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8
篇)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8
篇)
1.
p>
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包一中高二(
1
)班马跃提到中国古典文化,人们 自
然而然的会想到儒家、道家、法家等;然而很少人会想到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
家等等的古典学派,更没有人提及
“
诸子百家
”< /p>
中剩余的那一百多家学派了。
为何儒家、法家、道家会在
百家争鸣的局面下脱颖而出,其余各家却在历
史的长流里销声匿迹了呢?来看看儒家的发
扬历史吧!在孔子时期,儒学刚刚
创立,同样,也很不兴盛。
孔子本人有着治世之愿望,却也只能在鲁国为吏。
随后他周游列国,推荐自己的思想,却并不为人看中,在周游途中还几次
险些丧命。
可见,儒学并不为当时时代所认同。
儒家被奉为正统思想,是在董仲舒提出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p>”为汉武帝所
认同后才产生的。
汉武帝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需要一种能够顺应集权统治的治
国方式
与思想指导。
而董仲舒的
“
道之大原出 于天
”
说法,很好地反映出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
思想都
应该是统一的,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假如没有董仲舒的话,儒学
是否会对中国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还是未
知的。
然而时代跃迁,现如今,儒学传统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了。
让现代人将几千年前的学术奉为圣典也颇不现实。
如今信息文化交流速度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提升,也不可能再产生一个像董
仲舒一样提
倡
“
惟
‘
儒
’
独尊
”
的思想家;就算有,也不会被当今时代认同。
传统需要继承才能够流传,而继承则需要当代人对传统的认可。
1
/
17
很显然,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目
前陷入了一
个尴尬的境界。
犹如杨修口中的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
如何让古老的观念能够活在当代,以生机勃勃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呢?
要想让传统文化能够长久的流传下去,不得不对他进行一些变化,让他不再是
传统意义上
的
“
传统文化
”
。
实际上,如今的
“
传统文化
”
与历史上 真正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大不同。
文化必须活在各个时代中,必须成立在不断的探索与重建中。
这或许会改变甚至否认一部分原有的文化,但若不这么做,现今的传统文
化就会很有可能沦落为未来的糟粕文化,民族历史也就变成了真正的历史。
2.
重拾文化,共创未来包一中高二(
2
)班郭占斌现代化与 近代化的口号充
斥在我们的周围,但传统的文化却与我们渐行渐远。
< /p>
如何重拾文化的厚重感成了每个炎黄子孙所要解决的难题
??
不可否认,西
方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但随着地球资源日
益加
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逐渐让人类走向了一条慢性死亡
的道路。
不仅如此,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世界变
小,而人心与人心却逐渐的远
离
??
重拾文化所带来的理 智与和谐成了指点人类未来的道路指南针。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
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
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
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
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
争论我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其优良部分依然对我们有
着无穷的启示意义。
现在看来此问题实在多虑。
2
/
17
上至治国,下至为人都有的数不胜数的至理名言
——“
天人合一
”
指导我们与
自然和谐共处;
“
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
则要我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
逝者
如斯夫
”
则给予我们无穷的历史感
??
中华文化首先给了我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
神。
p>
早在两千年间孔子就说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p>”正是这样一种坚韧的精
神才有了我们历史的源远流长与文化的博大
精深,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
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
行顽强抗争。
古人云:
“<
/p>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这句话也同样带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
——
那就是爱
国情怀!一个国家即使再富裕,再强大,也要有忠
心不二的人民的拥戴与支
持。
面对磨难,只要
登高而呼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那么,无数的 炎黄子孙
必然团结一致
——
这就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力 量!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
理规范同样是文化留给我们的财富
—— p>
古人说: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
”
。
这指导我们树立严于律已,
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
气,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
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同样丰富,其非常重视人的
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
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
孟子云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
如此便造就了无数名留青史,顶天立地的英
雄核心品质
——
淡泊名利,不
受诱惑,视死如归。
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成就自己的英雄梦想!当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
p>
契合时,美好未来指日可待!
3.
中庸之道
——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一中高二
⑵
班 杨颖道可道,非常道,
中庸之道,大道也。
3
/
17
仲尼曰:
“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甚至矣乎!
