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辞的目的
p>
谈到修辞,
我们必须弄清一个问题:
修辞的
目的是什么?研究修
辞不能不了解这个问题。
p>
中国现代修辞理论的奠基人陈望道先生在
《修辞学发凡》
中指出:
“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
主要为着意
和情,
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
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p>
”在此,陈先生把修辞的目的或者
说修辞的功能归纳为“达意”和
“传情”两大主要方面。这一观点长
期以来为修辞学界所接受。
陈先生的这一论断没错,不过,话似乎没有说完。先看一个小故事: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
。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
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问:
“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
两个人?”士子曰:
“是两
个人。
”僧曰:
“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
人?”士子曰:
“自然是一个人
!
”僧乃笑曰:
“这等说来,且待小僧
伸伸脚。
< br>”
p>
这是张岱在《夜航船序》里记下的一个故事。小僧先前为何拳足
而寝
?那是因为他见同宿的士子高谈阔论,
以为此人满腹经纶,
于是
“畏慑”不已,自甘退让,只敢“拳足而寢”
。后来发现这位老
兄乃
不学无术之徒,态度立马大变,笑着舒展开自己不该委屈的双脚。这
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们口中的谈吐不只是达意传情的工具,
它还有着
另外的不容忽视的功能。
假若更
深入地考察一下语言实践,我们就会发现,修辞在“达意
传情”
这两种主要的功能之外还有更微妙的值得玩味的东西。
语言学
家
尤金
?
奈达指出,语言交际有八大功能:表白功能、认识功能、
人
际功能、
信息功能、
指令功能、
p>
执行功能、
情感功能和美感功能。
(尤
p>
金
?
奈达《关于社会语言学》
,
《社会语言学论文集》第
29
页,北京大
学出版社,
1986
年
6
月版)这是对语言交际的总体情况进行考察后
得出的结论。
假如我们只从说写者自身来看,
语言运用
最基本的目的
不外乎向本体以外传递信息。那么传递什么信息呢?陈望道先生说
“主要为着意和情”
,既然有“主要”
,那就意
味着还有“次要”
。
“主
要”的是“为
着意和情”
,那么“次要”的又是为着什么呢?试看几
个例子:
①一秀
才买柴。
曰:
“荷薪者过来。
”
卖柴者因
“过来”
二字明白,
担到面前。问曰:
“其价几何
?
”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
“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担去了。
(
明
p>
?
赵南星《笑笑录》
)
p>
②每当办公室发生什么争执,他就解释说:
“任何时候这集结都
p>
很不容易,
只因为在交叉的文化背景上,
个
性的审美把握远远大于群
体性的审美意识,因此经常发生异彩纷呈的大合奏的局面。
p>
”
他的这些新词李寿川听不懂,朱喜芬也
不懂。李寿川不懂,他认了,
也不想去弄懂。朱喜芬可不成,她非打听个水落石出不可。
经他再三
追问,郭飞才懒洋洋地作了一个解释:
“换句话说,各
人有各人的一
套,经常尿不到一个壶里。
”
(谌容《献上一束夜来香》
,
《
198
7
年中篇小说选》
17
页)
③??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大概有五分之八啦,
p>
没来的
举手吧!很好,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
在是感
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
家应该互相谅解,因为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
生、中学
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
七、八国英文,兄弟我是大老
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你们是
从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从炮筒里钻出来的,
今天到这里讲话,
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就<
/p>
像??就像??对了,对牛弹琴。
(转引自《演讲与口才》
)
例①是个笑话,
< br>取笑的对象是秀才。
要说这个秀才连问个价钱都
不会,那
倒不至于。秀才的可笑之处在于,本该说大白话的场合,他
却弄了一套文绉绉的“之乎者
也”
,结果碰了钉子,成了笑柄。如果
我们仔细琢磨一下:
p>
为什么秀才不说人人都懂的大白话,
而偏要说读
书人热衷的“之乎者也”呢?原因很清楚:他要显摆他读书人的身份
和“文才”
p>
。只是这个“显摆”因场合和对象都选错了而闹了笑话。
p>
在例②中,
郭飞起初就像例①的那个秀才一样,
不管对方懂不懂,
只顾卖弄自己那套假斯文弯弯绕的说法,李寿川就像那个卖柴者一
样,既不懂也不管他在瞎嚷嚷些什么,而朱喜芬却不依不饶,逼着他
用大白话说出了他的意思——
“各人有各人的一套,
经常尿
不到一个
壶里”
。说了半天,原来如此
!
