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9 22:13
tags:

-

2021年1月29日发(作者:luke)


校本教案



论语



学而篇第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


·


1


子曰


(1)


:“学


(2)

< br>而时习


(3)



(4)


,不


(5)


亦说


(6)


乎?有朋


(7)


自远

< br>方来,不亦乐


(8)



(9)< /p>


?人不知


(10)


,而不愠


(11)


,不亦君子


(12)


乎?”



教学目标:


1

< p>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


行。

< br>2


、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文



1


、学生练读


2


、领读








】< /p>



(1)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 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书中








都< /p>










(2)












< br>之













(3 )


时习:“时”,时间词用于谓语前,做状语,即“按时、时时”





















(4)


(5)





< p>

















(6)







è














< br>


1 / 33


(7)


有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



,< /p>









< p>




(8)









< br>。


















(9)








< p>
















。< /p>



(10)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缺少 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



(11)









ù< /p>









< p>










(12)


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 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


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 快乐的事情吗?如


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 道之门,积德之


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


思想 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


2 / 33



四、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


·


2


有子


(1)


曰:“其为人也孝弟


(2)


,而好犯上者


(3)


,鲜

< br>(4)


矣;不


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p>
(5)


。君子务本


(6)


,本立而道生


(7)







< br>其







(8)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


、背诵本节内容。




一、出示原文



1


、学生练读


2


、学生领读













(1)
















< br>


(2)


孝弟:孝,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即尽 心奉养父母,顺从


父母的意志;弟,同“悌”(音tì),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


度,即对兄长要尊敬,服从。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










(3)< /p>









< p>















3 / 33


(4)


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





< p>


(5)


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 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








< p>
















。< /p>



(6)




















(7)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


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






< p>














(8)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 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 ,认为古代的




< br>就





















< p>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 长的美德,而喜好


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


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


则 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


在外 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


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 ,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


4 / 33


的事情; 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



起< /p>









< p>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


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


侯,诸侯以下也是如 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


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 、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


和文人,都继 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


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 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


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 念和道


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 br>


五、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


·


3


子< /p>








(1)




(2)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


、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5 / 33


一、出示原文



1


、学生练读


2


、学生领读









(1)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 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


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 颜悦色的样


子。



(2)


鲜:少的意思。



三、【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 ,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


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


面阐 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


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 ,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


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 只说不做,停


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


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














< br>传















四、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6 / 33


1


·


4


曾子


(1)


曰:“吾日三省


(2)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3)


乎?与朋友交





(4)





< p>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


、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找学生背上节内容



2


、说一说:巧言令色的含义



3


、检查预习情况


< br>(


1


)、指名读第四节




2


)、看看有没有会背的呢?(找学生背)



二、新课



1


、出示原文



曾子


(1)


曰:“吾日三省


(2)< /p>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3)


乎?与朋友交 而


不信


(4)


乎?传不习乎?”




1


)、学生练 读




2


) 、领读(学生)



二、【注释】


< /p>


(1)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鲁国人


,


以孝子出















< br>。



(2)


三省:省(音xǐ ng),检查、察看。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



< p>
















三< /p>





7 / 33


(3)











忠< /p>









< p>







(4)


信:旧注曰:信 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



< p>
















( 5)


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三、【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 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


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 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四、【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 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







< br>自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 ,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


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 中出现危


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


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


的问题,要 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


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 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在今天仍




















< br>养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 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


“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


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


8 / 33


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 ,不止用于


君臣关系。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

< p>
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


信用。其 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 ,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


的基石。



五、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


·


5


子曰 :“道


(1)


千乘之国


(2)


,敬事


(3)


而信,节用而爱人


(4)


,使


民以时


(5)


。”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


、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指名背第四节内容



2


、解释“吾日三省


(2)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3)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4)










二、新授:(


1.5


)出示原文(板书)



9 / 33


1


、学生练读


2


、领读



三、【注解】



(1)


道:作动词用,治理的意思。



(2)


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四马一车,称之 为一


乘,车上甲士


3


人,车下步卒


72


人,后勤人员


25

人,共计


100







< br>,





1000












。< /p>



(3)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 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








兢< /p>







(4)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 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


