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30 05:00
tags:

-

2021年1月30日发(作者:那特真)


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





作者:



发布日期:


2006-2-27




飞白,又名



非别



,是明知说错或写错而不予改正,有意将错就错,如实 加以记录或援用的一种修辞


手法。通常都说,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和简练 ,似乎和飞白无关;但其实不然,有许


多成语即因飞白而来,或包含着飞白修辞手法。< /p>



兹将成语中运用飞白修辞手法的情况按飞白的分类例述如下


———



一、语音飞白,就是由于咬舌儿、 大舌头、口吃或方音等影响而发错语音,被记录或援用下来而构成


的飞白。如

< p>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被理解为是



卑贱者最聪明


”< /p>




集思广益出智慧


。但是,



< br>不同,不相为谋



,职业并不相同,三个臭皮匠怎么能跟 军政大师诸葛亮在一起谈经论道、出谋划策、


治国安邦并在军需用品上有木牛流马那样的 发明创造呢?刘玉琴老师在《光明日报》


2001


< p>
1



31


日第

< p>
B3




文萃

< p>


副刊



语言谈片



专栏发表的


《不是



皮匠






裨将



》< /p>


中指出,


原来



皮匠








之误(显然属于语音飞白),





是辅佐之意 ,即











裨将



古代指副 将。三个长期在诸


葛亮身边工作,与之合作共事的副将在集思广益时,当然就有了与诸葛 亮作比的可能。无独有偶,李


耕拓老师也曾在《语文月刊》


19 97


年第


7


期第


43


页上发表《



名列前茅







何所指?》的文章,


指出许多人都想当然地把





当成茅草, 但世上又哪里有举茅为旗的呢?原来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早


已指出:

“?



?


字当读为


?



?


。旄,正字也;茅,借 字也。


”“




其实通





,因此



前茅


就是



前旄



前军所持之旗也,引伸则可指先头部队。又如



飞熊入梦



,语本《史记


·


齐世家》:



西伯(即周文王)< /p>


将出猎,卜之,曰:


?


所获非龙非螭,非 虎非罴。


?”


《宋书


·


符瑞志上》:



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遗汝

< p>
师以佐昌。



飞熊,本作



非虎



,后作



非熊



,讹作


非熊



。原指周文王梦见而得太 公望,后来比喻圣


主将要得到贤臣的征兆。又如



纥字不识



,指不识字,语本《通俗编


·


文学》引《懒真子》:



臧武仲,


名纥,音恨发切。唐时有误读为核者。萧颖氏曰:


?< /p>


汝纥字也不识耶!


?


俗言瞎字不识,又纥 字之讹。



再如


逃之夭夭



,语本《诗经


·


周南


·


桃夭》:


“< /p>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原来形容桃花繁 茂,色彩鲜艳。


后人用



< p>






的谐音,作为



逃跑



的诙谐语,形容人溜走了或逃跑了。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成


语中的许多通假字其实就不妨当作语音飞白来理解,如



无妄之灾



就是



毋望之灾



,指意外的灾祸,

< br>而



无妄之福



则是



毋望之福


< p>
,指意外的幸福;其他如



流言蜚(飞)语





功(工)到自 然成






其犹犹,陵其与与(豫豫)



等等亦然 。



二、字形飞白,就是因字形相近而读错或写错,被记录或援 用下来而构成的飞白。如



三豕涉河



,语


本《吕氏春秋


·

< br>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曰:


?


晋师三豕涉河。


?


子夏曰 :


?


非也,是己亥也。


?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晋师己亥涉河也。



用以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的讹误。


又如



不识一丁





目不识丁



,语本《旧唐书


·


张弘靖传》:



今天下无事 ,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


识一丁字。



据说因









字 形相近,









字 之误,后来因称不识字为



不识一丁





目不


识丁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又如



舄乌虎帝




“< /p>


乌焉成马





乌焉鱼鲁





鲁鱼帝虎





乌焉亥豕



均是比喻错别字的成语 ,因为舄和乌、虎和帝、乌、焉和马、亥和豕以及鱼和鲁,形体相近,往往写


错。再如< /p>



列风淫雨



, 比喻错别字连篇,语本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


练字》:



《尚书大传》有


?


别风


淮雨


?


,《帝王世纪》云


?


列风淫雨


?



?



??



?



?



??



?


,字似潜移;


?



??



?


义当而不奇,


?



??



?


理乖 而


新异。




三、语意飞白,就是记录或援引说话人或写作者误解或曲解而构成的飞白。譬如过去有个笑话,说有


人做《项羽拿破轮论》云:



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 轮不能拿哉?



成语而语意飞白,如



郢书燕说




语出


《韩非子


·


外诸说左上》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


因谓持烛者曰


?


举烛


?


,而误书


?



?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悦之,曰:

< p>
?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 /p>


燕相白王,


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之学者,多 似此类。



又如


丁公凿井




< br>穿井得人



,语出


《吕氏春秋< /p>


·


察传》:



宋 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穿井,告人曰:


?


吾穿井得一人


于井中。


?


有闻而传之曰 :


?


丁氏穿井得一人。


?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


曰:

< br>?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

< br>原来丁公每天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后在家中凿一井,节省了


一个劳力,因此他说 :



凿井,得一人。



后来以讹传讹,被说成是从井中得一人,比喻传闻不可信或


以讹传讹。




比喻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

< br>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


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 情境。


这种打比方


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 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


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 (被比的事物或情境)


;喻体(作比的


事物或情境)

< p>
;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


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


外,根据 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


喻、缩喻、扩喻、较喻、回 喻、互喻、曲喻等九种。






◇明喻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 关系,


说甲


(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常用: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


仿佛、好比、比方说、像

< br>……


一样、如


……


一般、仿佛< /p>


……


似的、


……


一样、


……


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例如: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 的,有羞涩


