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虚心使人进步
提纲:
提出问题:
(中心论点)
:虚心使人进步
分析问题:
(论证中心论点)
:
1
、
虚心的人常感到自己不满足,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不断地学下去;
2
、
虚心的人乐于向人请教并态度诚恳,因而会得到别人的尽心指导;
3
、
虚心的人由于好学而善于捕捉机遇,因而能不断改变自己的境遇。
结论:所以,虚心会使人进步。
在这个提纲中
,
1
、
2
、
3
都是 从不同方向回答
“
为什么虚心使人进步?
”
这个问 题
的,写作时,这三句话要分别作为三个段落的开头第一句话,作为该段的中心
论点。然后段内紧扣这个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注意:这三个问题一定要能够最
有效地回答
“
为什么
X”
的问题,否则,论证 就不力。议论文的深刻严密,正是在
这儿见功夫的。下面是把这个提纲中的
“1”
写成具体文章后的一个段,
“
(
1
)
”
、
“
(
2< /p>
)
”
、
“
(
3
)
”
分别表示这个段的段内结构,其他两段的写法仿此。
(
1
)
虚心的人常感到自己不满足, p>
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不断地学下去。
(
2
)
a
:
“
虚
”
就是
“
空
”
的意思,
“
虚心< /p>
”
就是心里空虚,精神感觉空虚,头脑里没有东西。瓦罐
里
没有东西,内压就会变小,外界的空气、液体等就会流进去。人的头脑也正
是这样,自我
感觉不足时,就容易主动地接纳外界的东西。虚心的人,他总觉
得自己头脑里还缺少很多
东西,他总觉得自己还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如人。
越虚心的人,这种不满足心理越强烈
,这就使他常常给自己加压,促使他抓紧
一切可用的时间,利用好一切有利的机会,勤奋
地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
人学。因为他始终是虚心的,所以他的学习也就永远是持续
的,不间断的,活
到老,学到老,进步也就到老。
b
:孔 夫子是这方面的最好例子。他是我国伟大
1
的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学问不可谓不渊博,但他却谦虚地说:
“
默而识
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 我哉?
”
这说明他作为圣人仍觉得自己不满足,
正是这种
不满足感使他坚定地认为
“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
,
因而虚心地向学问远
不如他的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等人学习,终生治学,终生诲人,直到晚年,
仍学习不辍,读《易》而韦编三绝。可见,
其为圣人,实在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
3
)所以,虚心的 人之所以能够进步,正是因为他那恒有的不满足感促使他不
断地学了下去,充分地利用了
生命给予他的时间。
说明:
(
1
)为段首观点句。
(
2
)为段内对段首观点句的论证,其 中,
a
为理论论
证,
b
为 事实论证。
(
3
)为段尾小节。
2
例文一
莫畏险峰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谁在陡崖前却
步?谁朝着先锋勇往直前?高斯若得
知那道题被苦解两千多年,或许早已望而生畏,无法
一夜成功,由是观之,面
对困难重重的险峰,莫畏惧。
面对困难,当迎难而上,一位哲学家说过:关于宇宙的无穷未知,人类越
是深入
思考,越是能咀嚼出其中的无限奥妙,探索之路漫漫,正如攻克数学难
题,高斯遇到的难
题越是困难,他越想攻克,这已具备了数学乃至所有领域有
所建树的人的首要素质——迎
难而上。熟语道: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那
么反之,用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向它发起挑
战,它很可能败倒在你之下。登山者
乐于攀登座座险峰,沿途的艰难险阻反倒添加了攻克
