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面积数学题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至十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2 17:56
tags:一年级, 苏教版, 集体备课记录

-

2020年11月22日发(作者:平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至三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时 间
学 科
主备人
参加人员
(签字)






































数 学



地 点
年 级
发言主题
办公室
一年级
第一至三单元 教学要点分析
第一单元 数一数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
教材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 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种物体,各
种物体的个都不相同。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点图。每一幅 小图
里只有一种物体,都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分离出来的,圆点图里的小圆点表示
物体的个数。
二、本节课的知识点
1. 结合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或人,数1到10各数。
2. 用圆点图记数。
三、教学重点:根据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的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

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
四、学生已有基础:
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些学 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一般都能数出10以内
各数。但是,许多儿童是“唱山歌”似的依次说出一、 二、三、四…… 他们
完全不理解这些数的意义,完全不知道数学课上将学些什么,该怎样学。所
以,看似简单的数数,怎样去进行教学呢?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数数、表述一句完整的话。
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是教材提倡的数数方式。
学生在数数、交流时,教师不要限制 数什么和怎样数,但注意引导学生
把话说完整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单位名称,并对学生数的方法进行点评 ,从
而引导学生数数时要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上往下
或从下往上数, 或者边数边做记号,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也能初步培

















































养学生有序观察的习惯。
2.用圆点图记数,引导学生弄明白场景图、小图、圆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十幅小图是从综合情境中分离 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
和表示数量。教材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是三个原因 :一是认数教学
要在第五单元才进行,在学生认数之前,不宜用数字表达物体的个数。二是
物体 有几个就画几个圆点表示,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相对应,渗透了对应思
想。三是圆点作为一种符号,它只 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
体的其他属性,这是一次认识上的抽象,渗透了符号化思想。教 材中的前面
三幅小图,物体以及圆点都已经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
“秋千 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圆点个数与物体个数之
间的关系,理解圆点在这里的作用。 这样,学生在飞机、蝴蝶、鸟的下面画
表示物体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 、十个圆
点分别是哪些物体的个数,只要求学生说出并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
数一数是 几个这样的物体,不要求他们在小图里画出这些物体。
3.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藏着的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起学好数学的
兴趣和信心。
有关场景图的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数一数教室里个数
在10以内的物体,鼓励他们用画 勾或画点等不同方式将这些物体的个数记录
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4.注意学习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第一堂数学课上,学生比较兴奋,还会有些“乱”,这是正常现象。 学
前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学校里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游戏和学习
的要求有很大不同 。学生刚进入学校,正处在习惯游戏到适应学习的变化中,
适当建立一些课堂学习常规是十分需要的,有 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
安排一些课本作。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二单元 比一比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4、5、6、7页。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
二、本课的知识点
1.认识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
2.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在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学生在幼儿时期的生活中,都曾经遇到过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高矮)、
轻重、大小、多少等实际问题。 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答案,即比较的结
果,而比较的方法和过程都是模糊的。尤其在两个物体的长度 、轻重、大小、
多少的差异悬殊时,更不会关注比的方法与过程。本单元教学“比一比”,
突出 比的过程,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建议
1.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积极性。
我们平时见过的很多物体,比如绳 子呀,树木呀,水果呀等等,它们有
长有短,有高有矮,有轻有重。(可出示准备的一些物体),想不想 知道它
们谁长谁短,谁高谁矮,谁轻谁重?好,这节课我们就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弄
明白。
2. 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规范地比。
(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2)选择相关物体引导 学生依次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A、比长短,出
示两根不同的跳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 ,再通过实际操作,
引导小结让学生明确:比较物体的长短时,通常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
齐着平放,看两根绳的另一端,这样很容易就能看出长短。B、比较高矮,可
以选择两个高矮相差不大的 同学,先让他们站在高度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
试着进行判断,再通过交流明确:要能正确地看出两个人 的高矮,通常要让
这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C、比较轻重,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简易天平
的状态,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做出判断,判断哪种水果重,哪种水果轻。教
学时,有实物展示操作最好, 如果不能,教师可以加以说明简易天平的状态
原理。
(3)归纳小结。
3.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比的对象,主动开展比的活动。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 、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以后,提出
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继续寻找对象进行比 较。
情境图里预留了许多比长度、比轻重的内容,如石榴树和柿子树哪个长得高

















































