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
,
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
资本水平
,
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
,
青年 初次与
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
,
大学生必须具 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
能成功发展
,
但 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
,
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 p>
,
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
,
大学生就业的
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
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 变化。
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
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
(2006
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
显示,
企业对大 学生基本
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
65
.
9
%;人际交往能力,占
56
.
8
%;自我表达能力,占
54
.
5
%;专业能力占。
47
.
7
%;外语能力。占 p>
47
.
7
%。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
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
p>
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
/p>
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2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
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据
2005
年全国
l
%人
u
抽 样调查显示,
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
人仅占总人
12 1
的
5
.
18
%.而发达国家占< /p>
20
%以上。到
2020
年。我国人均
gdp
达
n3800
美元左右时,
需要
10
%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
绝对数是
1
.
4
亿人。
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
6300< /p>
多万,
2020
年要比现在增加
7000< /p>
多万。
也就是说,
从现在到
2020
年,
我们年均需要增加
600
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
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
(2005
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
20 10
年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
2000
万 人。
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
而是高校专
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2.3
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 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
2000
年以来,
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
2009
年毕业生的人数是
2000
年的
5
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
< br>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
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
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4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 的流向主要有
5
个方面,
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 具体体现:
70%
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
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
灵活就业。
但是
70%
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
司、世界
500
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
0.3%
,愿意到
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
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
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2.5
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2.6
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
有的专业过热,
出现了扎 堆的现象,
有的专业则无
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
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
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
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
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
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
.
1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p>
与其它产品一样,
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
着
“ 产销”
是否对路、
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
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 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
要认真研究、
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 p>
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
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
前瞻性的专业
。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
高校随时发
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
以警告。
3
.
2
高校应加强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高等教育的 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其中,
对专业技能的培养< /p>
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
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正如前文所提到
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
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
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
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
3
.
3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
中国高等教育 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传统的择
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
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
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
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
择是随着市场经济
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
相应的调整。<
/p>
3
.
4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
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 p>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
信息服务。作为沟通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
不仅要承担起面向
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
毕业生的职能。
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
重点放在
p>
“请进来”
.
办好校园招聘会。
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
之间的沟通渠道。
3
.
5
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2009
年初,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
《关 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
与此同时,
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
一些地方还通过
“政府购岗”
,
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据教
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
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
1
万个基层社会管
< br>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
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
“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 计划和‘三支一扶’
计划”
、
“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 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
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
.
5
.
2
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 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
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
要加大对毕业 生自
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
对有创
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p>
要使问题得以缓解,
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需要国家,企
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4
参考文献:
[1]
刘晖
< p>,马良
,
张彩霞
.
我国大学生 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
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年
[2]
贾利军
.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年
[3]
邹云龙
,
曹扬
.
关于大学生就业
“基层”
路径的探讨
.
东北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李迎军
.
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5]
p>
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
[j]
.东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6
[6]
刘清亮,黄垄.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
[j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篇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90
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
业过剩,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下降,供需比日趋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从多个
方
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
就业
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社会方面,大学生方面
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
、社会原 因,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
,
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
求的矛盾
,
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 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
的前景
成为人才输入省。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
,
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
,
即使处于失业状
态也不愿去西
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
,
却
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
、 自身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
己
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
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
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
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
< br>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
也不能期望太高。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政府部门在 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
,
制定政策法规
,
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各级政府要
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p>
,
建立健全法律、
法规
,
逐步把毕业生 的工作纳入法制化、
规范化的轨道。
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
,
消除就业歧视
,
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 改革
,
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
,
规范就业市场。其次
,
加强宏
观
调控
,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
,< /p>
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
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鼓励大 学生投身西部
,
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
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 p>
匮乏
,
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
,
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
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
,
锻炼成
才。另外
,
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 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
毕
业生
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
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
,
将未就业的大
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
/p>
,
并给予相应的救济。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
稳定
,
又体现了国家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p>
的政策。
同时
,
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 p>
,
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
,
加强就业 p>
指导
,
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
-
-
-
-
-
-
-
-
上一篇:就业形势的心得体会3篇
下一篇:现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