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贴吧-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贴吧
我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看法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
而我们大学生作 为一个特殊的社会
人群,
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 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尤
其因
2007
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473
万人而显得更为突出 了。
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
、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
,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
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
的基础上
,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
需要
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作为基础。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面向大
学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但供求不匹配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
(一)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式
据统计
2006
年就业率状况专科和高职为
59
.
1
%
,
本科为
77
.
6
< p>%,
硕士和博士分别为
84
.
1
%和
79
.
3
%,与< /p>
2003
年同期相比,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就业率都略有下降,而专科和
< p>高职的就业率有所上升。
06
年大学毕业 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
较旺,需求总
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
工作和生活
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
“
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
”
的现
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
,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总体上来
讲,就业率稍有下降,但满意度依旧不高。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目前社会似乎存在一种将问题归因于大学 生的较为普遍的看法
,人
们的一般认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制约了他们
的就业渠道。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往往只
看好工作环境好
、薪酬较高并 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
,而对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则缺乏
兴趣。因此
,本项研究对大学生的相关观念与态度进行了考察,并以此作为客观认识大学生
就业难问
题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
还有一种 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还与
大学的学科与课程设置存在很大
关系
,并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以
及学生干部工
作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同时,
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期望或压力也可能成为影响大 p>
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
是中国近年所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状况的一部分,其形成原因也是非常复杂
的。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直接参
与人才市场的竞争
,
他们的心理与能力素质等能否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 p>
需求,将直接影响其能否正常就业。然而,现实中无论是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还是个<
/p>
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
,
而且这种 断层已构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
原因。
1
、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的差距
大
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个人期待
,或者说就业预期,
主要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 未来就
业前景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涉及对收入水平、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等方面的要求、
预期和选
择
。
大学生的就业预期通常建立在大学生对自身 能力素质及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
基础之上,并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理性程
度,影响大学生求职的行为和结果,最终影响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客观地讲,当
前大学生一般都能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
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估
,形成较为理性的择业行为。薪酬一直被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
的
“< /p>
风向标
”
。根据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 误区,有六成以上
(
66.10%
)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 在
1000-2000
元之间(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
66.03%
)
。
论及引发当代大学生就业期待与就
业环境之间差距的深层根源
,笔者认为,这主要与大学生
的人群特征有关
。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以及
教育回报的要
求决定了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和较完整的职业规划
。
而这些就致使他们 p>
在择业时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较高的职业期待
。而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 群体
,大学生
又大多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其职业期待普遍高于就业环境
的实际水平也在情理之中。
2
、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
大
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
。
本次问卷 调查显
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
1
)就业能力仍有欠缺。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
进入
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
、
求职技巧等
。
06
年教育部相关调查问卷显示
,
有
24.14% p>
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
19.86%
的学生认为求职技
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如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时
,在求职过程中的难题分
别出现在专业能力(
31.88%
)
,自我表达能力(
35.80%< /p>
)
、外语能力(
32.09%
)
、人 际交往
能力(
30.36%
)等方面。一般来说,来自农 村的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恐惧感可能更高。
以人际交往为例,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人
际交往能力方面遇到问题的为
26.51%
,而来自
农村
的大学生则为
31.99%
。
(
2
)社会经验普遍不足。调 查结果表明,高达
52.14%
的大学生将
“
缺乏 社会经验
”
视为
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这也是目前大
学生竞争力缺乏的普遍性原因。
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也表明,缺乏工作
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
大学生对自身劣势的认识与用人单位
对大学生的评价之间的契合
,
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大学
生
自我认识的理性与客观。
(
3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待拓展。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 系在就业过程
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整个用人环境的
公正、公平,但
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例如
调查结果显示,有
41.61%
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 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
的学生中
,
这一 比例更是高达
51.29%
。
通常认为人脉关系的形成往往依托于 家庭关系背景
,
其实它的另外一部分可能要来源于大学生自己在学习和工
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
因此,
积
极合理地拓展自己的社
会关系,不断累积自己的社会资本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
生专业技能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是提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
< p>主要部门。
他们的学科和专业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 机制等都将影响到大学
生的就业水平
。
学校教育的不断完 善仍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值得重视的思路和途
径。
1
、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
专业课程的设
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
,
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 p>
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
用人单位对大学课程设置方面的态度似乎比大学生更明确
。在调查的多家单位中,
有一半以
上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
50< /p>
%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
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
题的一个制约因素,两者存在相关性。
吉林建筑大学电话-吉林建筑大学电话
安徽工程大学图片-安徽工程大学图片
青岛大学在全国的排名-青岛大学在全国的排名
烟台大学招聘教师-烟台大学招聘教师
中山大学东门-中山大学东门
中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
冷门211大学-冷门211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浙江工业大学经贸
-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假期兼职类型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报告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