些 ?桌子和椅子哪个矮些?两条石子路哪条长些,灯箱和电灯杆那个高
些……两种物体除了比长度,还能比 轻重、比大小、比多少,如两个小朋友
谁的体重重些?石榴和柿子谁大些?桌子和椅子哪种张数多些……
4.扎实练习的训练。
引导做“想想做做”里的题。(3、4、5、6、7题课留第二课时)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
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三单元 分一分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按一定标准给一些熟悉的物体进
行简单的分类。
二、本课知识点:是把一些物品按一定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是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
四、学生已有的基础、经验:
生活 中有很多物品是分类摆放的,如超市里的食品和日常用品;厨房里
的餐具等,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些感 性认识。教科书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
为分类的对象,如树叶、动物、交通工具、茶杯、文具等。大多数学 生都知
道这些物品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具有把这些物品分类的条件。通过分一分,
初步体验简 单的分类活动,学习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五、教学建议:
1.例题教学。 < br>(1)创设情境。例题呈现了两个物品架,左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玩具,
右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 多书。每个物品架都分成四层。物品架上的物品很多,
不仅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把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 ,把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
要求学生说说“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2)抓住“物品是怎样摆 放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观察、交
流。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物品架上分别摆放的玩具和书 籍是两类不同的
物品。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玩具是怎样摆放的?分成了哪几类?















































书籍呢?
(3)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摆放的方法与好处,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把物品
分 类摆放,一是显得有条理,二是便于顾客挑选。
2.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把9片树叶 放在3个筐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树叶的形状分,
把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还可以按树叶的 颜色分,把颜色相同的
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鼓励学生自己选定标准 进行分类,教师尽量不
在分类标准的选定上给予指点,更不要做出统一的规定。二是在交流中突出
分类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分类结果的交流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选
择的分类标准相同,那么分 的结果也相同;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那么
分的结果就不同。三是分类的结果不能出现重复或遗漏, 即没有哪一片树叶
会被同时分进两个筐里,也没有哪一片树叶会分不进任何筐里。为此,学生
分 类结束以后,要引导他们看一看,是不是所有树叶都放到筐里去了?有没
有一片树叶被放到两个筐里的现 象?
做“想想做做”。 练习时,要重视让学生实际动手分一分,以加深对分类的
理解,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
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时 间
学 科
主备人
参加人员
(签字)





































9月4日
数 学



地 点
年 级
发言主题
办公室
一年级
第四至五单元 教学要点分析
第四单元 认位置
一、本单元的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安排1课时教学。
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间的
位置关系。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辨认左右方位。
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由于大多数学生 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很易界定
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所以对于前后、上下,教材只 是结合
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 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
主认识,获得经验。 本单元教学方位知识,让学生联系直接经验,
以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去辨 析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五、教材说明:
例题里画出的小朋友与学生同方向,因而关于左右的 判断是
一致的。图中小明的右边也是学生的右边,小红的左边也是学生的
左边, 教学不会发生 混乱。编排的思考题里,面对面的两个人分辨
左和右,结果是不一致的。图画中尽管人们上楼梯与下楼梯 都要靠
右边走,由于上楼与下楼的朝向不同,所以分别走楼梯的一侧与另
一侧。那个穿红色衣服 的女孩靠自己的左边走下楼梯,因而走错了。
思考题是一部分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初步 涉及稍
复杂的辨别方位的内容,不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教学建议:
1.例题的教学活动分四步展开。
(1)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 ”既
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更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2)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

















