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朱自清《荷塘


月色》





②于是夜晚的松花江,


像一条嵌 花的闪光的银链,静静地垂挂在这一


片浩瀚的沙滩裸露的胸前。


(张抗抗《夏》




< p>
③刘玉翠回村里,就好比是住进了监牢里。


(康濯《春种秋收》

< p>




④她秀美的面 容上依然毫无表情,在满天浓重的夕辉映照下,像一尊


大理石雕像般冷峻、端庄。


(张扬《第二次握手》





⑤饮食店的职工们当然不知女经理的这番挫折,


只见她第二天早晨起


来眼睛肿得和水蜜桃一样,


看什么人都不顺眼,


看见馒头、


花卷、


包子、


面条都有气。


(古华《芙蓉镇》





上面这些例句中,



白花



< p>


松花江



< p>


村里





面容





眼睛



都是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好比





< p>
……







……





都是喻词


(标明比喻关系 的词)




明珠、

星星





银链





监牢






尊大理石雕像




水蜜桃



都是喻体(被比喻的事 物)


。值得注意的是:



< p>





好像



这类喻词是明喻的一个标志,

< br>但在有些句子中有








< p>


这类词,却又不是明喻。例如:



人总是有感情的,不爱别人就是因


为太爱自己,要我像他那样爱自己,对旁人 都没有感情,我会僵了,活


不成了。



(莫应丰《将军吟》


)其中



我像他< /p>



不是明喻,因









系同类,不能设喻。构成明喻必须要有本体、喻词和喻体,并 且本体和


喻体之间在形式上是



相类< /p>



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事物。






◇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说甲

< br>(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

< p>
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




①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



!这是 人类思维的花朵。


(徐迟《哥德


巴赫猜想》




②她是夜明珠,




暗夜里,




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死,消灭不了她,




她是太阳,




离开了地平线,




却闪耀在天上!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③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


(杨沫《青春之歌》





④霎时间,


< br>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袁鹰《十月长安街》


)< /p>




上面这些词句中,




篇章




< br>她





手指头





长安街



都是本体(被


比的事物)< /p>








变成





成了


< p>
都是喻词


(标明比喻关系的词)







维的花朵





夜明珠





太阳





大熊掌





喧腾的大海



都是喻体


(作


比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






成了



这类表判断的词语是暗喻的< /p>


一种标志,



但在有些语句中有





< p>


成了



这类词,却不是 暗喻。例


如:



绿豆苗是可爱的,灰兔子也是可爱的,



但是灰色的野兔常常要


毁坏绿豆。




(王蒙《春之声》



)这里用




< p>
,虽有本体可找,但无


喻体可寻,



不是暗喻。构成暗喻必须要有本体、喻词和喻体,


< p>
并且本


体和喻体之间在形式上是



相合



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事物。






◇借喻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


说成乙(喻体)< /p>





例如: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


这些大块的翡翠摔 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 层可悲的厚


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


·


鲍狄埃《国际歌》

< br>)




④黑夜,

< p>
静寂得像





一般的黑夜!


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夏衍《包身工》





上面这些例句中,借



翡翠


比喻海浪;借



厚障壁



比喻



< p>


和闰土之


间已经形成的隔阂;借



毒蛇猛兽



比喻毒辣凶猛的 敌人;借



太阳


比喻


革命旗帜;借



黑夜



比喻半封建半殖民的反动统治;借



黎明



比喻人民


得到解 放的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借喻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


只用喻体


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体之间是



相代



的关系。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叫博喻,


又 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例如:




①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 ,像莲花,


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

< br>……


说不定


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 br>(杨朔《画山绣水》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

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









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 鼓掌


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


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鲁光《中国姑


娘》





④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


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

< p>
从这对厚嘴


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 的播种


机,


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 又像一把大笤


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 /p>


(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


< br>莲花




海棠叶儿




< br>一挂一挂的葡萄





仙人骑鹤






队吹箫



五个喻体 来比喻



累累垂垂的石乳


< p>
这一个本体;例②用








”< /p>




飞溅的浪花



三个喻体来比喻



白丁香花



这个本体;


例③用



海涛


击岸





山洪爆发





飞瀑倾泻



三个喻体来比喻



欢呼声和掌声


”< /p>


这一个


联合体;


例④用

< br>“


播种机



< br>“


大笤帚



两个喻体来比喻



话语



这一个本 体。


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

< br>这不


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倒喻




一般比喻是本体在前,


喻体在后。


倒喻是本体和喻体次序颠倒 的一种


比喻。这种比喻有的是明喻,但更多的是暗喻。因为是喻体在前,本体

< p>
在后,所以叫做倒喻。




例如:




①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


子十分难看。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②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 抖的声音,


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的静。

(鲁迅《药》





③自然,


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大,


做得多而 且繁也决不就是名著,


何况还有



剪贴






《鲁迅全集》第五卷,第


221


页)




④犹如一滴水落进渭河里头去了,< /p>


改霞立刻被满街满巷走来走去的闺


女群淹没了。

< br>


(柳青《创业史》





上面四个例句中,


< p>
小瘪三




< p>





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大






滴水落进渭河里头去了



是喻体,


都放在本体前面;



党八股









得多而繁也决不就是名著



、< /p>



改霞立刻被满街满巷走来走去的闺女群淹


没了



是本体,都放在喻体后面。






◇反喻




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设喻,


指出事物不具备的某种性

< br>质,这种用否定形式构成的比喻叫做反喻。




例如:




①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象钢铁那样。


(巴金

< br>《怀念萧珊》





②打江山不是容易的,


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 /p>


坐下来狼吞虎咽。



(姚雪垠《李自成》





③生活可不象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重做。


(蒋子龙《祝你


们幸福》





④文章的结尾最好能让读者觉得余香满口,< /p>


余味无穷,


千万不要是一


粒发了霉的花生 米。



(徐仲华《文章的结构》





上面例①中,



他的心



(本体)




不象钢铁那样



(喻 体)冷硬,应


从喻体相对的方面去理解,即象棉花那样温柔;例②中,

< br>“


打江山



(本


体)




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 烧肉放在桌上,


等待你坐下来狼吞虎咽



(喻


体)


,应从喻体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即打江山是一件需要 流血牺牲,极


不容易的事情;例③中,



生活



(本体)


< br>“


不象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


适,扔掉重做



(喻体)那样简单、随便,应从喻体相反的方面去理解,

< br>即生活是复杂、严肃的;例④中,



文章的结尾



(本体)




不要是一粒


发了霉的花生米



(喻体)


,让人吃了满嘴口臭味,越嚼越臭,而应该是


一颗酥透了的花生米,能让人吃后觉得余香满口,余味无穷。反喻是一


种曲折地反映事物 的方式,有本体,无正面喻体,是从喻体的反面来说


明本体的正意的。

< br>





◇缩喻




缩喻就是省略喻词,


本体和喻体直接结合成为有修饰或限制作用的词

< br>组。这样结构紧凑、语言简练,使要表现的事物更为生动、形象。




例如:




①在人类生活的矿层里,有些东西也会结成光芒四射的宝 石。


(杨朔


《宝石》





②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

在放纵奔流着。



(魏巍


《谁是最 可爱的人》





③这哪里是信,这是从一个女儿心底渗出的爱之泉水呵!


