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trapping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8 04:51
tags:

trapping-破损的封印

2021年1月28日发(作者:chick)


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发病原因



低渗性脱水



失钠


>


失水



细胞外液低渗,细胞外液丢失


为主



脱水体征、休克、脑细胞水肿



130


以下



高渗性脱水



失水


>


失钠



细胞外液高渗,细胞内液丢失


为主



口渴、尿少、脑细胞脱水



150


以上



等渗性脱水



水和钠等比例丢失而未予


补充



细胞外液等渗,细胞外液


丢失




尿少、脱水体征,休克



130



150


发病机制



主要表现和影




血清钠


(mmol/L)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


H


2


CO


3


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 p>
2


CO


3


在肾脏解离为< /p>


CO


2



H


2


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


H



CO


2< /p>



H


2


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 /p>


H


2


CO


3


释放


H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 br>进入肾小管腔的


H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 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 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 br>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


pH


值 剧烈变动;



同时使


[HCO3-]/ [H


2


CO


3


]


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


的变化,调节血中


H


2


CO


3


的浓度;


< br>肾


调节血中


HCO3-


的浓度。



使


[HCO3-]/[H

< p>
2


CO


3


]


二者的比值保持


20:1


,血液

pH


保持


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


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


)


→弱酸


(



)


,但不能改变酸


(



)


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

< p>
: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 吸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


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


CO


2


起作 用;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


3~ 5 d


达高峰。








1






13




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



pH


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




[HCO3-]/[H

< p>
2


CO


3


]


仍为


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




代偿性


:



pH


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


值:


7.35-7.45


(动脉血)< /p>



动脉血


CO


2


分压(


PaCO


2



33-46mmHg


,均值< /p>


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SB/AB)


:正常人


AB=SB



22-27mmol/L


,均值


2 4mmol/L


缓冲碱


(BB)


:< /p>


45-52mmol/L


,均值


48mm ol/L


碱剩余


(BE)



-/+3.0mmol/L


阴离子间隙


(AG )



12-/+2mmol/L



AG



16mmol/L

< br>,判断


AD


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2






13




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



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的意义: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


一、


代谢性酸中毒



< p>
指细胞外液


H


+


增加


和(或)



HCO


3


-


丢失


引起的


pH


下降,以血浆


[HCO


3


-


]


原发性减少


为特 征。



机制




1.


肾脏排酸保碱功能障碍



肾衰竭:不能排泄固定酸



肾小管功能障碍:



Ⅰ型肾小管性酸中 毒:远曲小管泌


H+


障碍


< p>
Ⅱ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近曲小管重吸收


HCO


3< /p>


-


减少



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2.


HCO


3


-


直接丢失过 多



严重腹泻、肠道瘘管或肠道引流



大面积烧伤血浆渗出



3.


代谢功能障碍



乳酸酸中毒:休克、心搏骤停、低氧血症等



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饥饿、酒精中毒等



4.


其他原因


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


HCO


3


-


缓冲消耗:



水杨酸中毒



含氯的成酸性药物摄入过多



高钾血症





血液稀释,使


HCO


3


-


浓度下降



















3






13




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



用代偿公式判断



< br>如实测


PaCO


2


在预测


PaCO


2


范围之内————单纯型代酸。< /p>



如实测值


>


预 测值的最大值,


CO


2


潴留————代 酸


+


呼酸。



如实测值


<


预测值的最小值,


CO


2


排出过多——代酸


+

呼碱。




对机体的影响



1.


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高血钾引起)


、心肌收缩力降 低(影响兴奋


-


收缩耦联)


、血管对儿 茶酚胺的反应性


降低。



2.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为抑制性表现:嗜睡、意识障碍、昏迷。



3.


呼吸系统:


H


+< /p>


使得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 br>4.


骨骼系统:骨质脱钙,小儿发育迟缓,骨骼畸形;成人骨质软化。

< p>



防止的病理生理基础




1.


治疗原发病


2.


应用碱性药物:碳酸氢钠、乳酸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THAM




3.

< br>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碱时特别注意防止纠酸后发生:低血钾与低血钙



——————————————————钾代谢紊乱请同学们自行总结,抱歉。



7


缺氧(


hypoxia< /p>




由于组织供氧不足或对氧的利用障碍 ,而引起机体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P


50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


50%


时的血氧分压,正常为


26



27 mmHg




P


50


↑表示


Hb


与氧气的亲和力↓



P


50


↓表示


Hb


与氧气的亲和力↑

< br>


发绀



cyanosis



:毛细血管血液中


还原血红蛋白


浓度超过


5g/dl


时,可使皮肤和黏膜呈


青紫色


,称为发绀。



缺氧不一定有发绀,发绀不一定有缺氧。



低张性缺氧



hypotonic h ypoxia




< br>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的缺氧,< /p>


又称乏氧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hemic

< p>
hypoxia



:由于


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或


血红蛋白性质改变


,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血


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引起的缺氧


,又称为等张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circulatory hypoxia



:指因


组织血流量减 少


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histogenous


hypoxia



: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

< p>
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


而引起的缺


氧,又称 为氧利用障碍性缺氧。




————————————————————



8


发热



发热



Fever



:在


发热激活物


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


正常值


0.5



时,称为发热。一般取腋下温 度


>37.5


℃作为判定发热的标准。



过热



Hyperthermia



:指体温


调节机构


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


水平而引起的


非调节性


的体温升高。






4






13




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




致热原



发病机制



防治原则



发热





调定点上移



针对致热原



过热





调定点无变化,过度


产热,散热障碍



物理降温




发热激活物


(Pyrogenic


a ctivator)


