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赞美荷花的诗句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9 03:33
tags:

-圆规

2021年1月29日发(作者:萦绕于心)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 腑。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


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 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


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


贾 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 雪


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虽然后世的红学专


家们都认为这不是过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 过无论




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 身。


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


男耕女织,

< br>十分羡慕,


因此动了凡心,


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 ,


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


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 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


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 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


。从此,天宫中少了


一位美 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




花。




荷花


[



]


杨巽斋




翠盖红幢耀日鲜,




西湖佳丽会群仙。




波平十里铺云锦,




风度清香趁画船。




荷花


[



]


王安石




亭亭风露拥川坻,




天放娇娆岂自知?




一舸超然他日事,




故应将尔当西施。




赞美荷花的诗句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 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


民和广大佛教信秆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


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 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


统。




荷花象征



纯洁



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


里《小池》




这首诗作者 运用丰富新颖的想像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你看:一股泉 水缓缓地、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流出泉眼,在斜阳的照射下,清晰可见。阳光


透过池畔的 绿树,将树阴投入水面,阴阳交错明暗斑驳。好像是泉水很爱惜风和日丽的美好


景色。泉 水的细流汇成了小池,昨日还平静的水面上,今天就长出了尖尖的、还包卷着的嫩


荷叶,


并吸引着可爱的蜻蜓飞来嬉戏。


《小池》


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


清新的小品,


朴实的语言展 示了初夏的明媚风光,一切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行行是


诗,句句如 画,自然朴实,真切感人。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


龄《采莲曲》




如果把这 首诗看作一幅


《采莲图》



画面的中心 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


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 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


若现,若有若无,使 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


境。这样的艺术构 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 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


一色 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 绿得象荷叶一样,


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


而这里写


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


,是“赋 ”而不是“比”


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 的脸庞红润艳丽如


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 单是比喻,而是描绘


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 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


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 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


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 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




鲜艳 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


部分, 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


, 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


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 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


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 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


的一种人花莫辨,


是耶非耶的感觉,


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这是通常所说


“看花了眼”


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 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


“看


不见 ”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


味。本已“不见”


,忽而“闻歌”


,方 知“有人”


;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


歌而不 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崔国辅《小长干曲》



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 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


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 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


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后,


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


那目的 ,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


情味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 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


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 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


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 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


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 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


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 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


西湖“不与四时同”的 美丽风光。




子夜吴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五月,西施泛< /p>


舟出现了,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就在


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西施就被越王带邀而去了。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韩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




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人落花去,风此路蹰空断肠。




乌栖曲




张籍




西山作宫潮满池,宫乌晓鸣茱萸枝。



吴姬自唱采莲曲,君王昨夜舟中宿。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花】




.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曲



南朝·梁·萧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篇二:赞美荷花的诗句




赞美荷花的诗句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子夜吴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韩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


-圆规


-圆规


-圆规


-圆规


-圆规


-圆规


-圆规


-圆规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03: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83327.html

赞美荷花的诗句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