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辞与赋
辞与赋,作为两种文学体裁,都是
在战国时代的
楚国最先出现的。辞,即楚辞,汉代人用以称呼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作家<
/p>
的创作。①赋,作为文体,初步形成于战国,而大盛于汉代,故有汉赋的
< br>专称。而战国时代与赋有关系的两个作家,也是楚国人,一个是荀子,②
一个是宋
玉。到了汉代,许多作家,兼擅二体,因而出现了“辞赋”并称
的情况,如《史记·司马
相如列传》称“景帝不好辞赋”
,
《史记》亦有个
别情况以赋称辞的,如《屈贾列传》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但总
p>
的说来,西汉虽“辞赋”并称,但二者的区分是清楚的,辞是指楚辞,赋
是指赋体作品。刘向在编辑《楚辞》时,标准也是分明的,除收他认为是
屈原的作品
外,宋玉只收《九辨》和《招魂》
,而汉代人的作品,收的都
是
模拟楚辞的,如贾谊,不收《吊屈原赋》
、
《鹏鸟赋》
,而收《惜誓》
。到
了东汉,班固在《汉书》中
,多次以赋称辞,并在《汉书·艺文志》中,
把辞与赋混编在一起,统称为赋。他把先秦
至西汉的辞赋分成四类,即所
谓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和杂赋。为什么这样分类
,班固没有说
明,前人对此有过一些推论,如刘师培在《汉书艺文志书后》中提出:
p>
班《志》叙诗赋为五种,赋析四类。区
析之故,班无明文,校雠之家,亦
鲜讨论。
今观
“主客赋”
十二家,
皆为总集,
萃众作为一编,
故姓氏未标。
余均别集。其区为三类者,盖屈
平以下二十家,均缘情托兴之作也,体兼
比兴,情为里而物为表。陆贾以下二十一家,均
骋辞之作也,聚事征材,
旨诡而词肆。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均指物类情之作也,侔色揣声
,品物毕
图,舍文而从质。此古赋区类之大略也。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辨诗》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七略》次赋为四家:
一日“屈原赋”
,二日“陆
贾赋”
,三日“孙卿赋”
,四日“杂赋”
。屈原言
情,孙卿效物,陆贾赋不可见,其属有朱建、严助、朱买臣诸家,盖纵横
p>
之变也。
(扬雄赋本拟相如,与屈原同次,班生以扬雄赋隶陆贾下,
盖误
也。
)
刘、章二氏所论,着重阐述各类赋代表作家的基本风格,应该说是有道理
的,但似乎不能包括各类赋的全部,特别是把司马相如、扬雄分属两类,
以现存
的赋作来看,是不妥当的。章太炎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所论之
末,指出这是班固的一
个失误。我以为班固的失误在于把辞与赋这两种不
同的文体混为一谈,不从文体的主要特
点去把握,而仅就某些表象加以归
类,势必造成混乱。从此以后,以赋称辞的有之,以辞
称赋的亦有之,辞
赋不分,
辞赋混称。这种情况,对于研究
文学源流、发展是不利的。
从文体上说,楚辞是诗,以抒情为主;赋,虽间有韵语,但就总体来说是
散文,
其最初当以叙事状物为主。
文体的不同,
与其各自来源有密切关系。
从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
任何一种文学体裁,
都是在民间孕育、
发展,
而后在文人作家手中成熟,使其体制、表现手法臻于完善的。早期的诗,
与民
歌、音乐关系密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各篇就是周民族在
各种场合配合音乐歌
唱的乐章,其间原始的诗、歌、舞浑然一体的形态还
有明显的迹痕。楚辞是在楚民族文化
中形成的,与楚国人民特有的风习有
着密切关系。屈原的《离骚》
、
《九章》是否可能合乐歌唱,前人已不能指
出,但它们的“
乱曰”
、
“少歌曰”
、
“倡曰”
,可以证明它们的原型是具有
合乐性质的。<
/p>
屈原的
《九歌》
则是在民间宗教歌舞基础
上创作的祭祀乐章。
楚辞来源于楚国民歌,许多楚辞研究者已多有论述,我这里就不多说
了。
赋与辞不同,它“不歌而诵”
,不是由民歌发展变化而来的。它在民间的
原始状态,现在没有
直接材料可以证明,但我们可以从荀子的《赋篇》看
出一些痕迹来。荀子作为战国时代的
一位大思想家,许多研究者都指出,
他重视通俗文学的功能,善于吸收民间文艺形式来宣