例③据说是三十年代
“山东省主席”
韩
复榘在齐鲁大学一次校庆
大会上所作的“训词”
。韩本是一介武
夫,料想他平时说话不会如此
不着调吧,
否则他怎么能混成个权
倾一方的军阀?其实如果他老老实
实说起大白话来,
倒不至于如
此笑话连篇,
问题是他钦慕文人的风雅,
在“训话”时也想学文
人说话,用一些似乎充满“文墨”的词语来抬
高自己的档次,结果却适得其反,看来他是
在追求某种东西,只是适
得其反而已。
p>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
人们在运用语言这个工具的时候,
并不总是
仅仅
“为着意和
情”
,他们往往还追求“达意”和“传情”以外的某
些东西。想
来也是如此,假如语言运用只是为了表达“意”和“情”
,
那么
相同的“意”和“情”就都用相同的语言来表达好了,何必有那
么多讲究!这样一来,语
言的运用就会简单多了,人们自然就会按照
“经济原则”都去选择最简明、最省事、最一
般的方式把“意思”和
“情感”表明即可。那样,所有的言语交际就会出现“千人一腔”
、
“万人同调”的局面。某些时候确实如此,例如部队下达军事
命令、
紧急情况下的交谈、
程序化的应用文等等。
而另外的情况则并非如此,
如一般情况下的交谈,社交场合的辞令、抒情诗文
的用语等等。而且
相比之下,后面这种情况要普遍得多。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
/p>
人们在运用语言时,除传达某种“意思”和“感情”以外,往往还有
其它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用某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来“显示自我”
。
< br>因此,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人说来,甚至同
一个人在不同
的情况下说来,
都可能出现差异很大的语言形式,
而有
些时候,
说写者注重的正是其中与众不同的形式上的差异。
正是为此,
韩愈才会大声疾呼“惟陈言之务去”
,杜
甫才会高吟“语不惊人死不
休”
。这说明,这些语言大师所瞩意
的不仅仅是“我要说什么”
(即传
达“意”和“情”
)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我能怎样说”
(即“显示
自我”
)的问题,因为同样的意思人人都能表达,但怎样表达就显出
< br>精粗雅俗文野高下之分了。应当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显示自我”
中的“自我”
,不是一般意义上与身形、体貌、财产、权势等外在物
质因素直
接有关的“自我”
,而是特指与文化层次、文化品格、文化
才能
等内在精神因素有关的“自我”
,亦即“文”
“化”了的“自我
”
。
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
,换个说
法就是,人们总是用“文”
(包括文
章和言语)来显示“其人”
的。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
达说写者的信息,
< br>而说写者的信息可分为三大种类,
第一类信息是理
性信息
,即陈望道先生所说的“意”
;第二类信息是感情信息,即陈
先
生所说的“情”
;第三类信息就是文化信息,即从语言形式上表现
出来的说写者自身所具备的文化信息,
这一点就是陈望道先生没有说
< br>到的了。陈先生原来说“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
,我们认为,除
了“达意”和“传情”以外,还应加上“示文”
(显示说写者自身的
文化档次)
,这样意思才算完整。
p>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修辞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了。修辞的
目的
就是通过采用最适切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使“达意”
、
“传情”
、
“示文”这三者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两方面,或者三个方面
收到最
好的效果。
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以下分而论之。
p>
“达意”
指准确地传达不带有说写者个人感情的理性信息。
只要
求“达意”而不要求“传情”和“示文”的场合不太多。一般的应用
文特别是法律条文、
公务文书和自然科学的学术论著就要求做到
这点
而且只要求做到这点。
“传情
”指传达说写者本人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一般地说,凡是
从个人的立场出发、
以说写者个人身份发出的言论同时都带有
“传情”
的成分。只有“传情”而没有其它二者的情况不多,但也不是绝对没
有。例如某人情不自
禁地大叫一声“好极了”或“真可恶”
,人们只
知道他表达了十
分强烈的感情,
然而为什么却莫名其妙。
又如一些由
语气词构成的表达强烈感情的独词句,
以及某些纯粹是抒发主观情感
的诗文也可以归为此类。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
“达意”和“传情”
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而这两方面的结合,
< br>也就构成了语言表达的
基本平面。一般地说,在这个平面内,人们已经能够完成各
种交际任
务,或者说,一个人只要能“达意”
,会“传情”
p>
,就获得基本的交际
能力。这一点人们早已熟知,
< br>
“示文”
指从言语表达方式中显示出
来的说写者所达到的文化层
次。这是如影随形般出现在说写者的言辞中的东西。纯粹的“
示文”
只出现在文字游戏中,
例如一些文人在闲暇时写些回文诗
、
回文联之
类的东西,
其目的也就是在
自娱自乐之中显示自己的文才罢了。
在某
些民间戏曲中,
偶尔也有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只有搞笑功能的念白也
可以归于此类。<
/p>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示文”
是附丽在<
/p>
“达意”
和
“传
情”的文字之中的。一般来说是自然流露,有的是时候是说写者在着
意追求的结果。
p>
不过这种着意追求有好的效果,
也有弄巧成拙的负效
果。例如上引的三个例子就属此类。
关于修
辞中的“达意”和“传情”问题,人们已比较熟悉,
“示
文”则
提及的人不多,以下只论述“示文”的一些问题。
先看两例:
④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
绿如兰”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
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
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郭沫若《科学
< br>的春天》
)
⑤孔文
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
门者皆俊才请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
“我是李府君
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
“君与仆有何亲?”对曰:
“昔先君
仲尼
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
及宾客莫
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
“
小时了了,大
未必佳。
”文举曰:
“想
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
刘义庆
《世说新语》
)
-
-
-
-
-
-
-
-
-
上一篇:学校作文之我的学校用英语怎么写这篇作文
下一篇:七年级上语文文常整理及知识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