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系-大学心理学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推荐书目
1
、
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大学
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成长,从关爱心灵开始》
作者:蔺桂瑞,杨芷英
著;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
生发展:成长从关爱心灵开始》
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实际需要出发,
以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
选择了
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必然遇到的心
理适应、自我发展、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恋
爱婚姻、挫折应对、生涯规划、生命价值等
课题,在广泛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诠释。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成
长从关爱心灵开始》
注重案例 分析和课堂互动环节,
每章均以典型案例导入,
章
末设计
了典型案例分析和课堂互动活动,
附录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成长感悟。
《
大
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成长从关爱心灵开始》贴近学生实际,时代感强,既
可以作为教师用书,也可以作为学生心理自助和助人用书。
2
、《大学心理》作者:聂振伟,宋振韶编;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的
生活离不开心理。
心理学是在一定阶段人类对动物和人的心理活动、
内
< p>在精神世界与行为的规律的探索。
为什么人们会在特定的时候采取特定的行为? p>
人的多种心理活动和耐人寻味的心理现象背后深藏着怎样的真情?怎样了解我
们自己尚未开发的潜能?除了锻炼身体还可以怎样维护健康并拓展我们的生
命?
也许这本心理科普教材能够给大学生朋友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新角度。
心理学
范围很广,既涉及对神经细胞活动的微观分析,又包括对文化体系的宏观分析;
不仅谈
到健康心理发展在现实社会的勃勃生机,还涉及心理疾病导致的人生悲
剧。
我以学生生活为线索,
以学生心理发展为理论取向而设计,
从积极心理学的 p>
角度构建写作体例,
并组织高校一些热爱学生,
有着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经验,
又
有较扎实的心理学、
心理健康学知识的 一线的教师,
精心设计写作提纲,
讨论写
作体例,编写教
材内容。在教材中,打破心理学原有的一般写作模式,有的内容
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章节
中。
心理学具有丰富性、
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对心理知
< p>识的理解也应多元交叉,并循序渐进。
在这部教材中,
我们以学生生活中心理现象为明线,
在基本知识内 容部分设
计了“经典回顾”栏目,对有关经典心理学实验与研究进行介绍;
“知识窗”是
对成熟的心理知识的概括性介绍,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视野;
“训练营地”中设计
了相关的小测验、小训练,便于读者在练习中体会章节中的内容;
每章后,开设
“思考题”;对阅读本章后感觉仍有余兴的学生提供了“推荐阅读”,便于
扩展
阅读。
3
、《怪诞心理学:揭秘不可思议的日常现象》
?
?
作
者:
理查德·怀斯曼
著
路本福
译
出
版
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怪诞心 理学:揭秘不可思议的日常现象》是作者和诸多卓越心理学
家研究成果的结晶。
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
书中的实
验让我
们意识到:
其实人类的行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预测。
这些独具匠
心的实验读来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
拍案叫绝,
如果将其作为茶余 饭后的谈资或
用来搞活聚会气氛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你走路的方式会透露出你的哪些
性
格?为什么女性的征婚广告最好由男性来写?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话是什么?为
什么有些人竟然会回忆起不曾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女性驾驶员更容易超速行
驶?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谁的运气更好一些?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
容都打
着哪些难以掩饰的烙印???
作者简介
理查德·怀斯曼(
Richard
Wiseman
),拥有“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
一教授”的头衔,
他在包括欺骗、< /p>
运气、
幽默和超自然等不寻常领域的研究享誉
国际,他的理
论被《自然杂志》、《科学杂志》以及《心理学报道》等世界顶尖
科学期刊广泛报道,<
/p>
曾受邀至英国皇家学会、
皇家艺术学会、
皇家研究院及微软
公司发表演说。
怀 斯曼教授的研究范畴令人眼花缭乱,星座、运气、面相、姓名、走路的方
式等无不在其研
究之列。英国的《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和《卫报》都曾
对他的研究做过特别报道
。
怀斯曼教授还是包括
BBC
在内的
150
多个电视节目的
常客。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怀斯曼教授是最受英国媒体青睐的
心理学家。
4
、《怪诞行为学: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内容简介
在《怪诞行为学》中,丹·艾瑞里用
13
个有趣的实验证明,我们并非想 象
的那样理性,
“非理性”才是人类的本能。
本书中,
他继续用行为实验的方法,
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知
识,
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非理性的消极影响和积极
意义娓娓道来。
巨额奖金可以带来高业绩吗?“主人翁意 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奏效吗?
专业化分工真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吗?速溶咖啡为什么
没有煮制咖啡味道
好?我们为什么会有报复的欲望和行动?为什么幸福感会很快被生活的
平庸侵
蚀掉?为什么现代社会择偶的成功率远低于媒妁之言的年代?
作者一一剖析了我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非 理性”行为发生的原
因——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
到我们的择偶和婚姻 生活,
再到情绪的效应和幸
福的标准——赋予我们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全新
视角。
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非 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
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
重新作出适合
自己的完美决策,
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
5
、《反应》(比《
lie to me
》更有效的本能识谎术、赤裸读心术)
内容简介
微反应从人类本能出发,它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再能
装
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反应,他的< /p>
装
只能出现在
微反应之后。
因此,
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
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
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p>
微反应》作者经过
5
年研究,与
8
家司 法科研机构合作,积累了
10000
条微
反应测试数据,
在国内最先开启了应激微反应研究的先河。
全面分析了最常见的
< br>8
种微反应类型(冻结反应,安慰反应,逃离反应,仰视反应,爱恨反应,领地
< p>反应,战斗反应,胜败反应),适用于恋爱交友、工作升职、团队管理、业务谈
判、面试访谈等人际关系各个领域,能够从根上助你认清谎言,撕破假面,还原
真相
,打造属于你的防欺骗保护伞,进而看透他人,掌控局面。
6
、《最后
14
堂星期二的课》
作
者:
(美)施瓦茨
著
萧亮
译;出
版
社:
南海出版公司
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相约星期二》主人公,
1995
年病逝。
1994
年,莫里被查出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逐渐失去活动能力。病重
< p>期间,
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托马斯·米奇相约,
要为米奇在每周 星期二上一
堂课,课程关于人生,最后一堂是葬礼。米奇将老师的授课过程写成《相约星
期
二》,莫里的名字,顿时传遍全世界。
莫里对米奇的授课持续了
14
周,授课的核心教 案,便是几十条“箴言”。
这些格言警句、
人生独白,
都 是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
被流速在轮椅里的囚徒莫
里最后的思索。
这位轮椅上的沉思者,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
在无法控制和支配
自己的肢体后,
唯一能够做的事情,
就是记下自己的思索成果,< /p>
随便记在手边的
便笺、信封、文件袋,甚至废纸上。这些“箴言”经过莫里
的讲授,解析之后,
就是本书。
第
1
堂课
既来之,则安之
第
2
堂课
控制你自己
第
3
堂课
尽可能感受快乐
第
4
堂课
学会死亡,才能学会活着
第
5
堂课
交流胜过一切
第
6
堂课
学会悲伤
第
7
堂课
幻想给人力量
第
8
堂课
金钱无法代替温情
第
9
堂课
敞开你的心扉
第
10
堂课
相爱或者死亡
第
11
堂课
做自己想做的人
第
12
堂课
原谅自己,原谅他人
第
13
堂课
寻找就是快乐
第
14
堂课
道别
7
、心理学与生活(中文版)
作者:(美)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
王垒等译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