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荀子》一书中的《成相》
,就是作者采用
当时流行在民间的劳动号子一
类讴谣体而写成的。③而《赋篇》所要表现的是礼、知、云
、蚕、箴五种
事物,是采用当时流行的“隐语”的手法写成的。隐语或称“庾辞”
,是
古代人对谜语的称呼。从文献材料看,在春秋、战国时期,隐语在
诸侯各
国宫廷中很流行,不少国君贵族都十分喜欢它,成为宫廷中娱乐的一种方
式。隐语还和“歌诗”
、
“赋诗”一样,也用于
外交场合,成为表达政治意
图的一种手段。④值得注意的是从《史记》等记载来看,先秦
至汉说隐语
者,多为宫廷中的倡优,他们的地位很低,如《史记·滑稽列传》所记淳
p>
于髡,赘婿出身,其名曰髡,也许是受过刑罚的奴隶。这似乎可以说明隐
语从民间流入宫廷的渠道。隐语(即谜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
创造的,它
借助于隐喻和暗示的手段表现劳动人民对周围事物特征的认识,
作为开发智力、
测验智能的方法而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中。
它委婉曲折,
亦庄亦谐,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雅俗共赏,对人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它能
进入宫廷,
这一点起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
< br>劳动人民在制作隐语时,
也将自己的是非观念、爱憎感情融
入
其中,
“
寓教于乐”
,通过巧妙的寓意和影射,起着一定的讽谕、
p>
劝戒和教育作用,这与诗歌、散文那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有着明
显的不同。荀子写《赋篇》正是看到了隐语的这些特点,才采用了这种形
式。
我们虽然不能由此得出赋来源于隐语的结论,
但它们存在着互相影响、
互相承接的关系,是可以肯定的。荀子的《赋篇》与后来的赋,在体制上
有着许多不同,但正如刘勰所说:
“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
,在这
两点上,它奠定了赋的基本形体,为后来赋家所继承,发展。不仅如
此,
就是汉赋那种于篇末委婉致讽的作法,也是由荀子《赋篇》发展而来的,
不过走了极端,以至造成“劝百讽一”
、
“欲讽反
谀”的反效果。隐语以及
后来的谜语,主要是描叙性的文字,大多是短小精悍的韵语,不
过,这些
韵语,只是为了便于记诵而已,与诗歌的为了歌唱不同。荀子的《赋篇》
以描述为主,行文亦多韵语,是从隐语中转化而来的,但在《赋篇》的末
尾附“佹诗”一首,
“小歌”一首,表明它们与前面的文字不同,是诗和
歌,可以歌唱,这从另一方面证明《赋篇》的主体是“不歌而诵”的。
辞与赋在文体上的不同,在宋玉的创作中有着明显的区分。刘
勰在《文心
雕龙·诠赋》中论述赋的起源时,在先秦时代,他提及了屈原、荀子和宋
p>
玉。以严格的文体要求,我以为屈原有辞无赋,荀子有赋无辞,而宋玉则
是二体兼长的作家。据《汉书·艺文志》
,宋玉有作品十六篇,其中《九
辩》
一篇,
是楚辞体的作品,
而其余传为他的作品,
都是赋。
⑤
《史记·
屈
贾列传》中说:
“屈原既死
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
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
直谏。
”从司马迁这一记叙,
我们可以知道,尽管宋玉热爱屈原
,但他并不是以其楚辞的创作而为当世
所称道,而是以赋的创作知名于世的。他的作品与
屈原所不同的,在司马
迁看来是
“莫敢直谏”
< br>,
即不能如屈原在其创作中那样以强烈的爱憎感情,
直率
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以及对昏君佞臣的谴责和抨击。
与“直谏”一词相对
应的,还有“谲谏”一词,出自《毛诗·关雎序》
“上
以风化下
,
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
罪,
闻之者足戒,
故曰风。
”
-
-
-
-
-
-
-
-
-
上一篇:春秋时期的谈判高手 史传文学的故事情节
下一篇:中文名字翻译英文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