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双代会-大学双代会
“诗与哲学之争”的前世今生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的一个古老话题。
柏拉图在
< p>《理想
国》中就说过:“哲学与诗歌的争吵古已有之。”柏拉图所说的
“争吵”是指发生在公元前
6
世
?o
和 公元前
5
世纪希腊诗人与
哲学家之间的真实冲突。
当时,
诗人和哲学家均自认拥有智慧之
源。本来,“对智慧和真
理的忠诚”是哲学的宗旨,当诗人也表
达出“对智慧和真理的忠诚”时,
就和哲学家发生了冲突,
由此
拉开了西方历史上“诗与哲学之争”的序幕
,并一直延续到当
代。
吉尔伯特和库恩在对西方美学发展历程进行全面、
系统考察
时曾肯定地指出:“诗与哲学之争”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各个世
纪,无论是柏拉图对诗和
诗人的嘲讽与谴责,还是亚里士多德、
锡德尼和雪莱对诗的辩护;
无论是 奥古斯丁对诗的摒弃、
黑格尔
以哲学取代诗的艺术消亡论,
还是尼采的诗性哲学或罗蒂的教化
哲学;
无论是海德格尔关于“诗与思 ”关系的思考,
还是德里达
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他们的 言论和著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
诗与哲学之间孰优孰劣的论争。
“诗与哲学之争”原本属于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论争 ,
然而
这种纷争却又不局限于两个学科之间。透过两个学科之间的论
p>
争,
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西方不同时期对感性与理性、
形象与 抽
象、审美与科学、诗意与逻辑的不同态度,更能感受到人类在不
同时代对诗意思维和理性认知、
诗性化生存与理性化生存、
诗性
话语和逻辑话语的不同态度。
西方学者对“诗与哲学之争”的研究可谓丰富多彩。
无论是
经典历
史文献还是经典著作,对“诗与哲学之争”都有过论述,
直到当代这一问题依然受到广泛
关注。
如狄尔泰、
克罗齐、
尼采、
柏格森
等人的著作,
都清晰地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和观点。
在西方
还有专门研究“诗与哲学之争”的学术著作,以马克
?
艾德蒙森
< br>的
《文学对抗哲学――从柏拉图到德里达》
和斯坦利
? p>
罗森的
《诗
与哲学之争》为代表,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研究广
度,他们对诗
与哲学的探讨都进行了较大的拓展和延伸。
与西方成熟、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内对西方历史 上的
“诗与哲学之争”并没有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尽管有些学者在哲 p>
学、
文艺理论、
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等学科视野下对“诗与哲 学
之争”进行了不同层面、
不同深度的解读,
但是对此问 题进行专
门化和系统化研究的学术专著还是凤毛麟角。
2016
年,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张奎 志教授撰写的《西方历史
上的“诗与哲学之争”》
出版,
该书是一部以“诗与哲学之争”
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
从本体观念 、
认知方式、
生存状态、
拯救方式、
话语 权力五个方面对西方历史上“诗与哲学之争”的
前世今生及其形成的根源进行条分缕析的
梳理和总结,
并对诗与
哲学在当代语境下融合的可能性进行了科学考察,
该书的出版对
诗与哲学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p>
一、不忘初心的学术精神
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勉励全体
党员要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对一名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高校
教师而言更是如此。
不忘初心便是对学术研究要有执着的精神和
勇气,
要有“板凳不怕十年冷”的决心和毅力,
更要有自觉维护
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使命。
《西方历史上的“诗与哲学之
< br>争”》
作者张奎志便是这样一位不忘初心的科研工作者。
从内容
< p>和著作结构框架看,
这部著作表现出强烈的学术敏锐性、
内容独 p>
创性以及编排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品质,
这种 p>
执着追求的学术精神正是科研工作者不忘初心的体现。一方面,
该书
是作者多年来执着于西方哲学与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结晶。
实际上,张奎志对“诗与哲学
之争”问题的研究始于
2006
年发
表的《德里达对“诗
与哲学之争”的解构》一文,在德里达解构
主义框架下对隐喻与哲学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从哲学视域对
“诗与哲学之争”的问题给予关注,
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 义的思
维方式,
实现了文学与哲学的融合。
作者
2009
年的两篇文章――
《海德格尔对“诗与哲学之争”的颠覆
》
和
《现代西方对“诗与
哲学之争”的解构》
另一
方面,
《 西方历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
是作者在博士论文
《西
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
(
2007
)的基础上进行大 幅
修改而成,
但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框架,
作者都做了不 同程度的
调整。
比如,
博士论文中关于诗与哲学论争的内 容被升华为诗与
哲学论争的五大焦点,
这也是著作的核心组成部分; p>
诗与哲学论
争的原因和实质,
以及西方思想史上对“诗与哲学 之争”问题的
矛盾态度等内容都不同程度得以提升,
从而使整部著作结构 显得
更科学合理,
逻辑性更强,
内容更饱满。
< p>作者将“诗与哲学之争”
的问题融入当代语境进行考察,
具有强烈的 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
的时代精神。
二、结构主义叙事模式
通常情况下,
一部学术专著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 是对研究对
象取得成就的回顾,
二是提出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
三是对所研
究问题的展望。
尽管著作的理论创新是第一要义, p>
但学术专著的
撰写还是要遵循一定的结构模式。
《西方历史上 的“诗与哲学之
争”》
基本遵循这一思路和结构框架,
作 者对西方历史上“诗与
哲学之争”问题的论述思路清晰,
结构严谨, p>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
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
作者鸟瞰式地阐述了“诗与哲学之争” p>
问题的由来和历史延展。
“诗与哲学之争”从公元前
6
世纪开始
延续至今,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论争的内容和焦点也不尽相
同,表现形式更是复杂多样。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时期,哲学
表现出的
霸权使得两者之间的平衡倾向于哲学,诗成为众矢之
的;
文艺复兴和启蒙 运动时期,
出现了诗与哲学分庭抗礼的局面,
诗人开始对哲学家进行反击
;
进入当代,
诗开始对哲学进行主动
妓男大学-妓男大学
中科院大学博士招生-中科院大学博士招生
大学城案例-大学城案例
南华大学招标-南华大学招标
大同大学住宿-大同大学住宿
诺丁汉大学租房-诺丁汉大学租房
长沙大学函授-长沙大学函授
澳门大学住宿-澳门大学住宿
-
上一篇:科技哲学26个专业博士点
下一篇:全国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点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