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奇妙的朋友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0 22:58
tags:

高明的近义词-房贷计算器最新2017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景崇德)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
课入孝出悌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孝悌”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
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孝”



可以利用教材中“历史镜鉴的故事或学生可感知的身
边故事引入课题。可 以进行课堂讨论,分小组交流彼此对“孝”的感受和理解,并谈谈自己
是如何在生活中付诸行动的。之后 各组推选代表进行总结,在课堂上交流。


二、了解中国的孝道、孝文化


1.

走进经典


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 ,
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
帮助学生理解
大意。

让学生做到 学习经员与修身为本相结合,了解道酸主题,并在心中有所触动,且能
反馈于行动之中,是我们的终极目 的。




1
)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谈谈自己的理解。



2
)“记忆之星”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
)就所读所悟补充自己的储备,并可以由此引发更深层的探讨。


(4)

学生提出质疑之处
,
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
之后由老师补充
,
解决问题。



(5)
教师给出几组体现生活现象的主题图片或文段
,
学生来总结弘扬孝道的重要性。


2.
拓展延伸


(1 )
学生活动
:
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所见所闻等
,
谈谈孝在社会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
如“最美孝心少年”
的评比等。

(2)
教师提出问题
,
引发探讨
:
①你如何评价
“二十 四孝”的传说故事
?
设计意


图是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孝
,
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孝文化对
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
同时也


要辨别伪孝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

②独生子女如何理解

“悌”

的含义
?

3.
小结


教师补充齐鲁孝文化资源
: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补充
,
既可以是讲故事、



放视频的形式
,
也可以是文字材料的方式等。


教师总结
: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

传承了几千年
,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


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从个体来讲
,
孝道
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通过践行孝



,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得到完善。

失去孝道
,
就失
去了做人的根本



从家庭来说
,
实行孝道
,
可以实现长幼有序
,
规范人伦秩序
,
促进家庭和
睦。

蕴藏在孝道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
,
在历史的发展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

维持社会稳定和国

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不仅是一种
“善事父
母”

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
,
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
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首要精神
,

影响既深且远





三、思考践行



l .
过去
,
人们推崇“父母在
,
不远游”
;
现在,
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些告诉我们
,
对待传统
文化要
( D)
。谈一谈
,
你准备怎样做
?


A.
平等交流
,
相互借鉴

















B.
破除陋习
,
移风易俗

C.
博采众长
,
求同存异

















D.
批判继承
,
推陈出新


2.
以小组为单位
,
拍身边的感动
,
并进行展示。



活动形式
:
让学生以报告的形式
,
写出自己小组的拍擬意图
,
并配图介绍镜头下的

“孝”



当然
,
也可以是一个学生长期在家庭生活中有关孝道的点滴细节记录。


展示方式
:
可以是
瞬问镜头的展示
,
可以是图文并茂的形式
,
也可以是纪录片、微电影的方式
,
甚至可以是访
谈录的方式等





2.

联系白身思考
,
你有无兄弟姊妹
?
你是如何践行“悌”的
?












































5
课有礼则安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联系生 活实际,真正悟透



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人有礼仪规范就会和谐,没有礼仪规范就会有危害。

在生活
或工作中,若不想遭人嫉妒乃至怨恨,最好的行为便是

凡事以礼为先
。也许你不经
意的一种行为,随地吐痰、出言不逊、耀武扬威

别人都会对你产生 反感,你在别人
心目中的形象就此大打折扣。德国有一句叫

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 br>”
。有礼节不一定
总能为你带来好运,但没有礼节却往往使你与幸运擦肩而过。要想在纷 繁复杂的现代
社会中走得更远、更好,就要时刻注意保持礼节。

二、了解中国的礼文化

1
、走进经典

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让 学生做到学习理论与修身为本相结合,了解孝道主题,并在心中有所触动,且能反
馈于行动之中,是我们 的终极目的。


1
)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谈谈自己的理解。


2


记忆之星

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
)就所读所悟补充自己的储备,并可以由此引发更深层的探讨。


4
)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由老师补充解决问题。


5
)教师给出几组体现生活现象的主题图片或文段

学生来总结

有礼

的重要性。

2.
拓展延伸

(1 )
学生活动
:
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所见所闻等谈谈礼尚外来的重要性。

(2)
阅读《古代的诞生礼和成年礼》,谈谈你的感受。

(3)
你还知道古代哪些重要的生活礼仪?

(4)
补充资料: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 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
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 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
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 从殷代出现



崇拜发展而
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 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
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
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
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 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 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
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 天子、诸
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
要 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
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 祀时行九拜礼
:“
稽首



顿首

、< br>“
空首



振动



吉拜








奇拜


褒拜



肃拜

。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
·
曲礼》记
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 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
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 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
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
唐代 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
直沿用

释奠


(
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
)
,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
时, 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

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
(
辽宁沈阳
)
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 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 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
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
级居西先行拜礼 ,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
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三、思考践行

我国素有

文明古国
”“
礼仪之邦

的美称。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
也创造出极其绚烂的精神文明。 中国人也因此以勤劳智慧、好学进取的形象和彬彬有
礼、和睦谦逊的风貌著称于世。我国古代的礼仪正体 现了这种文明风貌。观察生活中
有哪些遵守和不遵守文明礼仪的行为,记录下来,在班内举行

文明礼仪在身边

的主
题讨论会,说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遵守礼仪,由此 讨论文明礼仪对于维持社会和
谐的意义。
