这两句话描述 课桌上数学书和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物体
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应该用“×在×的×边” 这种完整的话
描述。而且,如果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右边,那么乙物体就在甲物体
的左边。
( 3 ) 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景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左边”
和“右边”说出这两个物体 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
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
( 4 )让学生“看图再说一说”,应该以说左右为主。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肢体做出关于左
或右的判断。
一年级学 生辨别左右的时候,经常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想想做做”第1题设 计的游戏活动,先是握
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
手那边 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
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 进行,才能达到教材
的设计意图。“想想做做”里的其他练习题,凡涉及左右的时候,都
要提醒 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清左边和右边,然后回答
问题或进行操作。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数的教材分析
本单元导读: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数认识,主要有 0-10共十一个
数的意义、读写、大小关系等内容。分认识1-5各数,认识0、认识
6~9 各数,认识10等四段安排。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
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 <的教学,全单元编排了七道
例题、六个’“想想做做’两个练习等内容。

















































10 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
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 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
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
安排几 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
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 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
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1-5(教材P12页例题,第13页“想想做做”第1
-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初步理
解1~5 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
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3、让学生养成认真写数的习惯。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1~5各个数字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
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1-5各个数字,特别是3和5。
教学难点
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主题图、计数器。
学具准备:圆片
教材解读:
学生认、读、写1~5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
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
【知识点一】认识1~5各数
1.讲述画面内容
教师节到了,同学们有那个气球和 鲜花布置会场,台上有的小
朋友在跳舞,有的小朋友拉手风琴,真是热闹极了。
2.指导图意数出图中小朋友和各种动物的个数。
3.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渗透了数形结合 的思想。数形结合的
思想是借助图形使抽象数字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
简单化 ,同时使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数量关系表示方法。

















































4.1~5各数序,用数珠拨一拨,明确1~5各数排列顺序方法,
通过直观来理解:1添1是2,2添1是3……。并从图中、发现规律。
知识归纳:
1. 数量是1~5的物体,都可以用1~5各数来表示。
2. 从1~5各数的排列顺序可 以看出:相邻两个数相差1;相
邻两个数中,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前一个数比后一个
数少 1。
【知识点二】1~5的书写方法
书写时,根据每个数的形状,在日字格里正确、规范、工整地进
行书写。
知识巧记:“1字像铅笔细又长,
“2”字像小鸭水上漂,
“3”字像耳朵听声音,
“4”字像小旗迎风飘,
“5”字像秤钩称东西。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几和第几(教科书第15页例题,第15~16页“想想做做”
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并会用几
个和第几个回答生活中的问题。
2、在练习中运用“上、下、前、后、左、右”这些词语与“第
几”相结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培 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探索规律和推
理的能力。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通过上一节学习认识1-5各数的读、写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














































