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时至今日
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
工
作,
已成为大学生、
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
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 ?就业难是
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
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大学生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导致高学历求职者剧增,
从
1999
年以来
,
中国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
,
导致
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
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具有高学 历
求职者人数迅速增加。有数据显示
,2001
年高校毕 业生
115
万人
,2002
年
14 5
万
人
,2003
年
21 2
万人
,2004
年毕业生总数达到了
280 p>
万人
,
年均增长
34%,4
年中翻 p>
了一倍多。
扩招增速不减
,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 比的却是并不让人乐观
,
下面就对当
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
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p>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
2002
年毕 业生人数为
145
万人,
2003
年为< /p>
212
万人,
2004
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 的历史高峰,人
数达到了
280
万人,比
2003
年净增了
68
万,增幅为
32%
,预计到
2005
年毕业
生将达到
340
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
2002
年
7
月份,全国待就业毕
业生为
50
万人 ,
2003
年
7
月份达到
70 p>
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
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
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
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
向城 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
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
部的资料显示,
2003
年我国共有
2400
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 有企业和集
体企业下岗职工共
600
万人,
登记失业人员近
800
万人。
这样一来,
给大学 生就
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
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包括地区结构、
专业结构等。
就业受到< /p>
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
也比较畅通,
而西部欠发达地区,
就业情况比较糟糕,
缺乏人才,
又流不住人才,
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
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
划经济之下,
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 分”,
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
长
期以来,
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
实
行市场经济,
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
自主 择业”。
在计划
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
寻 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
就业指导观念
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
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
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
不 顾本校的实力,
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
造成人才供
求过
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
少的专业,不
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
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
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
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 到
“双向选择”。
各个地方,
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 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
起来,
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
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
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
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
/p>
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
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
劳
动部门管理。
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
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 p>
义,
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
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 加上各种条件加以
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
障体系还
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
人才的高消费,
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一些用
< br>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
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
追求人才高消费,< /p>
追求高
学历,
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 /p>
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
这
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
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
一些用人单
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
常看重工作经验,
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
动手能力差,
不太愿
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
机制,
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
挂
靠在学生管理部门,
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
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
< p>其工作
人员业务能力欠缺,
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
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
有的
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
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
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就业期望值较高,
理想与现实存
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
水、
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
城市,对北京
、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
择过高,“学而优则仕
”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
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
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
< p>加上高
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
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 ,
有的学生成绩不
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
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
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 p>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
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在当
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
/p>
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
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
创新观念,
完善制
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 br>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
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
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
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
在工资、
待遇和生 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
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 通过
深化改革,
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
制度等 要逐步的取消;
各级政府要
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
p>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积极疏通
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
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
在宏观上加 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
整,
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 p>
指导高校的改革,
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
置。
另外,
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
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
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
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
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
让那些博士
和硕士来装点门面,
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合理置换冗员。
用人单位要从长
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
而且他们要发
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
自己
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
产出的最终“产品”,
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
是一
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
也影响着在校< /p>
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 p>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
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
加强基础学科、
应用学科的建
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
养出高素质的
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p>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理顺就业指导工作 的体制,
建立相
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
并充实人员与配 备,
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不仅要管理就
业工作,
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
掌握该工作的特点、
规律及发展 p>
趋势,
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
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 了解市场需求,
在
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
提出 建设性的意见,
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
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
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
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
学生活的全
过程,
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
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分
别确定工作重点,
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
加
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
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
-
-
-
-
-
-
-
-
-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观念及形势调查
下一篇: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认识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