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9 21:51
tags:

-

2021年1月29日发(作者:怒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本文是


1998

< br>年我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


论文,发表于《湘潭大学学报》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现当


代文学研究)


》全文转载。本科生学术论文而被《人大复印


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恐怕 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








“多余 人”一词源自


19


世纪俄罗斯文坛,


是 对当时一种文


学典型的命名。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


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


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 社会上“多余”的人。


“多余人”具有一些共


同的特征:多数出 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


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 弊病和缺陷,


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


但缺少实践。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


争的勇气,只是用 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


所作为。







“多余人”形象的几个主要典型是:


(1)


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同名小说主人公)


是第一个也是最重 要的一个“多余


人”,


他厌恶首都彼得堡的世俗社交生活,


来到了气息清新的


乡村。他拒绝了外省地主的女儿达吉雅娜的爱情, 又在决斗


中枪杀了自己的挚友连理斯基。待他像拜伦一样从各地漫游

归来,在彼得堡再次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


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 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


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


(2)


别尔托


夫(赫尔岑小说《谁之罪》主 人公)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


和“伟大的抱负”,


“对一切美 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


但一旦


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 迫成为“多余”的人。


(3)


毕巧林


(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主人公)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


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 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


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狂


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


作为第二代“多余人 ”,


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


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4)


罗亭


(屠格涅夫同名小说主人公)


聪明、


热忱、


好思想、

善辞令,


向往真理、憧憬未来;但囿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加之本人脱


离人民、缺乏毅力,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事业


上都碰了壁,


遭到惨败。


绝望之余,


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 用”


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最后默默地在


18 48


年巴


黎墓战中牺牲,临死前手里还拿着一面红旗。罗亭的最 大特


点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缺乏实干精神。


(5)


奥勃洛摩


夫(冈察洛夫同名小说主人公)是最后一个“多余人” ,尤其


龌龊不堪。他虽说生性善良、颇有教养,但由于祖传的庄园


领地和


300


多个农奴供其享用,故无忧无虑,无所事事,天


长日久便失去了意志和兴趣,养成了悠闲散漫、好吃懒做的


习惯 。他害怕任何变动,无论友谊、爱情都没法使他振作,


只知道成天躺在沙发上,直到最后 默默地离开人世。







用作家们自己的话来说,“多余人 ”群像是“既非孔雀,又


非乌鸦”的中间人物。


他们既有缺点,


又有优点;


而且他们的


缺点除了与他们 自己思想、阶级上的局限性有关外,更多的


还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到奥勃洛摩


夫,整个俄国社会越来越腐败,这是其背景;而 诸“多余人”


形象越来越龌龊便是其表现了。所以,作家们通过这些人物


主要是反映现实的黑暗,希望改变现实,扭转时局。







无独有 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出现过这样一批类似


的“多余人”形象。一则,上世纪二、三 十年代的中国,其社


会背景与


19


世纪 的俄国有相似之处,阶级矛盾尖锐,国家


暗无天日,民族日趋衰亡,人们渴望变革,以打 破这种悲观


的现状;二则,中国的“多余人”,也是属于中上层知识分子


(包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地主大家族子弟等)


,< /p>


有才识、


个性,对现状不满,欲图振兴却又看不到出路,因而内心 矛


盾、冲突;三则,在一些“多余人”角色身上未尝不存在着他


们作者自己的影子。这与俄国文坛也是不谋而合。不少作家


声称,其小说就是他们本人的 准“自传”。作家与角色都是贵


族知识分子,既有自己在才学、人品方面的诸多优点,同 时


又难免有思想、阶级、时代上的局限与不足。作家尽管在认


识 上要高于角色,


但其本质一样,


他们“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渗透着自己的爱憎情感与对未来的追求、愿望。而当他们对


自己笔下人物由欣赏走向批判时,他们就跳出了自己阶级、


身份局限 上的藩蓠,走向了新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个主要“多余 人”形象是:鲁迅笔下