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此处









”< /p>









< p>








(5)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


按照农时耕作 与收获。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慎重决事以取信于















使








< br>节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 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


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 统治者严肃认


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









< br>时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 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


10 / 33


“爱人”则非此 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


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 役使的对象。可见,“爱


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 使


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


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


< br>国













< /p>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


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


有。”(《且介亭杂文 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







< br>看




















六、强化记忆、背诵(学生之间交流)



七、课堂总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


·


6


子曰 :“弟子


(1)


,入


(2)

< p>
则孝,出


(3)


则弟,谨


(4)


而信,泛


(5)






< br>仁


(6)



< br>有




(7)

< br>,






(8)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


、背诵本节内容。



11 / 33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找学生背第五节



2


、解释:道


(1)


千乘之国


(2)


,敬事


(3)

< br>而信,节用而爱人


(4)


,使民以



(5)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二、新授:出示原文


(


教师板书


)


1


·


6


子曰:“弟子


(1)


,入

(2)


则孝,出


(3)


则弟,谨< /p>


(4)


而信,泛


(5)

< br>爱


众,而亲仁


(6)


,行有余力


(7)


,则以学文


(8)


。”



1


、学生练读


2


、找学生领读



三、【注释】



(1)


弟子:一指学生,二是对兄父而言,对父为子,对兄为弟,本文


指前者。


(2)


入:进入父母居室。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


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3)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指以 对待兄









和< /p>






(4)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即做事谨慎。



(5)


泛:音fàn,普遍,广泛的意思。



(6)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


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三、【译文】(小黑板出示译文)



12 / 33


孔子说:“弟子们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出 门在外学习,要尊重


同学和老师,言行谨慎而且诚实,要有广泛的爱心,并且亲近那些< /p>


有仁德的人,做好这些事情后,还有精力的,那就去学习六艺等诗


书文化典籍。”



1


、指名读译文



四、质疑



五、记忆本章内容



1


、练习:按要求口头填空



2


、检查记忆情况(学生完成)会的同学可以抢着背









本 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


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 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


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 用以学习古代典


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


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




七、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内容


八、课堂总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懂得了什么?)



教学后记





13 / 33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论语学而第一篇的第七节内容



原文


:1


·


7


子夏


(1)


曰:“贤贤


(2)



(3)


< p>
(4)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5)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



教学目标


:


1、通过教学 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


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


、熟背本节内容。



3


、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一、复习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


、放录音欣赏朗读


2


、学生练读


3


、领读



三、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1)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2)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敬喜爱的意思。贤贤即尊敬< /p>


贤能。



(3)


易:一是改变;二是轻视。本篇取第一种意思。



(4)













< br>(5)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即敢于牺牲自已。



四、小黑板出示译文



子夏说:“由于尊敬他的贤德,就必会改变对他的看法。如果他服


侍父母,能竭尽自已的 能力;奉侍君主,在危难时敢于献身;和朋


友交往,能言而守信--这个人虽然没有学习 过,但我也认为他是


念过书了。”



五、质疑



六、记忆本节内容



1


、按要求口头填空



2


、检查记忆情况(学生来完成)



14 / 33









七、小结: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 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


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 人有没有学问,


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


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


点,即 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


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 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


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 br>内




1


、能做到哪些?(要详细说)



2


、反省自己还有那些没有没有做到的和改进的地方



九、课外延伸:出示第八节内容



提问;



1


、 你想怎样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学方法)



2


、试读



3


、听录音读



十、课堂总结



十一、作业(预习第八节)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


·


8


子曰 :“君子


(1)


,不重


(2)


则不威;学则不固


(3)


。主忠信


(4)




(5)


友不如己者


(6)


;过


(7)


则勿惮


(8)


改。”

< p>


教学目标


:


1、通 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


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


、熟背本节内容。



3


、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15 / 33



一、复习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


、学生练读


2


、学生领读





< br>注




(1)


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


(3)






< p>











(4)






以< /p>









< p>






(5)







< br>要




(6)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


类乎己,所谓‘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







< br>解














(7)


过:过错、过失。



(8)


惮:音dàn,害怕、畏惧。











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知识就不能稳固。品行


要以 修炼忠诚和守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结交品行不如自已的人;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



五、质疑



六、【评析】



16 / 33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22:1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87569.html

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