍布斯(
p>
Thomas
Hobbes,1588
~
1679
)的《利维坦》
(
Leviathan,1651
)
,约翰
?
洛克(
John
L
ocke,1632
~
1704
)的《
论人类的理解》
(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
。新散
文还体现在塞缪尔
?
佩皮斯(
Samuel
Pepys,1633
~
< br>1703
)的日记中,他生动描述了私人生活
的详细细节
,令人耳目一新。杰里米
?
科利尔(
J
eremy Collier,1658
~
1726
)在《略论英国戏
剧的不道德与不圣洁》
(
Short V
iew of the Immorality
and Profaneness of the English Stage
)
p>
中,
以一种严密和学者的文风,对复辟时期戏剧的淫猥进行了抨击。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作是约翰
p>
?
弥尔顿的《失乐园》
、
< br>《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尽管弥尔顿
主要活跃在资产
阶级革命时期,
写了大量支持革命的极具战斗性的小册子,
然而
这些诗作使
他成为英国文学最伟大的史诗作者。
约翰
?
班扬是
17
世纪最伟大
的小说作家
。
他的
《天路历
程》
以梦境寓意的方式描写了当时英国的现实生活
。
同时,
弥尔顿和班扬在各自的作品中表
达了在当时已有相当影响的清教思想。
< br>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蒲伯和斯威夫特。
蒲伯是古典主义诗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自如地
运用
“英雄双行体
”
的诗歌,
并将其发挥到极至。
< br>他也是一位讽刺大师,
《夺发记》
(
The Rape
of the Lock,1714
)
嘲笑了上流社会。斯威夫特更是一个毫不妥协的讽刺作家。他的系列讽刺
作品,
《书籍之战》
(
The Battle of
Books,1704
)
、
《一只桶的
故事》
(
A
Tale of a T
ub,1704
)以
及《格利佛游记》
(
Gulliver
’
s Trave
ls,1726
)等对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阶层,乃至人类本
身的丑陋进行了无情和辛辣的讽刺。
随着政治生活的活跃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伦敦各种报刊激增,
散文创作空前活跃,
为现实主
义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丹尼尔
?
笛福
(
Daniel Defoe,1660
~<
/p>
1731
)
因创办了
《评论》
(
The
Review
,1704
~
1713
)杂志而成为<
/p>
英国报刊业的奠基
人。当然,迪福之所以流芳百世更是因
为他取得的以
《鲁滨逊漂流记》
(
Robinson Crusoe,1719
)
为代
表的小说成就。
爱迪森
(
Joseph
Addison,1672
~
1719
)
和史蒂尔
(
Sir Richard Steele,1672
~
1729
)
共同创办的
《闲话报》
(
The
Tatler,1709
~
1711
)和《旁观者》
(
The Spectator,1711
~
1712
)面向中产阶级读者,起到了传
播文化和道德说教
的作用。
第三阶段可以被称为散文诗代(
The Age of Pro
se
)
。各个领域的散文巨著竞相面世:文学评
论以约翰逊博士编辑的莎士比亚戏剧《序言》
(
Pre
face,1765
)和《诗人传》
(
The Lives of the
Poets,1779
~
1781
)
为代表;
< br>最著名的传记当推鲍士威尔
(
James Boswel
l,1740
~
1795
)
的
《约
翰逊传》
(
Life of Johnson,1791
)
。埃德蒙
?
伯克(
Edmund B
urke,1729
~
1791
)的一
系列争论
小册子更是用精辟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政见。爱德华
?
吉本(
Edward
Gibbon,
1737
~
1794
)
的历史巨著
《罗马帝国衰亡史》
(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1776
~
1788
)
和
p>
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