”
观中国泱泱五千年岁月长
河,你会发现,古代建筑常常具有高度和谐统一的对称性。<
/p>
如故宫以中轴线为准的双侧对称格局,气势恢宏;又如孔庙两旁耳房对<
/p>
称,颇显文化中正之风。
和谐统一的对称性体现了古人对完美的追求。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即提出通过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原则与方法
达到的最合适,
最恰当的完美状态,此即为中庸也。
但在当下,提到中庸,人们往往会
误解为毫无追求的中庸,而谈及中庸之
道,人们则常贬指为庸碌无为的生活状态。
更有甚者,将中庸之道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批驳为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
p>
只从字面上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可笑,可叹,可悲!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思想
方法,对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曾说: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同时 ,孔子本人即是
“
中庸
”
的典范:
“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这样德才兼备的类型是中国人时至今日心目中评价机制的最高标准。
譬如法国总统奥朗德绯闻缠身,花名在外,中国老百姓心中或不齿,但毕
竟是国外的总统,大可一笑置之;可若换做是中国的主席,国人心中的标准形
象则为德
才兼备,中正平和,既不失领袖风范,又不乏文雅气质,与孔子所述
文质彬彬君子者何其
相似。
4
/
17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天平中,或多或少都会以中庸的砝码为称量标
准;耳濡目
染,深受熏陶,又不知不觉,在血液中流淌着中正平和的中庸思
想。
< /p>
中庸之道同时还是一种处世哲学,深刻反映在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待人接
< br>物上。
国人对
“
不卑不亢
”
这四个字尤为推崇,受了屈辱要不卑,受了赞誉要不
亢,如韩
信之于胯下之辱,孔子之于圣人之称。
孙文先生当年设计中山装时,便
以四方袋表示礼义廉耻,衣领紧闭表示严
谨治国,而中山装更是风靡一时。
在当下,西装革履,举止优雅又成为了办公,商业之间与人交际的良好开
端。
尤其是在大都市,更有不惜重金者参加礼仪培训,只为待人得体有礼。
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在国人的处世哲学中深刻
地折射出来。
中庸之道还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
社会政治中具有积极的现
实意义。
上个世纪六
七十年代,
“
极左
”
思潮占据主导地位,引发了一 场动荡的十年
浩劫。
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成为时代主旋律,同时实行稳健笃行的
政策,才有了这近四十年的国泰民安。<
/p>
凡事无过无不及,方可使中国成为世界浪潮下的中流砥柱,稳健前行。
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庸思想深入国人骨髓,但对中庸之道的看法却随着
时代推移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新一代的
后
90
后,开始追求自己的个性,挑战传统文化中公认的 中正
平和,希望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
5
/
17
相较上一代人的安土重迁的故乡情
怀,他们更愿意外出闯荡;相较上一代
人的结婚生子的家庭观念,他们更希求浪漫的爱情
。
有人说中庸思想的传承受到了挑战。
但是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国人对于道德底线的标准是千百年来统
一相
承的,只不过,在新时代,中庸之道不应成为束缚人们张扬个性,发展自
我,创造事物,
改造社会的桎梏,而是指导人们在无过无不及,即不伤害他人
的前提下追求与众不同的价
值观标准。
如此,中庸之道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方能源远流长,迸
发出新的活
力,为新时代注入改变与创新的新鲜血液。
4.
中国精神包一中高二(
2
)班郭雅曼子以四教: p>
文、行、忠、信。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
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的长河携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中国大
地,养育着龙的传
人源源不断,川流不息。
仰望苍穹,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p>
”
是炎黄子孙奉行的处世准则;回眸文明,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是中华民族自古崇德 尚义的传统;追溯历史,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彫也
。
”
是中华儿女追求梦想,百折不回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与华夏文化息息相通,它们在时代的摩擦与进步中不分彼此,文
化是民族孕育之下的文化,民族是文化熏陶之下的的民族,其二者都流淌着中
国华夏鲜
活的血液,它们的结合为国家,为人民,为全世界跃动出了新的希
望。
6
/
17
这是一个平凡的民族,这又是一个不凡的民族。
纵观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到秦始皇焚书坑
儒,再到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儒学逐渐跃居正统。
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和
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甚至是今天闻名全国
的孔子学院。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屈辱与抗争,经历了碰壁与变革。
流失了多少珍贵的的文物,毁坏了多少难以复原的古建筑,被迫割去了多
少土地,牺牲了多少无辜百姓
??
即使是如此坎坷的中国道路,中华儿女也未曾< /p>
遗失了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但曾有人提出:
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的发
展起到的是阻碍作用,理应完全舍弃,顺应
时代的潮流。
其实不然,没有传统,又何谈创新呢?没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又何来的
民族
底蕴呢?没有之前的探索与拼搏,又何来今天的适应国情而又独具特色
呢?一部中国历史
,足以令观看者眼花缭乱,令世界各国感叹东方醒狮的后发
力量。
面对这样一个饶有兴趣的提问:
“
”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
.
汤恩比思索
片刻,明确回答:
“
我愿意生在中国。
”
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给出的理由是:
“
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 /p>
7
/
17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
< br>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当我们沉沦在民族的危难之中时,是什么使中华民族一雪前耻,步步崛起
的呢?是中国精
神
!
但何为中国精神呢?
“
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立方 体,在排山倒海
的浪潮中,它会倾覆,但在浪潮退去后仍顽强的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
视世
界,永不消失。
”
中国精 神标志着中华民族待人处世的方式,深远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奠
定了夯实的基础。
p>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语曰:
“
礼者,敬人也,敬人者,人恒敬之。
”
自古儒家的
“
礼
”< /p>
、
“
仁
”
和三纲五常约束着我们要< /p>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万事
都应以礼为先,以仁德为准则。
古有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今有
“
位卑未敢忘忧国。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的报国情怀
??
由此,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群众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
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国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
最美司机
——
吴斌,忍着剧痛,以超人的意志力安全 停车,保证了全车人
的安全;乡愁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
p>
台湾老兵信守承诺,将战友的骨灰罐带回大陆,一一安置;林俊德
——
中
华民族的铜墙铁壁,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持在工作,有限的生命被放大,绽放
出一朵倔强的马兰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其实一切中国精神都源于一个词
—
爱
国
!
这真正是将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体的精神动力。
冰心曾写下诗一般的警句:
8
/
17
-
-
-
-
-
-
-
-
-
上一篇:传统文化的作文开头
下一篇: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