的乐趣。即便道:
“难于上
青天”也有无尽的享受。爱因斯坦从小热爱思
考,面对生活中的、科学上被视
为的难题燃烧起浓厚的兴趣。一滴水中见太阳,一粒沙中
观世界。由微观至宏
观,从大地到苍穹,布满了无数渴望攻克人类一切未知的眼睛,闪动
着耀眼的
光,诉说像高斯一样,迎难而上的精神。
面对难题,当坚持不懈。十八岁的高斯拥有过人的毅力。当他找不到解决
的方法时,
仍苦苦攻克,直至天亮将难题解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
”——成功之第二境界。学习如攀登,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
苦作舟”
。不难想象年轻的高斯那一晚,乃至他的每一天,是如何在数学的险峰
上设法攀
登。有多少科学家不是在失败成千上万次后成功?古希腊有师从苏格
拉底的伟大哲学家柏
拉图,老师被迫害至死更加壮大了他努力学习哲学的决心,
于是孜孜不倦??路曼曼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难题,当勇于攻克。心态往往在一个人前
行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
3
作用
。高斯回忆时认为若他并不知道这座“险峰”是如此难攀时,他不可能一
晚上解答出来。
我联想到自己做题时以及生活中的畏难情绪。意志上败下阵来,
便给困难助长了声势。李
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知她是否认为一
代人才项羽的心态很大影响了他的成
败,秦观身处抗金复国大业面临重重阻碍
的时代,却坚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生命中的座座险峰正如数学上的难题,休却步,莫畏惧!才能在登临
巅峰
之时“一览众山小”
。
评语:一篇典型的规范议论文。较之大量的“三段式”的作文,本文的成功就
在于每一段的“提法(或分论点)
”皆与材料相关,同时论述也能彼此关照,既 p>
不囿于材料,也未完全跳脱开去。判为一类卷中
63
分。 p>
例文二
无知者无畏
我们常言:
“无知 者无畏。
”何为无知者?庸碌之人以为:不学无术者也。
非也。无知者必
“有知”
,于有知中生无知,于无知中见有知,此真正无知者也。
然何为“无畏”?抛却他物,不言事外之纷杂扰念,此无畏也。
无知者之所以无畏,其必有深厚的内蕴基础,若无广博的知识,便如一叶
失去了桨橹的
小舟,如何划向成功的彼岸?若无坚韧不拔的意志,若不能理解
“功在不舍”
的真谛,
怕早在半路就已丢盔弃甲,
再如何与那困难作殊死 一搏?
恰如高斯,正因其数学知识之融会贯通,愈挫愈强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才有
p>
了一解两千年数学悬案的惊艳。故曰:无知者必有智,无知者必有志。
p>
然徒然有智与志,仍无以致成功。高斯曾说:
“如果导师告诉我那是一道 p>
4
两千年没有解开的难题,我不可能在
一个晚上就把它解答出来。
”事外之纷杂扰
念何其多也,思之,则由思生
畏,由畏生惧,由惧而弃,而成功则不至也。抛
却事外之物,潜心专研,不顾左右,不言
其他,故以平常心而视困难,则困难
再大又何足道哉!待他日既成功,再回首,原来天下
之艰不过如此,则必能昂
首挺胸,再创奇迹。次无知者之“无知”也,无畏之源也。
p>
无知者勇敢而伟大,非平凡之人皆可为无知者。察当今之世,几人可为
p>
无知者?人皆为物质金钱所缚,名誉地位所困,所做之事无不为此也。故而束
手束脚,放不开,迈不出,如何无畏,如何成功?李太白,无知者无畏也,虽
未
成名于政坛,然勇气可赞,况其已称“诗仙”
,不枉活此世也。于国外,高斯,
< br>无知者无畏也,故于一夜之间解千古之难题,胜于牛顿,技惊四座。无知而无
畏者
于此世,或遭庸碌之人冷眼相向,又或恶语中伤。不必介意,真勇士不畏
世间之艰辛,又
何惧区区冷眼与恶语乎?无知而无畏者,行自己勇敢而伟大之
路,任庸碌之人言之。
p>
于此世,实应做无知而无畏者。炼己之智,炼己之志,抛却世外之物,不<
/p>
顾庸人之伤,故能行而无畏,钻而无惧,求而不弃,则成功之日指日可待矣。
评语:围绕“无知者无畏”的阐述,能将其与“智”<
/p>
“志”等构筑成一定的逻辑
关系,思辩显然高于泛泛地议说无知无畏。注重
并较好的把持住了因果的推断,
且语言简洁明快,书写工整,判为一类卷上,
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