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上海申生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7 10:39
tags:三年级, 数学, 三年级数学

-

2020年11月27日发(作者:冯光灌)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测量》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
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
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 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
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
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 米,建立1毫米、
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 学生的生活经
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
桥 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
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
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 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
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当然,教师 要
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
的讨论远离主 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 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
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 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
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
出“毫米”,感受毫 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
系。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 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帮助
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
分利用教 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
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 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
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 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
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
00米的长度,让 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东塍镇第二小学“集体备课”教学方案
课题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课时 1 主备教师 金星星
教 学 方 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
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
多长,先估计再测量下列物品的长度。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
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
评价调整意见

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
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
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
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东塍镇第二小学“集体备课”教学方案
课题 分米的认识 课时 2 主备教师 金星星
教 学 方 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
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
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
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 br>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
评价调整意见

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东塍镇第二小学“集体备课”教学方案
课题 千米的认识 课时 3 主备教师 金星星
教 学 方 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
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
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
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 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
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
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评价调整意见



东塍镇第二小学“集体备课”教学方案
课题 千米的认识练习课 课时 4 主备教师 金星星
教 学 方 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
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
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
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
远。
评价调整意见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7 10: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66511.html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