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市场分析方法山东省临沂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19 03:25
tags:

热爱生命的资料-8月节日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相曾贻)
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 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
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 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
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 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
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 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 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 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 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 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
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 “有机的团结”,后者
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
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
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 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
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 炼出来
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 ,“不
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 由。这
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 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
碍。现代社 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
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
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
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
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 人,
不需要这种原则,
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 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
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 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
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 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
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 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
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 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
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 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
悉,缺 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
镇化的 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
正在失 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
“亏欠 ”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 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
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 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
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
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 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
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
系或 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
这样 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
体性 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 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
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 ,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
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 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
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 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
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 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
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 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 。尽管在城镇化扩
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 体依然存续的情况
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里,乡民 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
地分不开,为土地所 束缚,固守乡土。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 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
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以亲 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
诚实相待,
和谐共处,
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C.
乡村社会的农民,
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 < br>“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 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
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
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 远胜于法理社
会中的一纸契约。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
C.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
体会到这种特性。

D.
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 br>一些说法相近。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 A



2. B



3. C




4.
①开篇提出 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
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
了多种 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





5.
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 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
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 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
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 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
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 中,

B
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
C
项,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 但在
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D
项,曲解概念,似是而非。“是 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

三,“熟悉的社会”是 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
系或社会网络状况。< br>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中,
B
项,无
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 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
心句 ,
把握文章的观点、
论据,
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
C
项,“乌鸦
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
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
找出文中所用论据,
分析论证方法,
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
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最 后提炼整合。
“在论证上的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
论证语言等角度分析。 分析材料一,主要讲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
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 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开篇即亮明观点;“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
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 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
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 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样层次推进,形成递进式论证结构;“用一位外国学
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 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
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 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 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
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
字用得很好……长在土里 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语言通俗易懂。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
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
为开放题,首先要先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乡土 社会的弊端”相关信息:“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
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 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
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 乡”“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
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
原则”。据此转换成“改进的方面”,用自己的语言 表述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 ,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
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 感知是略读(或粗读)
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第三步:明确主 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
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 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
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
1934

1< br>月
11
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
急 关头。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就是爱国志士的< br>缩影。

B.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 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
迟暮的感慨。

C. “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 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
艰辛。

D. < br>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的一句诗渲 染了
一种寂寥的氛围。

B.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 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
腾着诗情。

C.
第三节, 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
实的战斗。

D.
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 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
特殊的艺术效果。

8.
诗歌的第一节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出两组。

9.
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非常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6. B



7. D




8.
①热烈的梦境与凄凉的江庵,②壮士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身独栖的现实。





9.
①用景物作结,寓情于景,意味深长,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广阔 的想象空间;②江潮澎湃,契合了壮
士壮烈的胸怀,突出了人物形象;③隐喻在壮士的感召下,众多抗日 勇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④江潮波
澜壮阔,有力地烘托了抗战激情,升华了爱国主题。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 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
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 认,得出答案。本题中,
B
项,“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错误,“枕着一卷兵书,一
支 剑”,表现壮士的身份。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 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 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
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 分析判断。本题中,
D
项,“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
故事”错误,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 述了一个悲壮热烈的故事。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对比手 法的运用。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
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 、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
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 效果和感染力。分析诗歌第
1
节:“江庵的夜和着青
灯残了”与“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 花”,凄凉的江庵与热烈的梦境形成对比;“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与“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叱咤 风云的当年和孤独衰老的现实形成对比。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诗歌常见的思想
感情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壮士走了,
留下江潮夜夜澎湃。“江潮夜夜澎湃”有比喻和象征意义,象征了抗日勇士前赴后继的壮烈。一个悲壮热
烈的故事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情操。这是一句景物描写,用在诗歌结尾,烘托了壮士形象,以景结情,升
华了爱国主题。
这一句景物描写给读者留有很大想象空间,
是想象中的战斗,
也是真 实的战斗,
意味深长,
意蕴深远。

【点睛】现代诗鉴赏的方法:
1
、抓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
诗歌生辉的聚光点。
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
2
、析意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 观
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 意
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 州眉山人。嘉佑二年,殿试
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
. .
..
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 初以来,制策入
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
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
..
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 利害,为修衙規,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 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
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田 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
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 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
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 然,光赖以少安。

(元佑)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 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
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 ,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
翰林数月 ,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
之惠民河 ,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频河并且黄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颖遗吏以水平准之
淮之涨水 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 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
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 ,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将凿邓艾沟 与颍河
/
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
/
轼始至颖
/
遣吏以水平准 之
/
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
/

凿黄堆
/
滩淮水 顾流颍地为患
/
B.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
/
且凿黄堆欲注之于 淮
/
轼始至
/
颖遣吏以水平准之
/
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
/

凿黄堆淮水
/
顾流颖地为患
/
C.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
/
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
/
轼始至颖
/
遣吏以水平准之
/
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
/

凿黄堆
/
淮水顾流颖地为患
/
D.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
/
并且凿 黄堆欲注之于淮
/
轼始至
/
颖遣吏以水平准之
/
淮之涨水高 于新沟几一丈
/

凿黄堆淮水
/
顾流颍地为患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嘉佑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
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
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
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
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
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 的老友司马光、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
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
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 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
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
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颖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
上 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
)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14.
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

【答案】
10. C



11. A



12. C




13.
1
)苏轼察访到它的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 从此害处被
减少了一半。


2
)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决开那里 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





能够正直敢言有担当,
心爱百姓减疾苦,
科学治理除水患,
大局为 重劝章惇。

14.
因为苏轼才识过人世无双,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 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
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 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
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划线句 的翻译是: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颖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
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遣差吏用水 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
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 “并”是动词,并流之意,与“且”分属两个短语,中
间断开,排除
AD
;“至颖”为 动宾关系,“颖”为地名,中间不宜断开,排除
B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 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
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 、
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 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答题时还要注意结
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A
项,“后者是干支纪年”错误,“ 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日。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 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
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 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
对。本题中,
C
项,“巡视考场 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错误,
,驱逐的是常侮辱应试士人
的巡视考场的宦官。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
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
注得分点:

1
)利害,利弊所在;为修衙规,以,按照;进止,进送或停止 。

2
)究,研究;胜,能承担,

热爱生命的资料-8月节日


热爱生命的资料-8月节日


热爱生命的资料-8月节日


热爱生命的资料-8月节日


热爱生命的资料-8月节日


热爱生命的资料-8月节日


热爱生命的资料-8月节日


热爱生命的资料-8月节日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03:2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30230.html

山东省临沂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的相关文章

山东省临沂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