:凡能激活体内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产生和释放


内生致热原


,进而引起体温升


高的物质。



内生致热原


(Endopyrogen



EP)


: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 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正调节中枢


:视前区


-


下丘脑前部(


POAH


)


负调节中枢


:中杏仁核、


< p>
腹中膈(


VSA



、弓状 核



研究表明,


POAH



VSA


之间有密切的功能联系。当致热信号传入中 枢后,启动体温正负调节机制:



一方面使体温上升;另一方面通过负性调节限制体温过度升高。



正负调节


综合作用


的结果决定调定点上 移的水平及发热的幅度和时程。



中枢性发热介质:能介导


EP


调节体温调定点的介质称为中枢性发热介质。

< br>


?



正调节介质——使调定点上移的介质




前列腺素


E2 (PGE2 )


环磷酸腺苷



(cAMP)


Na+/Ca2+


比值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一氧化氮




NO




?



负调节介质——使调定点下移的介质





精氨酸加压素(下丘脑腹隔区


VSA


神经元)



(arginine vasopressin)



α


-< /p>


黑素细胞刺激素(腺垂体分泌)



(


α


-melanocyte-


stimul ating hormone, α


-MSH)


脂皮质蛋白


-1 (lipocortin-1)

< p>
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热限


(febrile ceiling)

< br>: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通常


<41


℃)的现象,称为热限。



————————————————————



9


应激



应激



stress


:是指机体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应激原(躯体或心理刺激)作用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


反应,也称为应激反应(


stress response





一、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



(一)蓝 斑


-


交感


-


肾 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中枢效应:引起兴奋、警觉、紧张及焦虑反应。



外周效应: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epinephrine


)浓度迅速升高,可高达几倍,



甚至几十倍。



防御意义




1


)心率、心收缩力、心输出量、


BP




组织的血液供应?。


< p>


2


)糖原、脂肪分解,能量产生增加。




3


)血液重新分布 ,保证心、脑、骨骼肌的血供。




4


)支气管扩张,提供更多的氧气。




5


)促进多种激素,如


ACTH


、胰高血糖素、生长素等的分泌。但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不利影响



引起明显的能量消耗和组织 分解,


导致血管痉挛和促血小板凝聚,


引发某些部位组织缺血和 致死性心律失常。





5






13




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



(二)下丘脑< /p>


-


垂体


-


肾上腺 皮质激素系统兴奋



中枢效应



适量


CRH


↑→促进适应→兴奋或愉快感。< /p>



过量


CRH


↑ →适应障碍→焦虑、抑郁和食欲不振等。



外周效应



GC


分泌量增多,对抗有害刺激,发挥对机体广泛的保护作用。



GC


持续过量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积极作用



①促进蛋白质分解及糖异生 ,补充肝糖原储备;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血糖水平;


< br>②保证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的脂肪动员作用;


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允许作用,


permissive


action





③稳定溶酶体膜,减轻组织损伤;



④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



不利影响





抑制免疫系统;





可产生一系列代谢改变,如血脂升 高、血糖升高,并参与形成胰岛素抵抗等;





能通过抑制甲状腺轴和性腺轴,导 致内分泌紊乱和性功能衰退,对儿童可导致发育的迟缓。



二、应激时免疫系统的反应




三、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



急性期反应



Acute phase response



APR



:是感染、烧伤、大手术、创伤等应激原诱发机体产生的一种快速


的防御 反应。除了表现体温升高、补体增高、外周血吞噬细胞数目增多等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外,还表现为血


浆中一些蛋白质浓度的迅速变化。这些蛋白被称为


急性期蛋白



Acute phase protein



APP





四、细胞对应激原的反应



细胞应激< /p>


:当细胞处于不利环境(低氧、冷、热、营养缺乏等)和遇到有害刺激(氧自由基、射线、 化疗药


物等)时所产生的防御或适应性反应称为


细胞应激



cellular stress




< br>热休克反应


/


热应激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应激类型。



热休克反应



heat


shock


response



:是指生物体在


热刺激


< br>其他应激原


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以


基因表达改变

< p>


热休克蛋白生成增多


为特征的反应。也称热应激 。



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



HSP


< p>


是指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原作用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




1


)存在的广 泛性(


2


)结构的保守性(


3


)诱导的非特异性



功能:作为分子伴侣(



molecular chaperone




< p>


1


)帮助新合成蛋白质正确的折叠和运输;




2


)促进变性 蛋白的复性,防止它们的凝聚;




3


)当蛋白质损伤严重不能复性时,协助蛋白酶系统对它们进行降解。





6






13



trapping-破损的封印


trapping-破损的封印


trapping-破损的封印


trapping-破损的封印


trapping-破损的封印


trapping-破损的封印


trapping-破损的封印


trapping-破损的封印



本文更新与2021-01-28 04:5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77132.html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