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单元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05 02:47
tags:淳朴

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石竹花图片

2020年12月5日发(作者:夏侯峤)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1 社 戏

知识与技能
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难点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文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童年是自由的天堂,人们成年
后回忆起往事,总 是对它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怀念童年时代
的小说——《社戏》,体会一下 这位伟大的斗士对童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诚挚
情谊的眷恋。

本文是鲁 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
第一人称写了“我”二十 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
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 的是看社戏部分。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
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 了解农民的生活。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
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2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本文一共写了八件事,分别是:
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
戏途中;⑤去赵庄 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⑦偷豆;⑧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③④⑤⑥⑦;
略写的是:①②⑧。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演社戏,夜航去 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
戏后归航偷豆等内容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5.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文中围绕中心事件又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每件事的主题
词。
赵庄看戏。又写了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中“消夏”“扫墓 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这些
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3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2.“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 例,小朋友们也都
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 了自
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
的虾,乐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 远
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却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
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
牛,哪怕去 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
跟着小朋友放牛,也 自有一种浓浓的乐趣。
3.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什么作用?
写这些小 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
有生活实感;由于这里写了 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
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 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
“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乐趣无穷。这样,就 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
引读者读下去。
4.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看社戏前遇到了一些波 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
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 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
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提出三条理由:一 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
4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家又都识水性。还用写包票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这才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br>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性格,又使文章跌宕起伏。
5.“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这些误认表现了什么?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 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二
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 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
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 心情。
6.齐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
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的吹来)、视觉(朦胧 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
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这几方面,写 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写出了小
朋友行船之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 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有形的是:“起伏的连山”“一丛松柏林”;有色的 是:豆麦的“碧
绿”、月色的“朦胧”;有声的是:笑声、嚷声、水声、笛声;有味的是:豆麦的清香; 有情
的是:“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 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
“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7.“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我”望到“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 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
界限”,那缥缈月夜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全 神贯注地一直望到
“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表达出“我”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5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8.那天晚上的社戏到底好不好看?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2)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文中“喃喃的骂”“不住 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出
戏不好看。
9.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2) 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是社戏,而是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
感觉。
10.作者是怎样描写“深夜归航”的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从赵庄回平 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喻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
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 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
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以童话的 语言,描写、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
愉快场景。
11.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两次景 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
描写上也有所不同,请你找出不同之处。
6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去时,最后描写的 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
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回来 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
看到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 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
的描写埋下伏笔。这样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 细致缜密。


上节课我们从“事”的角度领略了平桥村的生活乐趣,其实平桥村的 人也给我们大家留
下了深刻印象,这节课大家就来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看平桥村的人的。
< br>1.平桥村本是一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可为什么课文中说“但
在我是乐 土”?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的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
“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
小小,也决没 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最聪明的双喜”、乐于助人的桂生、公而忘私的阿发。
(5 )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
豆。文中写“乐土” 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既表达了“我”对
7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谈谈第1~3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第1~3自然段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
生活的小朋友,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 第一盼望的”——看
社戏作了重要的铺垫,表现了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3.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 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
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的品质。阿发在地 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
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 情无私的高贵品质。
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 直的性
格特征。
4.你是如何看待偷豆的事的?
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 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
别人的东西,偷的是自家的豆,是大家吃的,偷豆请 客,理所当然;从六一公公的话也可以
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况且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这不算是盗窃
行为。而且表现了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从文中我 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
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 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原本
的含义“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 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
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8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5.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 ,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不
是为了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 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
爱惜劳动果实的品格。
(2)六一公公看见我 ,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
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了六一公公勤劳。
(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6.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 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
有昨夜的好呢?
(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的。
(2)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
刺激。
(3)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所以感觉豆
味也不 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戏,也只是一般的戏,甚至还有些乏味。“我”
之所以赞美它, 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环境:从封建的私塾走向广阔的天地,又有一群热情好客
的伙伴,“我”自然终生难忘 。其实,赞美豆和戏,正是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热情、无私的
好品质,表现“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诚挚 的感情。
9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little比较级和最高级-爱的太累心已憔悴


生活用品女性-赛螃蟹的做法


冷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简介


高一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法语学习


公务员的工资待遇-藏族歌手谢旦


关联词语分类-雷锋资料


35岁改行的5个职业-宣誓仪式


理工科专业有哪些-演讲稿大全



本文更新与2020-12-05 02:4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7713.html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单元教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