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妥帖的意思是什么
篇一:
“
妥贴
”
还是
“
妥帖
”
一个语言环境里,同一个词居然用了两种写法:妥帖、妥贴。
学生问:到底是
“
妥贴
”
还是
“
妥帖
”
呢?
“
p>
贴
”
字,
基本词义
是
“
把薄片状的东西粘在另一个东西上。
”
用这一本义的有
“
粘贴、
剪贴、
贴边、
贴补、
贴
兜、贴花、贴画、贴标签
”
等;用其引申义的有
“
贴换、贴己、贴近、贴身、贴题、贴息、贴现、贴心、房
贴、一贴药
”
等。
p>
“
贴
”
字在古代还
可以用作通假字,本字是
“
帖
”
,表示服从和妥当、稳当的意思。用这个意思组词为
“
服
贴
”
、
“
妥贴
”
,即
“
服帖
”
、
“
妥帖
”
。
p>
也就是说,把
“
妥帖
”
写成
“
妥贴
”
时,表现的是古汉语遗留下来的通假字现象。这一现象现在已经被
< br>“
妥
帖
”
来取代了。
“
妥贴
”
只是作为通假现象而保留着。
更何况
,即便是在古代,也是常常用本字而不用通假字的。如《陆机文赋》里有
“
或妥帖而易施,或龃
龉而不安
”
句,
《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里有
“
这书是杜少卿哥寄来的,说臧歧为人甚妥帖,荐来给大爷、二
爷使唤
< br>”
的句子,就是大家经常列举的例子。
p>
所以,就用字规范而言,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环境里,应该用
“
p>
妥帖
”
才是。
篇二:哪个更妥帖?
哪个更妥帖?
前些天
进行五年级抽测,
在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中我设计到:
tuo
tie
一词,
意图是考察对第九课
“<
/p>
妥帖
”
一词的掌握。批改试卷的时候看到
许多的学生写成了
“
妥贴
”
,刚开始感觉这个
“
贴
”
也对,而且自己平时写的
时候也没太注意过,
< br>但是总觉得既然两个都对,
为什么书上要写成这个
“
p>
帖
”
呢?是课文错了吗?虽然老师要
以课本为准,但是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课本也不是权威,还是查清楚给学生一个权威的答案。
首先利用最先进的方法,上网查阅。在百度中输入
“tuo t
ie”
,果然
“
妥帖
< br>”
和
“
妥帖
”
两个词同时出来了。
我又输入
“
‘
妥帖
’
和
‘
妥贴
’
的区别
”
,出来的答案更是模棱两可,说:
“
两个词是通用的,妥帖一般是形容词、
副词用的,妥贴一般用在特指动作的时候用的。<
/p>
”
我感觉这个答案连我自己都不能说服,看样子还真不能太
相信网上的东西。
我一直
坚信《现代汉语词典》的真实性,所以就又翻出了《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查阅。发现词典里面
收录的只有
“
妥帖
”
一词,而根本就没有
“
妥贴
”
。原词条是:
“[
妥帖
]
,音
tuǒtiē
,恰当
,合适。
”
又分别查了
“
贴
”
和
“
帖
”
这两个字的意思:贴
——
音
tiē
,有五个义项
:
①
将片状物粘在别的东西上:贴
画、
贴春联。
②
紧挨、靠近:贴心、贴身。
③
添补、补偿:倒贴、贴补。
④
补助费
:津贴。
⑤
量词,多
用于膏药:一帖膏
药。
帖
——
有三
个读音:读
tiē
,有三个义项:
①<
/p>
顺从:服帖、服服
帖帖。
②
稳妥:妥帖、宁帖。
③
姓。读
tiě
,
①
邀请客人的
书面通知:请帖、喜帖。
②
旧时写姓名、
年龄、籍贯、家世或生辰八字的纸片:换帖、庚帖。
③
写着字
的纸片:字帖儿、揭帖。
④
量词,用于汤药:
< br>一帖药。读
tiè
,义项有一个:
①
供学习写字或绘画时模仿的样本:临帖、字帖、画帖。
从字典的注解可知,
“
帖
”
字的义项中有
“
稳妥
”
的意思,和
“
妥
”
组成词语
“
妥帖
”
可理解为
“
恰当、合适
”
。
可是
“
贴
”
< br>字的义项中没有一项能和
“
妥
”
组词达成恰当的意思,而且词典只收录
“
妥帖
”
这一写法,可见以前我
们习惯
的
“
妥贴
”
应
该改成
“
妥帖
”
才更妥帖!
