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有哪些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和障碍
?
1.
期望过高
——
精英情结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
。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
“
学而优则仕
”
等传统思想铸就了很多 大学生的
“
精英情结
”
,
这种
“
精英情结
”
导致了社会
< p>价
值取向
的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 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本人、
其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就业产
生过高期望,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
和多样化受
到很大限制。
“
精英情结
”
造成了部分
< p>大学毕业生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
业对劳动
力的需求;毕业生大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区人才过剩;部
分毕业生只想从事金融、计算机等热门行业,造成了部分行业人才过剩。另外很多海外归
来人员未能顺利就业也和这种
“
精英情结
”
有很大关系。
和国内这种就业观和就业环境严重脱节的状况相比,很多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就业观已经发
生了重大转变。由于高科技行业收缩和北美经济低靡,加拿大的
失业率
达到
7.8
%,大学
< /p>
生就业很难,不少学生选择了短期临时工作来暂时解决饭碗问题。巴西
失业 率
达到
12
%,
大学生们已经习惯
“
先就业再择业
”
。 俄罗斯大学生毕业后大约只有
30
%从事与本专业挂钩
的工作。而西
班牙的大学生们已经习惯作
“
蓝领
”
工人了。面对 激烈的求职竞争,国外大学
生能够放下身段,从事基层工作的态度和观念值得国内大学生反思。
2.
< p>规划不够
——
缺乏
职业生涯规划
意识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职
业生涯教育,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意识普遍偏低,出现就业心
理问题的大学生这方面尤为明显。这种规划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
足够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
对自我的了解是
职 业规划
的起点,需要通过能力、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进行系
统的探索,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同时,大学期间还要对工作世界进行探索,对工作世
界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行业和职业。对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通过浏览网络
媒体、听
讲座、实习、职场访谈等途径进行。做好这两部分工作,是确
保找到和自己优势匹配的职
业的条件之一,有助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后,上学期间可以按
照目标职业的能力要求来
塑造自己,到了求职的时候已经具备目标职业要求的能力素质要
求,就可以顺利就业。
而很多缺乏
职业生涯规划
意识 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大学期间主要围绕专业课进行
学习,并且
由于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另外也没有培
< br>养工作所要求的必备能力。同时,这些人群在求职的时候目标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优
势,使求职变得盲目,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
3.
约束太多
——
不合理信念
大学生求职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信
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头脑中,就会影响顺利就
业。求职中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对
“
自我
< p>”的不合理信念。如
“
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真没用。< /p>
”
这种迷茫时的
自我否定心态,会造成求职中的犹豫、软弱。又如
“
我无法从事任何与我本身能力、专业
不合的工作。
”
这种静态的眼光,怎么能适应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还有一些同学 对自我的
认识过于自负,如
“
只要我愿 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
”
自以为什么都能做,往往什么都
做不好,也难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类,对
“
职业
< p>”的不合理信念。如
“
我一定要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 没有找到自己
适合的职业之前,绝不签约
”
< p>,“
我从事的工作要能满足我所有的要求
”
,
“
这份工作的专业要
求应该是很严格的
,我或许不合适吧
”
,
“
我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 工作,否则人生多没有
乐趣啊!
”
,< /p>
“
这个行业不适合我的性别
”……
这些非理性的观念 无形中就把自己的职业选择
范围大大地缩减了,成为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类,对
“ p>
就业
”
的不合理信念。一些同学对于就业过于草率,如
“
我会凭直觉找到最适合
我的职业
”< /p>
,结果到了岗位上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职业,造成频繁跳槽。又
< /p>
如
“
有工作就做吧,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换工作
< p>”,过于随意地选择职业,往往会空耗精力,
不利
于在行业中提高自己,延误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同学又过于慎重:
“
这个决定我 一定
要谨慎再谨慎,因为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变了
”< /p>
。把职业看成静态的,觉得
“
一选定终身
”
,
结果导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第四类,对
“ p>
发展
”
的不合理信念。如
“
我工作一定 要在北京、上海,因为这里机会更多,利
于我的发展。
”
现在很多人都在乎工作的地点、工资等外在的直接的待遇,这本无可厚非。
< /p>
但是,要辩证地分析自己的状况和自己行业的性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机会看<
/p>
起来多一些,但是优秀人才也多、竞争也大,个人相对竞争优势不一定能
够体现出来,相
反,如果能够在其他城市,或许更为体现自己的竞争优
势、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职业成
功。
以上这些求职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在
决定就业后一定
不要用各种各样的主观推测
“
锁住自己
”
,而对职 业环境以及自我追求的变
化无动于衷。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要减少就
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不合
理信念。
4.
< p>压力过大
——
心理素质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
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
“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
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
的就业机制和
“< /p>
不包分配、
竞争上岗
,择优录用
”
的 用人制度已经成为
当前就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不
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
出,就业难度日
趋增大,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以及由
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常见的就业心理
问题主要体现为畏惧心理、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傲
心理、自卑心理
、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等方面,并以一些情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毕
业生求职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急躁、孤傲、自卑、焦虑、恐惧、情感淡漠等。
< /p>
这些就业心理常见问题,除了与当前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有关之外,也与大学生自身心理发<
/p>
展特点紧密相连。在高校
就业指导
工作中 ,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
,完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
教育的
工作机制
,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校毕业树 立正确的求职期
望,培养积极情感,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将会是解决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如何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一、正确认识社会
当今时代的特征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一位处于择业阶段的大学
生,将面临更加激烈
的就业竞争,同时也将面临比以前更多的机会。
认识这一点,才能使毕业生在公平的竞争
环境中接受选择,展现才
< br>华。但要正确地认识社会并非易事。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社会是复杂的,要想正确的认识社会有一定的难度;二是
学生
阅历浅,社会心理不
够成熟,往往只会用比较简单的思维方式去看
待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毕业生认识社会应注
意以下几点:
(<
/p>
一
)
正确地看待社会就业问题
毕业生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特别是就业遇到困难时,往往不从
主、客观两方面辩证地分析原因,而是怨天尤人,感叹生不逢
时。
其实,在社会主义国家,先进
的社会规范总是占主导地位的。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关键靠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靠关系谋职的现象
只是局部的、暂时的,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现
象将逐步减少,直至消灭。据我们所了解,就业、创业的成功者中,
虽然有社会原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但绝大多数并非是社会
原因,
而主要是靠自身的努力:而
就业、创业失败的根本是因自身的素质
不足所至。
(
二
)
认识避免情绪化
情绪对认识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认识完全被情绪支
配,那么,就有可能削
弱理智判断力,看不清、看不透社会的本质。
其具体表现为:如果遇到事随人愿,则异常兴奋,眼前一片光明;
一但遇到麻烦,就满腹牢骚,顿觉前程渺茫。同学们应客
观、理智
地对
待社会现象,对待择业、就业的成功与失败、不要被个人情绪
所左右。要做到这一点,主要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
三
)
避免消 极的人生态度
因为社会纷繁、就认为一切深不可测,因而就不去认识社会、关
心社会,把自己和社会截然分开,用局外人的眼光去看待社会
。应
当看到,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
分的:社会发展了个人的境遇也会好
起来;社会状况不佳,个人的发展将受到制约。当今社会是催人奋
进的社会,我们应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的发展,确立正确的人
生价
值观。大学生在就业前应对社
会欢迎什么样的人、不欢迎什么样的
人有所了解,以便用社会需求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在激
烈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正确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