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纳的拼音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13 08:07
tags:召公谏厉王弭谤

中国国际关系-泳动

2020年12月13日发(作者:季发元)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作品介绍】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按国记事的国别史。它记载了西周穆王征犬戎(前967)到东周智
伯被杀(前453)500多年的历 史。全书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
吴语、越语八个部分,以记述各国贵族言 论为主。它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表现出
来的思想随所记之人不同而各异。它的文风也不统一。 它的作者,司马迁等认为是左丘明。
现在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和《左传》相比,从史 学角度看,它比《左传》
多出两百多年,有些史实是《左传》没有的;从文学角度看,它的文字简明质朴 ,不及《左
传》精炼蕴藉,叙事情节一般也无波澜起伏,不及《左传》婉转多姿。但它善于记言,有些< br>谏对之辞写得十分出色,如本文。

【解题】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 标题是后加的。召公又作“邵公”,姓姬,名虎,谥号穆公,是
周厉王的卿士。厉王,即周厉王,名胡, 是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对外用兵失败,对内进行“专
利”,即把本属各级领主共有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 室所有。厉王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的行为,
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纷纷议论,严厉批评。为了压制舆论 ,厉王使卫国神巫监视国人,
禁止批评,违者杀头。这时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进行劝谏 ,厉王不听,以
致矛盾愈来愈尖锐。到了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围王宫,袭厉王,厉王 出逃。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件事,其中主要记述了召公的谏言。谏言说理透彻,且具有民主因素。

谏:规劝在上者(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弭(mǐ):制止,遏制。谤:公开指责过 失。
这个词原来没有贬义,以后才成为贬义词。弭谤:制止(群众的)公开批评。

【注评】
厉王虐,
厉王: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虐:暴虐,指推行暴虐的政令,即“专利”法。
国人
谤王。
国人:住在国都里的人。国:国都、京城。国人是西周春秋时对住在国都里的人的 通称,属于统
治阶级,有议论国事的权利。谤:公开指责批评。
召公告曰:
召公:即召穆公。告:“告(之) ”的省
略,告戒厉王。
“民不堪命矣!”
堪:经得住,忍受。命:命令,指周厉王推行的暴虐的政令。
○召公首先为民请命。
王怒。得卫巫,
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使
监谤者。
使:“使(之)”的省略,派卫巫。监:监视。谤者:指公开批评厉王推行暴虐政令的人。
以告,
则杀之。
以告:是“以(之)告(王) ”的省略,把谤者告诉厉王。则:就,连词 。之:代词,代谤者。
○用杀人的办法制止批评,残暴至极。
国人莫敢言,
莫: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不仅不敢“谤”,
连话都不敢说了。
道路以目。
道路:名词用作状语,在道路上(相遇)。以目:介宾词组作状语,用
眼神(示意)。两者后面都省略了 谓语。○《古文观止》评:“(道路以目)四字妙甚,极写莫敢言之状,不堪
命之极也。”

第一段写周厉王用杀人的办法来制止国人的批评,国人敢怒而不敢言。

王喜,
○“喜”与上文“怒”相对,一“喜”一“怒”,暴君形象突出。
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
弭:制止。谤:公开的批评。
乃不敢言。”
句前省略主语“国人”。乃:终于,副词。○完全是暴君口
吻。
召公曰:“是障之也,
是:代词,这,指“弭谤”的作法(即“以告,则杀之”)。障:堵塞。之:代词,指国人的口。○先否定“弭谤”,再分四层进行申述。
防民之口,
防:堤坝,用作动词,
有“堵塞”的意思。
甚于防川;
比堵塞河流(造成的后果)还严重。甚:严重。于:比,介词。川:河
流。
川壅(yōng)而溃,
壅:堵塞。溃:水冲破堤坝。
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民:指“防民之
口”。如之:像这一样。之:代词,指“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是故:因此,
所以,连词。为:治理。为川者:治理河道的人。决: 疏浚。之:代词,指壅塞的河道。使导:使(它)畅
通。“使”后省略的兼语“之”,代词,指水流。导 :畅通。
为民者宣之使言。
宣:放,这里是“引
导”的意思。宣之:引导他们。 之:代词,指代“民”。使言:使(之)言,让他们敢于说话。○第一层:用
比喻从反面说明“防民之口 ”的严重后果。
故天子听政,
听政:处理政事。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诗,
公:指三公,周代设立太师、太傅、太保,统称三公。卿:指 六卿或九卿,周代设立天管家宰、地
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统称六卿;再 加上少师、少傅、少保,统称九卿。
三公六卿是可以和周天子“坐而议政”的高级。官员。至于:连词, 一直到。列:众。士:周代士分上士、
中士、下士三等,足下级官员。诗:指能反映民情、能据以考察政 治得失的民间歌谣,有如《诗经》的“风”。