(高缨《达

< p>
吉和她的父亲》





④土地改革大翻身,



砸碎了封建的老铁门。



(阮章竞


《妇女自由歌》





上面这些例句中,


< p>
生活





思想感情




< p>





封建



都是本体;








潮水





泉水



< br>“


老铁门



都是喻体,都省去了 喻词,本体所用的


词和喻体所用的词都直接结合成为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

< p>





◇扩喻




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它们常常组成平行句式,有的本体在前,有的


本体在后,不用喻 词,但其比喻的含义却很明朗,这种比喻的扩大形式


叫做扩喻,又叫类比。




例如:




①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苏轼


《水调歌头


·



月几时有》





② 打着了狐狸兔子搬家,听见闹革命崔二爷心害怕。


(李季《王贵与


李香香》





③一朵花,我们不觉得它香,但是从许多花中提炼成的香精,只要一


滴,我们就 感觉到它的浓郁了。许多诗歌、戏剧、小说,之所以有强烈


感人之处,和作者正确地把素 材浓缩表现出来不是关系极大么?



(秦


牧《北京花房》





④幸福劳动造,红花汗水浇。


(谚语)




上面这些例句中,


< p>
人有悲欢离合





听见闹革命崔二爷心害怕






多诗歌





关系极大么





幸福劳动造



都是本体;



月有阴晴圆缺





着了狐子兔子搬家





一朵花





感到它的浓郁了





红花汗水浇



都是

喻体。这些本体和喻体都是互相平行的短句,不用喻词,但其比喻的含


义却非常明显 。






◇较喻




较喻就是比喻兼比较,即在某一相似之点上,本体超过了(或不及)


喻体。这样可以使 本体的性质、情状显得更加鲜明,更为真切。




例如:




①可是在中国,



那时是确无写处的,


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鲁迅


《为


了忘却的记念》





②我们四川还有人用牛粪作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 章,恐怕连


牛粪也不如。



(郭沫若《 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





③因为她曾经和一个纵火犯鬼混,



那 是个十足的流氓,比魔鬼还要


恶三分。



(艾青《莱茵河流过的地方


·


慕尼黑》





④妈!你的心比针尖还小 !


(柳青《创业史》





上面例①中,





中国


< br>(本体)和



罐头


< p>
(喻体)



比较,本体超过


了喻体,中国比罐头禁锢得还严密;例②中,用



文章



(本体)和



牛< /p>




(喻体)比较,本体不及喻体,文章 连牛粪也不如;例③中,








(本体)和< /p>



魔鬼



(喻体 )比较,



本体超过了喻体,流氓比魔鬼还

要恶三分;例④中,







(本体)和


“< /p>


针尖



比较,本体超过了喻体,



心比针尖还小。在较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形式上是



相比



的关系。

< p>





◇回喻





回喻就是先提出喻体,接着又对喻体加以否定,最后引出本体。这种

迂回设喻的方法,


表面上否定了喻体,


其实是更巧妙地把喻 体同本体联


系起来,使本体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




①荒野里偶尔能看见一种树,


树 枝上密密麻麻挂满果实。


那不是果实,


都是鸟巢。这种鸟非洲人 叫做黑头织鸟,织的巢像口袋一样,挂在树枝


上。



(杨朔《生命泉》





②再说我们那两库水,它不是水,它是黄澄澄的粮食啊!


(李准《耕


云记》


< br>



③在正对面的山腰中,有一大块白云,慢慢地浮 动。仔细一看,那不


是白云,


而是羊群。


井冈山垦殖场的牧羊姑娘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杜宣《井冈山散记》





④邱家瑜说:



喂,吕小钢,你带条尾巴去干嘛呀?





我悄悄地说:



你别多嘴!她不是什么尾巴,她是我的妹妹。



(任大


星《吕小钢和她的妹妹》





在上面四个例句中,都是先提出喻体:

< br>“


果实









白云








,接着对喻体加以否定,然后引出本体:



鸟巢





粮 食





羊群





妹妹< /p>



。表面上看好像否定了喻体,其实是把喻体和本体巧妙地联系起


来;


这样,


不但本体更突出,


还给人以迂回的余味。


这种迂回的余味是:


不是 尾巴,是妹妹;妹妹像尾巴;妹妹是尾巴。运用回喻,先否定了喻


体,接着引进本体,这 个被引进的本体和否定了的喻体,在意义上不是


相反的,本体意思比喻体更为深化,耐人 寻味,仿佛有那种



不是春光,


胜似春 光



的艺术境界。






◇互喻




设两个比喻句,


第一个比喻句先用喻体比喻本体,第二个比喻句再用

< br>本体比喻喻体,


这种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叫做互喻。


其格 式为:


甲像乙,


乙像甲。




例如:




①〈黄〉


鹤楼,


鲁班修,灵芝〈草〉



〈被 〉人〈偷〉



,骑龙跨虎


〈由


自去〉


,八仙飘海各〈自休〉





猜一字(谜底:一)




②张俊民道:



胡子老倌,这事在你作法便了。做成了,



少不得


?


〈言


身寸〉



?