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叶圣陶笔下


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等。







鲁迅的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


,大多适应当时文化界阶


级分化的形势, 对几个接受了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探索,


描述其痛苦与挣扎,也反映其在个人奋斗路 途上的破产。但


鲁迅毕竟是鲁迅,他笔下这些人物并不完全等同一般资产阶


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我表现。他们是革命阵营中首


先觉悟的部分,但 其个人抗争软弱无力、一事无成。其个人


解放并不能离开社会解放单独完成。

< p>







当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娜拉》传 至中国以后,在“五


四”时期的中国社会引起过长时期的强烈反响。

人们开始热烈


讨论爱情、婚姻等重大问题。为此鲁迅撰写了《娜拉出走之

< p>
后》


等一系列文章。


此外他还创作了唯一的爱情题 材小说


《伤


逝》


,具体、生动地回答大 家:在当时的中国,获得了爱情


自由以后,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吗?绝对不可能!单有成 功


的婚姻还远远不够,只有消灭旧礼教,打破旧制度,才能达


到 持久的幸福。


《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在他与子君达到个


性解放 与婚姻自由的目的,勇敢地冲出旧家庭、建立新家庭


后,他们原以为从此美满顺利,结果 一系列现实问题马上出


来:子君妄图扯紧涓生衣角走路,让小家庭生活麻痹他的意


志;当失业打击到来时,子君就无以自处。涓生起初还是有


思想、有追 求的,急于“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想甩掉


她。就这样,爱情濒临破灭边缘,最终 两人不得不分手。子


君回到自己家里后,性格懦弱的她,因受不了父亲的严威与


旁人的冷眼,不久即郁郁而死。为此涓生陷入了深深的悔恨


和悲哀当中。 他彷徨,探索。然而新的出路又在哪里呢?他


仍然迷惘。鲁迅既以人物的遭逢来谴责社会 的压力,同时又


对知识分子的弱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彷徨》中,鲁迅还描绘了另外两个“多余人”。


《在酒


楼上》


中的吕纬甫,

本来也是个有理想、


作为的青年;


可是,

< br>在几经波折之后,便变成了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


士,把他的精力与时 间消耗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既不


能自拔,


也便失去一切决 断的能力与战斗的意志。


《孤独者》


中的魏连殳,曾经是个挂着 “新党”头衔的赫赫人物,黑暗社


会给予了他很大打击,弄得他承受流言与失业威胁,几 乎要


到挨饿、乞讨的卑下地步。结果他不得不向恶势力妥协,做


了一个旧军阀的顾问,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


并且以一种愤懑无奈的心情 与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人生、


社会,最后带着强烈的精神创伤,寂寞无助地死去。鲁迅 以


无比激愤的心情,描写角色悲惨的遭遇与强大的痛苦,同时


无 情批判了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以教育知识分子认识自己的


处境,抛弃旧的生活道路。







《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尤其第一部《家》最为


光彩夺目,描写了发生在


20


年代初四川成 都一个高姓大家


族中的故事,其中觉新是作者刻画得形象最丰满的一个典型。

< p>
他思想矛盾、


性格复杂,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 功的“多余


人”之一。


他也曾为新思潮所触动,


偶有奋发进取、


希求新貌


的一面;他善良、正直,尽管 自己不想作封建家族叛逆者,


却保护了那些敢于反抗与斗争的弟妹们。更重要的是,由于


背着因袭的重担,长期接受封建正统教育,以及长房长孙的


地位 ,他对旧家庭、旧制度一直抱着幻想,留恋难舍。觉新


性格懦弱,缺乏“新生”的勇气和 力量,面对封建恶势力的重


重压迫,他一方面悲痛伤感,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只得逆< /p>


来顺受,得过且过。他既成了旧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又不断


充当着 旧制度的维护者。作者批判和否定了觉新屈从于封建


势力的“作揖哲学”、


“无政府主义”,


同时,


对他内心中的矛盾


与痛楚又寄予了应有的同情。


巴金在该小说中还塑造了“新人”


觉慧,他是觉新的弟弟,敢作敢为,积极革命,并将他与觉


新形成鲜明对 比,说明如果对旧制度、旧势力迁就妥协,就


必定会成为它的牺牲品与殉道者;只有摆脱 其羁绊,奋起抗


争,青年人才能争得“美丽的青春”。








肖涧秋是又一个典型的中国现代“多余人”。


他是小说


《二


月》的主人公。


《二月》是“左联五烈士”之一、鲁迅极为赏识


的青年作家柔石的代表作,反映了大革命 时期浙江省偏远乡


镇的生活。作品通过描写肖涧秋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再现了

< p>
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时代里的苦闷、彷徨


与探索。自师范 学校毕业以后,肖涧秋长期在外漂泊奔波达


6


年之久,


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等到他实在觉得厌倦了,


便来到一个名叫芙蓉镇的小地方,希图过一种安静的生活。


然而芙蓉镇并非“世外桃源 ”,缺乏宁静与平和,肖涧秋很快


就被卷入其矛盾斗争的漩涡当中,他对自己在大革命中 牺牲


的老同学的妻子儿女分外同情,预想用个人努力来救助文嫂


一家,以改变孤苦善良者的不幸处境,结果遭到一些别有用


心的歹人与愚昧冷漠的俗人诽 谤、攻击和鄙视、不解。他与


陶岚的自由恋爱也引起了有些人的嫉妒和仇恨。最终,孤儿


夭亡、


文嫂自尽,


给了肖涧秋深重的打 击;


他无力改变现实,


又不愿随波逐流,于是不得不逃离芙蓉镇 ,一走了之。肖涧


秋是一个“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的


人,是一个游离、彷徨于大革命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典型。


他终于没有成 为一枚齿轮,只好还原为一粒石子。柔石通过


主人公的失败和几种知识分子倾向的描绘, 揭露了当时的黑


暗社会现实,同时在客观上也对脱离现实的人道主义与个人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21:5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87455.html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