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左英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17 03:17
tags:美感

激励人的名言-舒马赫最新消息

2020年12月17日发(作者:武玉笑)
第17讲 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狭义和广义美感概念的基本内涵。
2、美感生成根源的理解和把握。
3、美感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与难点】
1、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美感生成的根源。
2、厘清美感特征中诸多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方法】
教材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学时】 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前面的教材讲述中,我们学习的内容包括:美学的产生 与学科属性、美的本质
问题的探讨、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等,主要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审美 现象,问
题是,审美现象并不局限于客体对象,而是与主体的感受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一个事物是否是美的事物,一个最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能够引起主体的审美愉悦,而今天我
们要探讨 的,这是与此有关的一个美学概念——美感。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探讨。第一,什么是美感?
第二,美感产生的根源何在?第三,美感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 美学中与美的问题同等重要的问题之一。研究美感关系到美学的全局。尤其值
得注意的是,美感是现代美 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
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现代美学之 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
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美感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 叫审美感受。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
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 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
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 情上的体验评价,
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 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
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 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
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二、美感的产生根源

以往观点: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洛克的心理距离说、克罗齐的直觉说。


与美的产生与发展一样,都来源于劳动。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脉络,由
实用到审美的发展逻辑。因此,我们的观点: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客观的美的
对象和主观 的美感都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人的感觉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的感觉不是自然的,
而是社会的。

“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
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

(二)只有创造了人的本质客观展开的丰富性之后,才有主观感觉的丰富性。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三)通过感觉的丰富性,人在对象世界的丰富性中直观自身,确证到创造
活动之自由,由此产生畅 然之愉悦。


“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由上可见,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或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反映,一个对象之 所以
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并不是由于虚无缥缈的观念,也不仅仅由于对象某些自然属性的特征,
更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由于人们从美的对象可感形式中看到了与自己的创造性生活相联系
的东西,而引 起愉悦的心理情感状态。美感是一种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的特殊的社会意识,
是人们以独特方式进行的综 合心理过程,是通过感觉与思维观照到审美对象中人的本质力量
所产生的包含着认识与评价的情感愉悦, 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种独特的
思想情感方式。在人类漫长的净化活动中,只有社会实 践才能完善人的肉体组织,完善人的
心理、意识、情感的发展。如果说,美是从客体方面对人的自由创造 的积极肯定,那么,美
感则是主体从精神方面对人的自由创造的自我观照。

三、美感的基本特征


(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审美过程始终是在对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的。人类要获得美,就要以直
接的感知 方式去感受,而不能以间接的经验来获取,这一点不同于科学意识和道德意识。
但是,这个感性体验的背后潜藏着理性的内容。

1.美感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和前提。

2.美感认识不同于一般的感性认识,而是还包括着理性认识的内容。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
至”。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则境界全出矣”。

3.在美感认识中,感性与理性是圆融统一的。
美感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因素,是不同于一般逻 辑认识中的理性认识的。逻辑中的理性
认识虽依赖感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判断、推 理,但它最终排斥一切
感性认识的因素。而美感认识中的理性因素,不是排斥一切知觉表象等感性因素的 抽象概
念,而是存在于上述感性认识之中。

品评:既不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又在形象的感知中进行着比较、推敲、揣摩等理性活动。


(二)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一般说来,美感主要是指由美的课题所引发的 主体情感的激动和变化。在这种意义
上说,人们的审美活动总是充满了感情色彩的。情感,是人对客观现 实的一种特殊的反
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这种反映不是对客
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某种关系的反映,所以但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但是,这种情
感色彩的 背后同样蕴藏了理性的客观认识。受否符合人的需要。
1.美感体验包含着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对 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心理反应。
美感中的情感体验则是在审美对象中直观到人本身,满足了审美 需要和美的理想而引起
的。

2.美感中的情感体验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因为其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
常生活情感有着更为丰富的社会内容。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艺术既表现 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
形象来表现”。——普列汉诺夫

(三)差异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1.美感差异性:

地区差异:非洲人欧洲人对美女的不同界定
时代差异:中国唐代人与现代人对美女的不同界定
个体差异:

2.美感普遍性


孟子:“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目之于色,有同好焉”
考古发现:人类早期最感兴趣的颜色是红色。
山顶洞人, 《荷马史诗》,在许多少数民族语言中只有“红”“黄”二字。这说明
人类色彩的审美感知从一开始便有 某种具体的趋向。

3.如何理解美感差异性与普遍性之关系:
共同美:源出于毛泽东与何其芳一次谈话。针对 美是否有阶级性这个长期在美
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毛泽东说:“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不同阶级之 间也有共
同美”。

(四)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1.美感作为个人 直接感受不但是非概念的,也是非功利的。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非
功利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愉悦。
“审美非功利”、“审美无利害”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观照世界三种方式,科学的、伦理的、审美的。
“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却看不到矿物的的美和特性” ——马克思
“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所失去的爱情,但是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

2.美感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总是直接或间接、明显或隐晦地打上了社会功利的烙印。


形式美的产生。
王国维:“无用之用”。
鲁迅:“然而在美的根底里,倘不潜伏着功利,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注意:这四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它们各自一显一隐,相
反相成。


小结:

美感,又称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者趣味判断,是一 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 ,客观的美的对象和主观的美感都是在生产劳动中产
生和发展起来的。
美感体验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知、差异性和普遍性,非功利与功利性的统一。

思考题:

一、简述美感体验中理性认识的作用。

二、简述美感体验差异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三、美感与生理快感有何关系。














附:


移情说:由德国美学 家,大、小费肖尔提出,另一位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确立的。所谓的移情,就是指人
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 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
感、意志和活动。 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

特点是将人类的“生气”投射、灌注入对象当中,然后翻过来受到灌注生气之后的对象的影响,物我交
流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内模仿说:这是一个与移情说的机制正好相反的过程,移情说是把主 观的精神移入客观的对象当中,是
由我及物的一面;内模仿说强调的则是由物及我的一面。
这 是由德国学者谷鲁斯创立的学说,他认为人的知觉以模仿为基础,凡是知觉都要以模仿为基础,看见
别人 发笑,自己也想发笑;看见别人踢球,自己也不禁跃跃欲试;甚至当人们看见一个圆形物体时,眼睛也就
不知不觉地模仿它,作一个圆形的运动。

化学测试-保湿和补水的区别


动物的故事-德国国旗图片


12月6日-白色恋人是什么意思


轭-打老鼠


18身份证号码-樊金堂


巴洛克风格特点-光复会


脱鞋-大订书机


黄越-诺诺历险记



本文更新与2020-12-17 03: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3115.html

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