王胡 子道:



我那个要你〈谢〉


……




(吴敬梓《儒林外


史》





③昨天编完了去年的文字,



取发表于日报的短论以外者,



谓之< /p>



〈且


介〉亭杂文》

;今天再来编今年的,



因为除做了几篇《文学论坛》


,没


有多写短文,



便都收录在这里面,算是《二编》



(鲁迅《且介亭杂文


二集


·


序言》


)< /p>




④刘桂兰脑袋一晃,



把那披到左脸上的一小绺头发,



甩到 后头去,


这才说道:



咱们识字班有个 人叫我来打听打听:



她要打八刀能行不能

行?



刘桂兰抹不开说是她自个的事,


假托一个人,但她一下脸红了。


她避开肖队长的眼睛,< /p>


低头坐在炕沿上。


她穿一双芦苇织成的草鞋,



布旧棉袍子上有几个补丁。



漆黑的头发上除开一个小巧的夹子以外,


什么装饰也没有,



她浑身的特点是村里待嫁的姑娘的身上特有的简单


和干净。



肖队长早猜着她是打听她自个的事的。



没有等肖队长回答,



她又笑着问:< /p>



倒是行不行呀?


肖队长说:



看是谁打〈八刀〉




跟谁



〈八 刀〉




肖队长说到这儿,

< p>
笑着加一句:




童养媳 是不准打


〈八刀〉



的。




(周 立波《暴风骤雨》





上面例①这则谜语是运用析字手法制作的,


< br>第一句点出





字,第


二句



草被偷



减去草字头,第三句


由自去



减去





,第四句




……


自休


< p>
减去





,还剩一个





字,运用的是损形(减少字的形体)




法。


例②中



言寸身



三个字合并是




字,




字拆开是


< br>言寸身



三个


字,



是离合手法。例③中



且 介





租界



两个字各去一半,



属损形,



且介亭



就是半租界的亭子间。



例④中



八刀



二个字合并是





字,




八刀


< p>
是离婚的意思。






◇曲喻




从喻体的某一方面,转移、联想到另一方面去,通过这种 转移、联想


使喻体和本体产生比喻关系,这种转一个弯子来设喻的形式叫曲喻。




例如:




①莺啼如有泪,



为湿最高花。



(李商隐《天涯》





②记得绿罗裙,



处处怜花草。



(牛希济《生查子》





③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 玩笑他。一


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哈,亮起来了。





阿Q照例地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


< p>
他们并不怕。



(鲁迅《阿Q正传》





上面例①中,把莺啼的啼转为啼哭,由啼哭引出眼泪,联 想到眼泪沾


湿最高的花,通过曲喻来表现悲苦的心情;例②中,从草的绿想到罗裙


的绿,从绿罗裙联想到穿绿罗裙的人,于是看到绿草就联想到那人,因


为爱那人也爱绿草;


例③中,








保险灯



作喻体来比喻本体


癞疮




,因为疤是光滑的,由光滑的光转为光亮的光,再由光亮的光转为


发光的保险灯。









比拟




根据感情的需要,


故意把物当作人,


把 人当作物,


或把甲物当作乙物,


或把抽象概念当作人或物来描绘 ,这种



人物交融


< br>的修辞方式叫比拟。


比拟的修辞效果是:


可以增加叙述的 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及讽刺意味;有


利于异乎寻常的感觉;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捕捉 它的意境,体味


它的深意。




比拟分为两种形式。




1.


拟人




2.


拟物






◇拟人




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


这就叫拟

< br>人。




运用拟人,


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


对所描写的事 物的感情。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甲】




把非生物拟人化。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p>





②每 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


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 起,盛气凌人。


(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





地一声,不唱了。


(王蒙《春之


声》





④街上非常热闹。


电车不慌不忙 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


——



点 也不性急,好像在说:





借光。呃,借光。





(张云翼《给孩子们


·


去看电影》





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

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


……


(刘心武《班主任》





⑥ 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


……


(徐 迟


《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



波浪




< p>





录音机





电车




< br>星星




稿




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 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乙】




把有生物拟人化。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 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


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 流水应和着。


(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


(老舍《月牙儿》





④高粱好似一队队的



红领巾






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




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




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 脸么?(杨


朔《樱花雨》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


(王 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



油蛉





蟋蟀





鸟儿


”< /p>




青蛙





高粱






日葵





垂柳

< p>




芦苇





樱花





小草

< br>”


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


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 感情。




【丙】




把抽象概念拟人化。例如:



< /p>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


(马克思


《资


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



(毛泽东《反对党


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




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




生长,壮大,成熟,




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




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




你的领队是数、理、化,




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




(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 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


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 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


久赖下去似的。


(艾鞠《屋里的春 天》





⑥正义被绑着示众,




真理被蒙上眼睛,




连元帅也被陷害,




总理也死而含冤。




(艾青《在浪尖上》





上面这些例句,把


< p>
资本





教条主义




< p>
新中国




< p>
科学技术






理化



< p>


理工农医





冬天



< p>


正义





真理



等抽象概念当作人 来描写,


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叫做拟物。




拟物又分为三种情况。




【甲】




把人当作物来写。例如:




①革命党也一派新气


……


说是



咸与维新


”< /p>


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


听凭他们上来吧。于是它们爬上来了, 伏到民国二年下半年,二次革命


的时候,


就跳出来帮着袁世凯咬 死了许多革命党人,中国又一天一天沉


入黑暗里,


一直到现在,


遗老不必说,


连遗少也还是这么多。


( 鲁迅


《论



费厄泼赖

< br>”


应该缓行》





②我在少年时代,看见了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 么来一吓,


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


在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又不料你也飞回来了,你不能飞得远一些吗?(鲁迅《在酒楼上》




③咱老实,


才有恶霸,< /p>


咱们敢动刀,


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老 舍


《龙


须沟》





④五婶、张木匠、小飞蛾三个人都要动身了,小飞蛾 说:



艾艾!你


不去看看你姥姥!



艾艾说:



我不 去!初三不是才去过了吗?



张木匠


说 :



不去就不去吧!好好给我看家!不要到外边飞去!



(赵树理《登


记》





⑤晚上,牛元峰待援无望,趁 黑夜率领残部突围向西逃跑,我七十五


师的战士,随即跟踪追击。战们说:



一定要把这条


?



?