区分和理解几、第几的不同含义,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几和第几来回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材解读:
【知识点】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
物体的次 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
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 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
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
几这两 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①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 帽子的男孩和不
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
步体会它们的 区别。
②“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
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 什么不同。
③“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 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
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 究、理
解。
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 数出两个
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
那个男孩为止。体会 “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
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 1题里涂4
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
不同,体会几和第 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
是不确定的。教材 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
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 惯。如在队伍
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
许多样,给学生 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
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 时,除已经
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知识归纳:“几个”是指的人或物体一共有多少,“第几”指的是其
中的某一个。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0(教科书第16页例题和第17页“想想做做”的习
题。
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
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培养学生判断、理解能力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认识1-5读、写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了解0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主题图、直尺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0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 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例
题3和试一试两道题,例3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
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
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 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
试一试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 br>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
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 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
直观显示 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
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表示 起点),向右依次是
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
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
要学 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知识点二】0的写法
书写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
且要写园滑不能有棱角。
知识巧记:数字“0”像鸭蛋,上下长,左右扁;
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是关键。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和<(教科书第19~20页的例题,第20页
“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
“多 ”、“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
以内数的大小。
2、在由具 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
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和<,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主题图,动物图片,圆片。
学具准备: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图片。
教 材解读:=、>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本节教学中,除了要
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 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
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知识点一】同样多
1.从主题图中观察描述画面内容
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体会同样多
(1)把小兔和小猴图片一一对应地摆放。
(2)小兔和小猴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连接,即4=4。
知识归纳:
1.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比较时,谁也没有多余,这种物体的数
量就是同样多。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如果这两个数相等,用“=”连接。
【知识点二】比多少
1. 从主题图中观察理解题意
图中由5只小松鼠,3只小熊,要求谁多谁少,就是比较两种动
物数量的多少。
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用实物直观展示
5只 小松鼠的数量比小熊多
3只 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少
3.认识“>”和“<”
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
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 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
的符号化思想。
4.指导书写
知识的延伸: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
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 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
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 br>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
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 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
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
知识归纳: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当两个数不相等时,用“>”或“<”
表示
知识巧记:大口对大数,小尖对小数,大口在左大于号,大口在右
小于号。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6-9练习课(教材第22~23页“想想做做”的第4
-9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能用6~9各数表示数
量是6~ 9的事物,并正确书写6~9。
2、掌握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
题,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认识0-5各数的读、写及意义,并会比较它
们的大小。
教学重点:能用6~9各数表示数量是6~9的事物
教学难点:能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主题图,计数器。
学具准备:小棒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认识6~9各数
1.描述画面内容
老师带领小朋友玩“套圈”游戏。 地上有9个玩具小动物,有一个
小朋友在套圈,还有一些小朋友在为套圈的小朋友加油呢!
2.理解题意
要求数出各种事物的数量,可以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依次数出
画面上的事物个数。
3.解决问题
学生已认识了0~5各数。对认数的方法也有一些体会。教学6~
9各 数时,可以引导独立进行观察、数数、摆图片、拨算珠、并互相
交流。经历用物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两 次思维的提升。
知识归纳:数量是6~9的事物都可以用数6~9表示。
【知识点二】6~ 9各数的书写方法。书写6~9各数要找准起点,按
顺序一笔写成,要写的流畅工整。
知识巧记:6像豆角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
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来盛饭。
【知识点三】6~9各数的顺序
1.看计数器拨珠子几添1是几,比原数多1。
2.观察直尺图。找出6~9各数的顺序。
3.解决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1题丰富对6~9各数的体念;
第2题在操作中建立数学内 容的思考,对建立数的概念十分有益。
知识归纳:
相邻的两个数,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1,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 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引
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认、写10;理解
10以内数的顺序;了解10的实际含义,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并对数学有情感。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学会了0~9各数的度、写、及意义,并会比
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重点:
学会10以内数的读、写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感受10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主题图、直尺、计数器。
学具准备:学生尺子、10根小棒。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10以内数的顺序
1.观察主题图描述画面内容
2. 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数出来,把数出的数量用数几表
示。
知识归纳:数量是10的事物可以用10表示。
【知识点二】10的写法
1.写法分析
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在前面认数时已经会写
1和 0,这里主要是写好两个数字额的位置,应该把1和02分别写
在相邻的两个“日”字格里。
2.指导正确书。
“10”分别占两个“日”格,左边写“1”,要稍倾斜,右边写
“0”,要写的圆滑饱满。
【知识点三】比大小
比较方法
(1)借助直尺比较
(2)借助计数器比较
知识的延伸:
1.认数、数数
把准备尺子放在桌 面上,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
说说你有几种读法。(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检查顺数 、倒数
的情况。
2. “想想做做”第1-5题。
3.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时 间
学 科
主备人
参加人员






















9月28日
数 学

地 点
年 级
发言主题
办公室
一年级
第六至七单元 教学要点分析

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一)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1、32、33页。
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
1. 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的主要特征。
2.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判断相关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
柱、还是球。
本课的教学难点:按形状把积木分类。
三、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教材选择 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以积木
为学具有三点好处:一是学生喜欢积木,有玩积木的 体验,从而热
情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二是积木的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学生正
确感知几何体的 形状,形成正确的表象。三是玩积木符合直观认识
几何形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地动眼、动手、动 脑,把感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2 17:5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55718.html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至十单元集体备课记录的相关文章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至十单元集体备课记录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