瞽(gǔ)献曲,
瞽:无目曰瞽, 即盲人。这里指乐官太师,周代乐官由盲人担任。曲:乐曲,指民间的能
反映民情的民歌民调。
史献书,
史:太史,史官。书:指史书,能让天子吸取历史教训。 师箴(zhē
n), 师:少师,低于太师的乐官。箴:箴言,这里作动词用,是“进献箴言”的意思。箴言是一种近于格
言的 规劝性韵文。
瞍(sǒu)赋,
瞍:没有瞳人的盲人。赋:朗诵(诗),这里指朗诵公卿、列士所献的
诗。
朦(méng)诵,
朦:有瞳人但看不见东西的盲人。诵:朗读,这里指朗读箴谏之语。
百工谏,

工:百官。谏:规劝君主,使之改正错误。
庶人传语,
庶人:平民。传语:即传话。庶人没有官爵,
不能上朝廷,他们的意见只能通过官吏传给天子。
近臣尽规,
近臣:指天子左右的侍从。尽规:尽力
规劝。
亲戚补察,
亲戚: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同族亲属,不同于现代义。补:弥补过失。察:监察
是非。
瞽史教诲,
瞽、史掌管阴阳、天时、礼法之书,这句是说瞽、史用这些书教导天子。
耆(q
í)艾修之,
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耆艾:指年高有德的天子的师傅和元 老重臣。修:修理。
之:代词,指“瞽、史教诲”。最早注《国语》的三国时期的韦昭解释这句说:“师 、傅修理瞽、史之教,
以闻于王也。”
而后王斟酌焉,
而后:然后,连词。斟酌:权衡,考虑。焉:相当“于之”,对这些,
即对上述各种规谏。
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
是以:由介宾结构演变而成的连词,因此。事行:政
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悖:违背(情理)。○第二层:用传统从正面说明“宣之使言”的重要意义。

民之有口,
之: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全句主语。
犹土之有山川也,
犹:
就像,如同。土:土地,地上。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全句谓语。
财用于是乎出;
财用:
费用,指钱财。于是:从这里,介宾词组。是:代词,指山川。乎: 句中语气词,无义。出:生产出来。

其有原隰(xí)衍沃也,
其:代词,指土地。原:广而平的土地。隰:低而湿的土地。衍:低而平的
土地。沃:有水灌溉的土地。
衣食于是乎生。
是:代指“原隰衍沃”。○以人民的“口”比作能创造
出财富、衣食的山川土地。
口之宣言也,
宣言:发表言论,是动宾词组,不同于现代的复音词“宣言”。

善败于是乎兴。
善:指国人好的议论。败:指国人不好的议论。于是乎兴:从这里发表出来 。是:代
指“口”。兴:兴起,这里是“发表”的意思。
行善而备败,
行善:推行国人认为好的政令。备败:防
范推行国人认为不好的政令。
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
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
是)。阜:动词, 生长,增加。所以……者:用来的办法。○第三层:再用比喻进一步说明“宣之使言的
重要作用。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虑之于心:在心里考虑某政令。之:代词,指考虑的内容。
宣 之于口:在口里发表考虑好的意见。之:代指对某政令考虑好了的意见。
成而行之。
成熟了意见
自然要流露出来。成:形成,指考虑成熟的意见。行:这里是“自然流露的意思。
胡可壅也
胡:怎
么,副词。壅:这里指堵塞“民”之口。
若壅其口,
若:如果,连词。
其与能几何”
那能堵
塞多久呢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与 :句中助词,无义(据《词诠》和韦昭注)。几何:多少,这里是
“多久”的意思。○最后说明“民”之 口是堵塞不住的。“壅”字照应前面的“川壅而溃”,回顾警密。

第二段,写召公反复阐明 “防民之口”有大害,“宣之使言”有大利的道理,劝谏厉王。这
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于是:连词,同现代汉语“于是”,表示上下两件事之间,在时间 上有先
后相承关系,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
三年,
过了三年。
乃流王于彘(zhi)。
乃:终于,副词。
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彘:地名,在 今山西省霍县境内。这句前面省略了主语“国人”。据《史
记·周纪》:“三年,乃相与畔(通“叛”) ,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厉王是因“国人”暴动而出逃的。此
事发生在公元前841年。