追回来。



(徐< /p>


海东《奠墓礼》





⑥吴天宝好比一丛大路径上的马兰草,

< br>自打发芽那天起,


从来没人怜


爱他,浇他一滴水,他却有 股野生的力量,任凭脚踩,车轱轳轧,一直


泼辣辣地长着。有一天,他得到阳光,得到雨 水,开了花了,用整个生


命开朵花,蓬蓬勃勃地朝向着生活。


( 杨朔《三千里江山》





上面这些语句中,都是把人(包括敌、我、友)当作物来描写,赋予


他 们物的表现和状态。




【乙】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




①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

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


们的面前,一 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


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他们的嘴


上。< /p>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 ,一晃就消


失了。


(高尔基《海燕》





③有时候起了风,把他打得出 不来气


……


(老舍《骆驼祥子》





④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 篇埋在坝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


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范大昌领先,绕过假山草坪,奔 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


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蜷伏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李英儒《野火


春风斗古城》





上面例①中把



政治口号



比拟成会飞、能钻,可 以流动的东西;例②


中把



闪电的影子



比拟成蜿蜒游动的一条条火蛇;例③中把


狂风



比拟

成可以打人的东西;例④中把



诗篇



比拟成能够生根发芽的植物;例⑤


中把


楼房



比拟成能蜷伏的动物。< /p>




【丙】




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例如:




①还有一问,是



公理



,几块钱一斤?




《鲁迅全集》第三卷)




②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 教训,把失


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吃一堑,长一


智。


失败一次,


前进一步。

< br>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由失败堆垒而成。


(徐

< p>
迟《哥德巴赫猜想》





③现在全县莲塘的生产大发展,


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 种在


每一口莲塘里。


(何为《山城莲矿》





④熄灯时,


夜已深了,


好一阵子我还听见他在床上辗转反侧。


铁 人啊,


你在想什么呢?工人们说:砸碎了铁人的骨头,也找不出





字的渣渣


来!


(魏钢焰《忆铁人》





上面例①中,把



公理



这种抽象概念比拟成能卖几块钱一斤的东西;


例②中,把



失败


比拟为



尼龙绳子



可以接起来,比拟为



金 属梯子




以焊上去,


比拟为可以



堆垒



的东西;


例③中,




情意



比拟为可以





的植物;例④中,借




< p>
字代个人主义,又把





(个人主义)


,比


拟成某种可以砸得 碎的东西。




比拟同比喻的区别 是:比拟是摹拟,构成的客观基础是仿照性,是把


拟体的特性



强加



给本体,


重在






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


浑然一体,


本 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是打比方,构成的客观基础是相


似性,是以喻体喻本 体,重在





,本体和喻体一从一主,取比以明,


本体可出现,也可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







藏词




要用的词已见于熟悉的成语或语句,


便把本词藏了,

< p>
单将成语的别一


部分用在话中来替代本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藏词。运 用藏词修辞


手法,语意含蓄,令人思索联想,富有幽默感,大大增强表达效果。




藏词可分为三种形式。




1.


藏头




2.


藏腰




3.


藏尾






◇藏头




藏去的本词在一句话的开头叫藏头。




例如:




①畔回冗其若兹兮,



北叟颇识其〈倚伏〉




(班固《幽通赋》





②鬼神只瞰高明室,



〈倚伏〉不干栖隐家。



(徐夤《招隐诗》





③阿Q本来也是正人,


我们虽然 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


但他


对于



男女之大防



却历来非常严,


也很有排斥异端


——


如小尼姑及假洋


鬼子之类


——


的正气。


……


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


得飘飘然了。


(鲁迅《阿Q正传》





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


缺一(衣)





上面例①和例②都是用



倚伏





祸福




《老子》说: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 p>


,这里用



倚伏





祸福



是运用藏头修辞手法。例③用






< br>“


三十



是运用藏头修辞手法。 例④是歇后语,运用藏头和谐音两


种修辞手法构成。






◇藏尾




藏去的本词在一句话的末尾叫藏尾。




例如:




①一欣侍温颜,



再喜见〈友于〉




(陶渊明《庚子岁从都迁》





②吴中黄生相掀唇,人呼为


“< /p>


小黄窍嘴



。读书某寺中,一日,寺僧进


面,因热伤手忒地,黄作歇后语谑之曰:


〈光头滑


---




〈光头浪


---




〈光头练


---




〈光头勒


---






面汤腆忒



也。僧亦应声戏曰:



〈七


大八〉


---



〈七青八〉


---



〈七孔八〉


---



〈七张八


---





盖隐



小黄窍嘴



四字。黄亦绝倒。


(清褚人获《坚瓠二集》一)

< p>



③〈金银铜铁〉




猜地名一(谜底:无锡)




④〈金木水火〉




猜一字(谜底:坎)




上面例①用



友于


”< /p>




兄弟




《尚书


·


君陈》


载:



友于兄弟






友 于





兄弟



是运用藏尾修辞手法。例②是将


“< /p>


面汤腆忒



拆开成四个单字,

< p>
分别藏于前面四句话末,


本应说



光头滑面



却只说



光头滑



来代替






其他各字和 后面四个字都与此相同。例③和例④这两则谜语,


都是用藏


尾修 辞手法做成的。




可以把藏头、 藏尾、藏腰三种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构成完整的


藏词修辞格。例如旧社会时,有人 在家门口写上这样的对联:




上联:


〈二三四五〉




下联:


〈六七八九〉




横披:


〈南北〉




上联运用藏头修辞手法,藏去了






“< /p>




谐音





,会意是


“< /p>


缺衣




下联运 用藏尾修辞手法,藏去了








< p>
谐音





,会意是



少食




横披运用藏头和藏腰修辞手法,


藏去了



东西



二字,


合起来意思是:




衣少食,无东西



,这是穷苦劳动人民对旧社会现实的讽刺。




藏词和歇后两种修辞格的区别 :


藏词是将一句现成的话,


藏去一部分,


说出其另一部分来代替藏去的部分,讲出的部分词语不表意,


真正的意


思是藏去的词意;歇后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一个比方,后半截


是这个比 方的解释,真正的意思是解释部分。






◇藏腰




藏去的本词在一句话的中间叫藏腰。




例如:




①溉每和御诗,


上辄手诏戏溉曰:



得无


〈贻厥〉


之力乎?