第二单元

儒雅有礼


6


依礼而行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礼”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曾子避席”,引入课题。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 孔子身边侍坐,
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
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 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
没有不满,
你知 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
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
“避席”是一种非常 礼貌的行为,当曾
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
他站起身来,
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 br>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
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二、走进经典

1.
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
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
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历史镜鉴

1.
阅读《丰子恺教子讲礼仪》,谈个人感受。

2.
你还知道哪些依礼而行的故事
?
3
、补充材料:


1
)孔子尊师


公元前
521
年春 ,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
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
意后,
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
《道德经》
的老 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
赶忙放下手中刀笔,
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
见 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
恭恭敬敬地向老
子行了 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
答 :
“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
一无所知,
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
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 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
“老子博古通今,通礼
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
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
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
高飞的鸟儿我可 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
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br>



2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 子时,
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
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
“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
将朝中百 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
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
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
甚至亲自登门看望,
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
敬。
进门后,
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
默默垂泪,
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
所以
“诸
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
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
)孔融让梨

孔融(
153

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
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
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
而且还 是一个
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 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
爸爸看见了,问道:
“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 的呢?”孔融说:
“我是弟弟,年龄最
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四、拓展延伸


古人十分重视 人际间的相互交往,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非礼也。”
既有来往,又有回 访,才能表现礼节。因此,迎来送往就成为好客的一种礼节。从迎接宾朋
好友开始,直至送别宾朋好友, 始终处在一种热情、体谅、和谐的气氛中。


遇有亲朋好友到来,主人首先迎于门外
,
向客人施礼,互致问候后,再进入门内,这
是古人常用的“见面礼”。之后,主人前 引客人登台阶,准备进入堂屋。在登台阶时,古代
还有“拾级聚足”的礼节。“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 ,拾级聚足,连步以上。”即主人在
前引导客人,前足先登上一级台阶,后足再与之并齐,而后再登一级 ,又并足。这样登台阶
是为了照顾客人能跟上自己,
避免客人感到紧张和冷落。
待登上 台阶将要进入堂屋前,
又有
两种礼节。首先是“将上堂,声必扬”,即快进屋前,说话的声音要 适当提高,以告知屋内
的人客人已到。再者是“将入户,视必下”,这是客人应遵守的礼节,即在进入堂 屋时,视
线应向下。
开门进屋,眼睛向下看,
是因为考虑主人家虽然知道客人已到,< br>但难免还有未及
收拾的东西,这样做,可以避免给主人造成难堪和尴尬。

古人 在相互交谈时,
也极重视礼节,
尤其是重视仪表的庄重,
不允许有轻浮、放荡的
不文明举止。即使是笑,也以不露齿为宜。
“凡人大笑则露齿本,中笑则露齿,微笑则不露
齿 。”
尽管在交谈中会谈及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话题,但笑仍需节制。
这既是处于礼节的需
要,
也表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
若大笑露出牙齿根部,
牙齿就会感到冷,
所以古人常以
“齿
冷”来讥讽那些贻笑他人者。

在交谈中,
表现对 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
也是古人特别重视的一种礼节,
被视为
“礼貌”的体现。在 对方讲话时,自己要专心致志、洗耳恭听,不能漫不经心,更不能打断
别人的讲话。自己讲话时,眼睛应 注视对方,语调平缓,不能强词夺理,摆出一副盛气凌人
的架势。具体到交谈的礼节乃至谈话的艺术上, 古人都有相应的规定。

五、思考践行


对于中学生而言,《 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我们养成良好礼仪习
惯的基本准则。把自己的言行和《中学 生守则》逐条对照,看看自己哪些遵守的好,哪些还
需要加强,
然后认真实践;
隔断时 间再对照一下,
看看自己在文明礼仪方面有了哪些明显改
进。




第二单元

儒雅有礼

第七课


慎言敏行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慎言敏行”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讲解“慎言敏行”含义,引入课题。


慎言敏行。
意思是

话语谨慎,
做事行动敏捷。
慎比讷更易理解。

提示人们应该说话谨 慎,
因为祸从口出,
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而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总之是告诫
人们:
要少说话多做事,
尤其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这也是当今社会人们应遵 循的准则之一。

二、走进经典

1.
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
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
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历史镜鉴

1.
阅读《陶侃先做后说》,谈个人感受。

2.
你还知道哪些慎言敏行的故事
?
四、补充材料:

谨言慎行的名言

1.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释义】孔子 说:
“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
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
到是可耻 的。”

3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4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释 义】孔子说:
“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
正直,而 说话要谨慎随和。”

5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 说乎
?
绎之为贵。说而不绎,
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释义】孔子说:
“听到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听到顺从自己的话,
能不高兴吗?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
而盲目高兴,
不加分 析;
或表
面接受,实际不改,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

6
.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释义】孔子说:“他的话大言不惭,要他做起来就很难了。”

7
.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8
.子曰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

【释义】孔子说:
“君子要有九种考虑:看到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

高明的近义词-房贷计算器最新2017


高明的近义词-房贷计算器最新2017


高明的近义词-房贷计算器最新2017


高明的近义词-房贷计算器最新2017


高明的近义词-房贷计算器最新2017


高明的近义词-房贷计算器最新2017


高明的近义词-房贷计算器最新2017


高明的近义词-房贷计算器最新2017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22:5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40788.html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