第三段,写厉王不听忠告,强行“弭谤”,终于自食其果。用事实证明道理的方法作结,是
《国 语》常用的写法。

【译文】
周厉王(推行)暴虐的(专利法),住在京城里的老 百姓都公开批评厉王。召公告戒厉王说:“老
百姓忍受不住暴虐的专利法了。”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 的巫者,派他监视批评(专利法)
的人。卫巫把批评者报告厉王,厉王就杀死批评者。于是京城的老百姓 没有谁敢讲话,人们
在路上相遇只用眼神示意。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 能制止批评了,老百姓终于不敢谈论(专利法)了。”召公说:
“您这是堵塞老百姓的嘴巴。堵老百姓的 嘴巴,比堵河流(造成的后果)还要严重。河流堵塞
了会决口,那样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塞老百姓的嘴 巴,(后果)也会像(河流决口)一样造成
危害。所以治理河流的人,疏浚河道,使水畅通;治理老百姓 的人,引导他们,让他们敢于
讲话。所以(以前)天子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下级官吏进献民间诗歌 ,乐官太师进献民
间乐曲,太史进献史籍,少师进献箴言,没有瞳人的盲人朗诵献的诗歌,有瞳人的盲人 朗读
献的箴言,百官规劝,老百姓(通过官吏)传达意见,左右侍从尽力规劝,本族亲属弥补(王
的)过失,监察(王的)是非,乐师和史官(用阴阳、天时、礼法之书)教诲,年长的天子的老
师整理 这些教诲,(报告天子,)然后天子对以上各种意见斟酌取舍,(付之实施,)因此政令
通行而不违背常 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山河,社会财富从这里产出;又像地上的平原、
湿地、低地、沃土,人类衣 食从这里生产。嘴巴是发表言论的,好的言论、坏的言论从嘴巴
里发表出来。(我们要)推行老百姓认为 好的政令,防止老百姓认为不好的政令(出台),这大
概就是增加财富衣食的好办法。老百姓在心里考虑 好了,在口里发表出来,考虑成熟了自然
要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要堵塞老百姓的口,那能堵塞 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召公的劝谏,以刑杀压制批评),于是京城里的老百姓没有人敢讲话 。过了三年,
老百姓终于把周厉王流放到彘。

【简析】
本文写周厉王推 行剥夺“国人”利益的“专利”法,引起国人强烈批评,厉王则以刑杀压制
批评,并拒绝召公劝谏,结果 激起民愤,厉王被国人赶下了台。这一历史教训是深刻的。它
说明:对于老百姓的批评,是“宣之使言” ,还是“防民之口”,这是关系国家兴衰治乱的大
问题。召公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论断,已 成为流传千古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至
今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在写作上详于“记言”而略于“记事”。

1.文章详于记言。记言部分既阐明 了事理,又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如召公的谏辞:首先
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压制批评,会造成严
重后果;继而用“天子听政”要从12个方面纳谏求治的历史 事例,从正面说明广开言路,
才能“事行而不悖”; 第三,再从正面设喻,“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 也,财用于是乎出;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更深一层说明按老百姓的意见办事,是国家生存 的基础;
最后得出结论:老百姓的口是堵不住的。最后一句“其与能几何”是暗示不久会出乱子。这些喻证和例证,既把“弭谤”之害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得非常透彻,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又
表现出了 召公的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善于言辞。

2.文章略于记事。记事部分非常简略,但记事与记言 交错进行,并且“言”为“事”发表,
“事”为“言”验证。这是《国语》常用的方法。如本文,召公劝 谏之“言”,是由厉王弭
谤之“事”引出的;而国人放逐厉王之“事”,正好验证了召公之“言”。记言 、记事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百工
百工,在古代汉语里有三项意义:①指各种手工工匠。《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作坊),
以成其事 (指艺作)。”这个意义现代汉语仍在用。②指众官。《尚书。益稷》:“百工熙(高兴)
哉。”百工, 即百官。③周代主管营建制造等事的官职名称。《周礼·冬官考工记》:“国有六
职,百工与居一焉。” 注:“百工,司空事官之属,……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
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者。”本文“ 百工谏”的“百工”,应是百官。有一些选本,注为“各种
手艺人”,恐不妥;因为手艺人是不可能直接 向天子进谏的。

宣言
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是复音词,是“(国家、政党或团体) 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
传号召的文告”。(《现代汉语词典》)在古代汉语里,“宣言”是词 组,如本篇“口之宣言也”,
是“发表言论”的意思。还可以拆开,如本篇“宣之使言”。


本文“其与能几何”中的“与”,现代有些选本,认为是动词,注为“赞许”或“帮助”。 似
与文意不合。最早注《国语》的韦昭注:“与,辞也。”(辞:是古代语言学家最初用以指称
虚词的术语,又称“语辞”“语助”等)清朝的训诂学家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说:“与,
语助也。… …‘若壅其,其与能几何’言能几何也。……‘与’字皆是语助,无意义也。”
只有注为“助词,无义” ,这句才讲得通:“如果堵他们的嘴巴,那能堵多久呢”

俟河之清-你的美丽让你带走


打招呼-闲客


钱学森父亲-国考炮灰


清一色网址-3m公司


波斯王子时之刃下载-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


着迷-秋风辞


外语翻译器-我的北京我的家


ffff团-笼中的金丝雀



本文更新与2020-12-13 08: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1381.html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