《南史


·



溉传》





②岂不念旦夕,



为尔惜〈居诸〉




(韩愈《符读书城南》





③〈一二三五六七〉


---


没四(事)



(歇后语)



< br>④〈一二五六七〉


---


丢三落四。


(歇后语)



< p>
上面例①用



贻厥







,见《诗


·


文王有声》




贻厥孙谋



,将中间





字藏去,用



贻厥



来代替





,运用藏腰修辞手法,胡迭而微,


此用

< p>


居诸



来代替



日月



,是运用藏头 和藏腰修辞手法。例③和例④这


两条歇后语都是运用藏腰修辞手法构成的。







层递




按照事物性状的大小、


长短、


高低、< /p>


轻重、


远近、


难易、

深浅等差别,


有层次地去叙述、表达客观事物的层级性,或者逐层递增,或者逐层递


减,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层递。运用层递手法,能够使要表达的思想逐

< br>步加深,感情逐步强化,因而能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层递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1.


递升




2.


递降






◇阶升




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


浅到深等次序说下 去,这种修辞手法叫递升,又叫阶升。




例如:




①一切内外黑暗势力的猖獗,造成了民族的灾难,但是这种猖獗,不


但表示了这些黑暗 势力的还有力量,而且表示了它们的最后挣扎,


表示


了人民大众 逐渐接近胜利。



〈在中国是如此〉




在整个东方也是如此〉


< p>
〈在世界也是如此〉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② 声音〈开始是一个人的〉



〈以后变成几个人的〉



〈再以后变成几十


个、几百个人的了〉

< p>
。这口号越来越洪大,越壮烈,越激昂,好象整个


宇宙充满了这高亢的英勇 的呼声。


(杨沫《青春之歌》





③不过要读者容易接受,也还得靠好的表现形式,还得在 布局上、逻


辑上再花些工夫,才能使文章的〈每一句〉



〈每一段〉



〈一直到全篇〉



一下子打进读者的脑筋。


(何其芳《曙光升起的时候 》





④一九七六年十月。早晨,那是多么好的一个早晨啊!


〈曙光升起来

了〉



〈朝霞升起来了〉



〈红日升起来了〉



(徐刚《曙光升起的时候 》





⑤第二天,新华社记者来访。他见到了陈景润,谈了话,进他房间看


了看。回去就写出一 篇报道,立即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其中,说到了陈


景润的经历:


他刻苦钻研的精神,


重大的科研成果以及他现在还住在一


间烟熏 火烤的小房间里。



生活条件很差!




疾病严重!





生命垂危!


< br>!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递降




把事物按由大到小、由长到短、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远到近、由


难到易等次序说下 去,这种修辞手法叫递降,又叫阶降。




例如:




①如果说在过去那种民政部下有些还可以谅解,那末现在继续说假


话,就很不对了。谁 还要这样做,就是存心〈害党〉



〈害国家〉

< br>,


〈害人


民〉



〈害自己〉



(聂荣臻《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p>





②从 那以后,李发和只有自甘堕落,连报仇的火辣劲儿也没了,要不


是碰上八路军、共产党, 这一辈子也就算完蛋了。可是当战士两年多,


没有什么贡献,想起来真〈对不起革命〉< /p>



〈对不起上级〉


〈也对不起自


己〉



(刘白羽《无 敌三勇士》





③高波屏住呼吸,把大肚匣子往上拨,拨了一下快慢机,静静地伏在


地上,瞄准 了匪徒的影子,心想:



狗娘养的,让你们再靠近点。


〈十七


步〉


……


〈十三 步〉


……


〈八步〉


……


好!



(曲波《林海雪原》





④〈祖国〉是一座花园,




〈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




〈小兴安岭〉是一朵花,




〈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花香呀,沁满咱们的心肺。




(郭小川《祝酒歌》





⑤敬爱的周总理啊,


如果能用我 们来换取您


〈一年〉



〈一月〉



〈一日〉



那怕是 〈一分钟〉的复生,我们会争先恐后地献出我们的生命。


(童怀


周编《天安门诗抄》





层递与排比的区别是:从形式上看,排比的特点是相似结构的排叠,


而 层递不要求语言结构相似不相似,即不受语言结构的约束;


从内容上

看,层递必须要求内容上的等次性,排比对内容并不要求等次。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



烘云托月



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


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1.


正衬;




2.


反衬。




◇正衬




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类似点,用衬体从正面衬托


本体叫正衬。




例如:




①这时候,



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深蓝的天空中


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


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 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


猹尽力的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


《故乡》





②黑得象墨水一样的海水卷着巨浪是可怕的,



但是林道静的眼里,



这黑暗的社会更 可怕。


(杨沫《青春之歌》





③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里,



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



桌上的煤油灯 放


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


< br>好像反而增了些阴暗。桌旁


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不过两周岁的孩子。


那老妇人


……



上虽然已画上好几条皱纹,


还不见怎么衰老


……


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


的脸,


定定地,凄在失神。


(叶圣陶《夜》




④这天,是个初冬好天气,日头挺暖和,结下一层 薄冰的冰河,有些


地方冻化了,


河水轻轻流着,


声音像敲小铜锣。


(康濯


《我的两家房东》

< p>




⑤水生小声说 :



明天我就到大队部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 指放


在嘴里吮了一下。


(孙犁《荷花淀》





上面例①中,




深蓝的开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 br>下面是海边


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 < /p>


这些景物来衬托英俊的少年


(闰土)


;例 ②中,





黑得象墨水一样的海水卷着巨浪



来衬托林道静




黑暗的社会更可怕



的心情;例③中,





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


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 /p>



好像反而增加了些阴暗



这些情景来衬托老


妇人悲痛的心情;



例④中,用



日头挺暖和





河水轻轻流着,声音像

< p>
敲小铜锣



这些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例⑤ 中,用



手指震动了一


下,想是叫苇眉 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 些


情景来衬托女人对丈夫的走舍不得的隐隐的爱。


< p>
以上这些衬托都是以


旁体事物从正面来衬托本体事物。





◇反衬




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


用衬体从反面衬托 本体


,


叫反衬。




例如:




①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子


·

< p>
咏梅》





②我在朦胧中,


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

< br>似乎合成一天音


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 中,


也懒散而且舒适,


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


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只觉得天地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


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


预备给鲁镇


的人们以无限的幸 福。


(鲁迅《祝福》





③他把手放在小宝宝的



和尚头



上摩挲着,


他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


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 《春蚕》




< br>④吴天宝人小,气量可大,看出姚大婶气色不善,也不介意


……

< br>(杨


朔《三千里江山》





⑤空间无限辽阔,


时间飞快流逝 ,然而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


遣和消除。


(张扬《第二次 握手》




上面例①中,用



悬崖百丈冰


”< /p>


衬托



花枝俏



,把梅花(真正的马列主


义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蔑视假马列主义者的精神,形


象地表现出来;例②中,用描绘鲁镇除夕



祝福



的气氛和声响,强有 力


地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例③中,用


< br>他(老通宝)的被穷苦弄麻


木了的老心里



衬托



新的希望



不可能实现;例④中,用



吴天宝人小



来衬托他



气量可大



;例⑤中,用


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



来衬




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

< br>”



巧妙地说明了他对琼姐怀


有 永不褪色的真挚情谊。


以上这些衬托都是以旁体事物从反面来衬托本

体事物。







倒装




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有时特意颠倒句子成分或分句的一般 次序,


把句


子的一般次序变为特殊次序的修辞手法,叫做倒装。 运用倒装手法,可


以加强语势,调和音节,错综句法。




倒装可分为多种情形。




1.


主谓倒置




2.


定语后置




3.


状语后置




4.


称呼移后




5.


偏正互换






◇主谓倒置




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使谓语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突出。




例如:




①屈



……


〈鼓动吧〉



〈风〉



〈咆哮〉吧,



〈雷〉< /p>



〈闪耀〉吧,


〈电〉

< br>!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抱里的东西,



毁灭,



毁灭,毁灭呀!



(郭沫若

< p>
《屈原》





②正在这时候,



一个便衣莽汉闯到了 大门口。



〈干嘛的〉



〈你〉





李大个子把他拦住。


(周立波《湘江一夜》





③灭了,风中的蜡;




僵了,井底的蛙;




倒了,泥塑的菩萨。





《郭小川诗选》第


188

页)




④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 象平常,



〈怎么了〉



〈你〉




(孙犁《荷花淀 》







◇定语后置




把定语放到中心词的后面,


一则 是为了突出定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二


则,有的时候,把较长或太长的定语拆散,语句显得 流畅些,节奏也明


快些。




例如:




①他一手提着〈竹篮〉


,内有一个破碗,


〈空的〉

< p>


(鲁迅《祝福》





②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


〈蓊 蓊郁郁〉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③〈天空〉变成了〈浅蓝色〉



〈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


道红霞,慢慢儿扩大了它 的范围,加强了它的光亮。


(巴金《海上的日


出》





④听不清!


仿佛从遥远的地方刮来一阵


〈巨风〉



〈呜呜的〉



〈呼呼的〉

< br>。


(杨沫《青春之歌》







◇状语后置




把状语摆到中心词的后边,突出状语所表达的内容。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够,



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


〈为子君〉


< p>
〈为自己〉



(鲁


迅《伤 逝》





②春天去了大半,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




〈淅淅沥沥〉


,深


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 /p>


……


(鲁迅《白莽〈孩儿塔〉序》





③老爷爷多么好啊!


我要是有那么一个老爷爷,


我就一年


〈不掉〉




回眼泪,



〈一定〉




(老舍《女店员》





④我们要用带血的声音,




一万次呼唤:




醒来吧,总理!




〈继续〉您的革命生涯




——


〈以你对党的忠贞和崇高的政治品质〉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







◇称呼移后




就是把本应在前面称呼的词放到后面去。




例如:






大 胆点吧,


〈好朋友〉


,我既然受得住贝柴






西屋周伯伯说:



小燕子!你嘟囔个啥?




雪停啦!


〈周伯伯〉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好 !打得好!我的好孩子!老大娘站在沙丘上面,看着倒在自己


脚下的匪徒,微笑着说。< /p>



(峻青《黎明的河边》



)



④车过鸭绿江,




同车的人对我讲:





好好看看祖国吧,

< p>
〈同志〉





看一看这些新修的工厂。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偏正互换



< br>偏正复句中的两个分句,有主次之分,一般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偏


句对正句有说 明的作用。但在特殊情况下,把偏句放到正句之后,可突


出、强调偏句所表述的内容。有 时还蕴含着讽刺、嘲笑和愤怒等感情。




例如:




①总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


〈无论它在岸上或在

< br>水中〉



(鲁迅《论



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





②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 害,简直是虐杀,


〈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


的伤痕〉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③这时候,人要分辨出何处是天,何处是水,很不容 易,


〈因为只能


够看见光亮的一片〉



(巴金《海上的日出》





④可是道静还是和老太太聊起天来,

〈虽然她心乱如麻〉



(杨沫《青


春之歌》








对比




故意把两个相反、


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


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


一起,


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 明,


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


也叫对照。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 出来,给人


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


反面对比;




2.


反物对比。






◇反面对比




把一个事物相反两个方面加以对比。




这种对比是对同一个事物本身具有的一正一反的两个方面加以揭示,

一并叙述、议论。




例如: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欤?(范仲淹《岳阳楼记》


)< /p>




②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 遇见比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


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


……


(鲁迅《忽然想到(七)



)< /p>




③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 中,总司令经历了多少惊涛骇浪呵,


他对敌人总是针锋相对,革命意志像钢铁一样坚强; 而对自己的同志,


又总是那样宽宏大量,情感像春一样地温暖。


(周立波《总司令事迹片


断》





④呵,亲爱的、可敬的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你是 那样刚强!


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


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


一座烧不毁的金刚!


