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供需差:
岗位增
36%
学生增
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 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从
2001
年至
20 0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
114
万增加到
338
万,是扩招前的
3
倍;
北京地区从
6.6
万人增加到
15.4
万人,是扩招前的
< p>2.3倍。但是同期北京市所属
单位上报需求毕业生数量
只是从
4.2
万人增加到
5.7
万人,仅为扩招前的
1.36
倍。
2选材刁: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一企
业投资管理有
限公司每年招收的
1000
名员工中,只有
40
名 是大学应届毕业生;
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
“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 骨干全是大学生,
企业的发
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
应届大学生”。
3专业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
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
纷纷 上马热门
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 p>
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
目前
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
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
4薪酬低:
市场只给
1700
元
/
月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
66.4%
的本科毕业生希
望自己的月薪在
2000
元以上,但据北 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
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
1600 ~1700
元
/
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
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5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1
/
10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 于求的形势,
推出假招聘,
先给出诱人的待遇
条件,
p>
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
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
大学生 就
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
但有效的、
实用的信息并 不多,
大学生获取真实有
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6缺经验:
教授多“教练”少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
63%
。我 p>
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
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不注重学
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
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
礼仪和法律
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
是“教练”。
7怕吃苦:
不愿从基层做起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
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8频跳槽:
企业抱怨“学费太高”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
30%
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 业总数的
50%
。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 高流失率“交的学
费太高”
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
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但近几年来大学
生就业形势却很严
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
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
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
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
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
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
或人才浪费,
< p>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
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
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
号,
不少本科或大 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第二,
存在性别歧
2
/
10
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
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
成就动机,
以及生育保险费和 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
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
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
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
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
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
悉当地方言及风俗,
p>
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
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
实行地区保护主义,
不利< /p>
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第四,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 p>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
势,
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 p>
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
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
来变化,
p>
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
可塑性,
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 /p>
只要经过
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
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
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
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
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
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
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
初步信任,
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第二,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
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
生分数不断降低,
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
动手能力差,
缺乏实践经验,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
入高、待
遇好的单位。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东西部地区之间、
沿海地
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
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
过度集中于北京、
上海、
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
低不就”
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
(2004
年
7
月
23
日
)
报道,
2004
年第
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
及以
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
0.96
、
0.92
、
0.91
,
0.87
< p>,1.42
。即
100
名初中生
竞争
96
个岗位,
而
100
< p>名本科生只有87
个岗位可供竞争,
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 p>
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第四,求职
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
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
3
/
10
己,
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 ,
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
提高就业
率。<
/p>
3
高校的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
,
而对本
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
,
部分教 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
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
,
轻视教养
,
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
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
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
缺乏自我评价
和改进机能;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
调整,
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 齐,
学科调整、
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
需要。特别是
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
2
],加上急功
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
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
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
个系统工程,
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1
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
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
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
,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
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
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
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
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
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
,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
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
岗位要求,考核硬
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
相应能证
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
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 /p>
第二步考试。
包括
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
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
面谈,
做出录用决定,
< p>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
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
2
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4
/
10
首先,努力提升
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
己事业与国家进步、
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
崇尚真善美,
坚
持真理,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 p>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有一定的科学
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
、因事
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
/p>
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
有良好身体素质,
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
因为如果要达到 目标需要体
力与耐力,
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
除素质外,
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
p>
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
当前社
会大学生必须
尽可能培养自己,
处理信息的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系统看
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
践。
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 际工作相结合,
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
学生求
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
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
转换思路,
到最适合自己的
岗位上工作,
而不应过分关 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
己的聪明才智,最终
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
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
/p>
网络资源等途径,
寻找合适就业岗位,
主动大胆把自
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不得已时,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
求职
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
想,
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
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 /p>
使自我价值得
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
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加强世界
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
< p>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
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
高校
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加快调整高校专业
5
/
10
-
-
-
-
-
-
-
-
-
上一篇: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论文1500字
下一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