篇三:定义
“
p>
国学
”
是在
20<
/p>
世纪初年产生的一个学术概念
,
它是在
与
“
西学
”
的
区别和对立中建立
起来的。
章太炎在
“
国学
”
观念
的建立和传播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之后
,
胡适在
p>
“
整理国故
”
的口
号下重新界
定了
“
国学
”
这个概念
,
将
“
国学
”
定义为
“
国故学
”,
但它仍
然是以中国古代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学术的总称。
“
五四
p>
”
以后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化
,
特别是由陈独秀、李大钊开其端的中国现代革命文化
,
以鲁
迅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现代社会文化
, <
/p>
由从事外国文化的翻译、
介绍和研究的学者和教授创造出来的大量
学术
成果
,
都没有纳入到
“
国学
”
这个学术概念之
中。
1949
年之后
,
“
国学
”
这个概念只在港台
和海外华文学者之间
使用着
,
直到文
革结束之后才重新出现在祖国大陆
,
但直到现在
,
这个概念仍然沿袭着原来的用法
,
这就在
有意与无意间将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化的研究排斥在
“
国学
”
之外
,
把整个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凝固起来
,
把
理应具有更大互动性能和更大发展潜力的中国学术体系分裂成了各不相关
且相互掣肘的几个板块
,
由此形
成的学术观念也有严重的缺陷
,
影响着中国学术的正常发展。
“
p>
国学
”
,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概念、话题。
按照一般理解,
“
国学
”
乃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以此观之,
每个国家都应该拥有自己的
“
国学
”
。另有学者认为,<
/p>
“
国学
”
是
p>
“
中国学术
”
或<
/p>
“
中华学术
”
的
国内简称,是研究
中国即中华民族之传统学术文化之源、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
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为目的的科学。
3
、原有释义及其缺陷
p>
就国内而言,清末民初,学界对
“
国学
p>
”
的释义争议很大,大致有以下几种:
p>
(
1
)
“
国学
”
即
“
中学
”
这一释义与清朝大员、洋务运动的
代表人物张之洞等所倡导的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有关。但因有
“
西
学
”
一说而提出与之对应的
< br>“
中学
”
并不周全,因为与
p>
“
中学
”
相对应的
概念应是
“
外学
”
,而
“
西学
”
则仅仅是
“
外
学
< br>”
中一部分,并不能涵盖日学、印度学等等所有
“
外学
”
。另外,因世界各国学校一般都有大、
中、小学之
分,用
“
中学
”
这样的概念,也很容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引起误解。
(
2
)
p>
“
国学
”
即
“
国粹
”
这一释
义,是针对
“
中学
”
< br>提法太笼统、宽泛而另提出的。
但顾名
思义,
“
国粹
”
即国家学术文化之精粹。
“
国学
”<
/p>
与
“
国粹
”
p>
不论外延或内涵其实都不一样,硬把两
者等同起来,无疑与事实不符
:因为
“
国学
”
并非一切皆
“
粹
”
< br>,而是有
“
粹
”
有
“
渣
”
。因此,把
“
国学
”
与
“
国粹
”
等同,要么名不副实,要么等于把传统学术文化
“
精粹
”
以外的内容排斥在外,又因人们对传统学术文化
“
精
粹
”
< br>之理解不尽相同,自然就很难使
“
国学
< br>”
的内容及其解释规范化。而在实际操作上,这样的释义也行不通。
主张这一说法的人,实际上认为中国传统学术一切皆
“
粹
”
,因而把传统学术一篮子兜进了
“
国学
”
的筐子里。
< br>
(
3
)
p>
“
国学
”
即
“
国故
”
这一释
义,是针对
“
国粹
”
< br>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
“
粹<
/p>
”
而提出的。这种提法
曾经被当时许多著
名学者所认可。
“
五四运动
”
时期的
“
旧派
”
、
“
新派
”“
国学
”
家们,几乎都使用过
< br>“
国故
”
一词。
1919
年初,新旧文化激烈交锋,北大较保守的学者创办《国故》月刊以
p>
“
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
”
< br>。在此背景
下,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潮》杂志撰文,针对
“
抱残守缺
”
、
“
追摹国故
”
的倾向而提出用科学
的态度和方法
“
整理国故
”
。所谓
“
整理
”
,并非限于考证、训诂,还包括了评判价值、探寻因果。他们既以现代观念发掘、
阐扬古学,又强调清理
“
国渣
”
,打倒
“
偶像
”
。
曾经将
“
国学
”
、
“<
/p>
国粹
”
和
“
p>
国故
”
并用、互换的章太炎,后来觉得
p>
“
国故
”
比
“
国粹
”
妥
帖,便把其阐述
“
国学
”<
/p>
的第一部著作名之为《国故论衡》
。甚至有人用
< br>“
国故
”
取代
< br>“
国学
”
,并发起了
“
整
-
-
-
-
-
-
-
-
-
上一篇:最实用的英语单词
下一篇:建筑图纸上所有符号、字母所代表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