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d-plaintext
10
个小学生必读的经典成语故事
p>
成语是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语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故事的
语言生
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
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下
面是整理的
10
个小学生必读的经典成语
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故事(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
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
一日,
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
“我
可快
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
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
一井之水,
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
之鳖慢慢
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
“用千
里之
遥这样的字眼儿,
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
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
,
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
< br>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
呆,惊恐万分
,
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
1
大的世界呢
!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
: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者,拘于虚也。
”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成语故事(二)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
才干的人。
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
便从很远的地
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
公说自己喜欢有
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
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
对前
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
也十分
生气。
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
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
/p>
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
去把子张请
来。车夫对鲁哀公说:
“他早已走了。
”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
他问车夫道
:
“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
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
车夫向鲁哀公
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
那故事是这样的:
2
有个
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
衣带钩上画着龙,
在酒具上刻着龙,
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
方
也全都雕刻着龙。
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
很是感
动。
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
在厅堂上。
这叶子高见了,
吓得脸都变了颜色,
惊恐万状,
回头就跑。
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
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
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
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
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成语故事(三)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
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
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
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
偷心里高兴极了,
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
已家去。可是钟又
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
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
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
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
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
告诉人们我
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
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
上,
张开双臂想
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
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3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
”小
偷高兴起来,
“妙极了!把耳朵捂
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
/p>
”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
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
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
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
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成语故事(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
“我的盾,是
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p>
!
”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
“我
的矛,
是世界上最尖利的,
无论怎样牢固坚实
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
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
”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
喝起来:
“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
/p>
矛
!
”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
p>
“如果
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
”
“这——”
<
/p>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
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4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他两
又誉其矛
曰: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
“以予之矛,陷予之盾,
何
如
?
”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
,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
盾比
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成语故事(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
吏侵犯长官的事。
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
下决心要整治这种
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
。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
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
着一文钱。那个
小吏支吾了半天,
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
/p>
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
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
“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
我,不能杀我!
”张乘崖大怒,判道: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
断,水
滴石穿。
”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
要
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成语故事(六)东施效颦
【典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