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


---


中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


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 一生一世的眼泪,


都倾洒在今天!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p>





上面 例①用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在天下 人乐之后才乐



这样两个相


对的方面作 对比来发表作者的见解;例②用



是羊





也是凶兽



,在什


么情况下



现羊样



,在什么情况下


“< /p>


现凶兽样



这样两个相对的方面作对


比,来揭示



他们



的两面派嘴脸;例③用



对敌人





对同志



两种相反


的态度作对比,来表现朱总司令 的爱憎情感;例④用在什么情况下




有哭



,在什么情况下



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



这样相反的两种表现作对


比,来表现朝鲜人民对敌恨、对友爱的深切情感。






◇反物对比



< br>两个相反的事物对比。这种对比是把两个一正一反的事物一并叙述、


议论。




例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②过去的一切运动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


无产阶级


的运动是极大多数人的,


为 极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 言》





③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鲁迅

《战


士和苍蝇》





④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臧克家《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





上面例 ①用



刻一会儿就停下来,连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





一直不


放手地刻下去,


就是坚硬的石头也能雕刻



这样两种相反的态度作对比,


来说明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例②用两种 意义相反的运动来作对比,


把好同坏的对立揭示出来,否定前者,肯定后者;③用



战士





苍蝇



这两样本性相 对的东西作对比,把美同丑的对立揭示出来,肯定前者,


否定后者;例④用两种相对的人 作对比,把恶同善的对立揭示出来,反


对前者,赞扬后者。通过这样一正一反的对比,给 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


示。









反复




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同一语句,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反复,

又叫复辞。




运用反复修辞 手法,


能够突出思想感情,


分清层次脉络,

增添旋律美,


加强节奏感。




反复有两种形式:




1.


连续反复




2.


隔离反复






◇连续反复




把相同的语句连续不断地使用,中间不插进来别的语句。




例如:




①〈晨上散关山〉


< p>
〈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



〈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 ,车堕谷间。


(曹操《秋胡行》





②从浦口山上发脉,


〈一个墩, 一个炮;一个炮;一个墩,一个炮;



弯弯曲曲,骨里骨碌,一 路接着滚了来。


(吴敬梓《儒林外史》





③〈消灭它〉


< p>
〈消灭它〉



〈消灭它〉





消灭细菌战,捉拿细菌战犯!




全中国、全世界的人民〈一致动员〉





〈一致动员〉





(郭沫若《消灭细菌战》





④〈你看〉


< br>〈你看〉


,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来了吗?(袁鹰


《井冈翠竹》





⑤有三个弟兄在沟对岸砍柴。其中有一个人从林莽中探头一看,


看见


是闯王骑在马龙驹上,大声叫道:



〈闯王来了 〉



〈闯王来了〉


< br>。






◇隔离反复




就是把相同的语句隔离开来使用,中间插进了一些别的语句。




例如:




①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 br>这是真的,


〈有她自己的


尸骸为证;

〉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


〈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



(鲁迅《记念刘和


珍君》


< br>



②好个



友邦人士




日本帝国主 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


炮轰机关,


〈他


们不惊诧;



阻断铁路,


追炸客车,< /p>


捕禁官吏,


枪毙人民,


〈他们不惊诧。< /p>



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 秘密杀


戮,电刑逼供,


〈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



他们


就惊诧了!


(鲁迅《



友邦惊诧



论》





③〈红军哥呀,





〈我盼你〉





夜里不能把眼闭!




草枕天天用泪洗!




〈红军哥呀,





〈我盼你,





大浪里破船盼人救,




旱焦的秧苗盼甘雨!




(乔林《白兰花》





④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


〈你没有哭〉


;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


灰,


〈你没有哭〉


;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



〈你没有哭〉


;敌人把你绑


在大树上,



烧你,烤你,烤你,


〈你没有哭〉< /p>


;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


弓,



一座烧不毁的金刚!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⑤突然间,他激动万分。他 回上楼,见人就讲,并且没有人他也讲。




从来所领导没有把我当作病号对待,



〈这是头一次〉


,从来没有人带


了东西 来看我的病,



〈这是头一次〉




他举起了塑料袋,


端详着它,

< p>


说:



这是水果,我吃 到了水果,


〈这是头一次〉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运用反复必须慎重、恰当,要跟表达上的累赘、罗嗦区别开来。




般是这样的情况下才用反复:不反复不足以表达深刻的思想,



不反复


不足以抒发强烈的感情,不反 复不足以增强语言的节奏。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是:



反复着眼于语 句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


构相似,语气一致,多项并举;反复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加强 气势,提高


表达效果。







仿拟




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一个新的词语句篇,


这种修辞方 式就


叫做仿拟。




仿拟的修辞作用是: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对立,增强概括力,并使


语言明快 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




仿拟可分为三种形式:




1.


仿词;




2.


仿句;




3.


仿调。






◇仿词




把现成的合成词或成语中的一个语素换成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语素,


< br>时仿造出一个新的



反义词


”< /p>




相对的词


” ,


这种修辞手法叫仿词,


又称反


连或抽 换。




例如:




①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


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


可见 他就没


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其实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毛 泽东《反对党


八股》





②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

促进这一工作而不



促退



这一工



……


(周恩 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





③满心



婆理



而满口



公理



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


即使所谓真心人所 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


至于反而保护坏人。


(鲁迅《论



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







您真是个天才!

< br>”


戈勒校长笑道,



您的胆量令 人钦佩,女士。




< p>


我是


?


地才

< p>
?



博士!


< p>
女科学家冷冷一笑,



正如生命起源于大地一样,


我的认识也是脚踏实地摸索出来的。



(张扬《第二次握手》





⑤至于熊文灿这班龟儿子,他们忘记了,我的名儿叫张献忠,可不叫


张献宝!


(姚雪垠《李自成》





⑥何为:


(坐起)我是个医生, 看见病人能不认真吗?可就因为认真


了,


才三天两头挨批,


说我埋头钻业务,


想成名成家,


走白专道路 ,


……


算了,我走白痴道路,当个大傻瓜,行了吧?(宗福先《 于无声处》





上面例①根据



大众化



一词,仿造出相对的



小众化



一词;例②根据



促进< /p>



一词,仿造出相反的



促退



一词;例③先仿造


“< /p>


婆理



一词,与后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30 05: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89406.html

学术园地成语中的飞白修辞手法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