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检验诊断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基本情况
实验室建立的背景:
临床检验诊断学省部共建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本学科国内惟一的国家级重点学
科——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
。我校医学检验系成立于
1983
年,
1984
年 在国内首批招
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
1986
年、 p>
1990
年获全国高校首批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博士学位
授
权点,
1995
年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
2001
年开始招收本
-
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检验
方向
7
年制学生,同年被教育部评为本学科国内惟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20 05
年临床检验
诊断学实验室立项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技函
[2005]73
号)
,也是本学科教育
部惟一立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
2006
年被
评为重庆市
市级重点实验室;
2007
年本学
科再次被确认为本学科
目前国内惟一的国
家级重点学科。
实验室主任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
年毕业于重
庆医科大学医疗系(
77< /p>
级)
,
1989
年获医
学硕
士学位
(临床检验诊断学)
,
1991-1994
年美国
Rockefeller
大学分子传染病实验室副
研究员,现任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主任(本专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 重庆市十五
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
,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主任(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
验室)
。重庆市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带头人 ,重庆市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检
验医师学会委员,重庆市医学分析测试专
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
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
员,中华医学检验学会蛋白质组学专家委员会委
员,全国高等教育学会检验医学教育研究
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检验医学教
育研究会理事长,
重庆市 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教育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一审专家。
《国外医学
(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 册
)
》和《中国检
验与临床杂志》编委,
《中华肝脏病杂志》审稿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检验专
业)编写指导小组
成员。重庆医科大学校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
管理学院、生物
医学工程系、公共卫生学院、中医学院、应用技术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
席。
现为临床检验诊断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 p>
本专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
重庆市
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
,作为实验室主任,领导的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在< /p>
2006
年、
2008
年先后获得
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为医学检验系主任,
该系在全国
75
所设置检验系的医学院校中,
专业排名名列第一
,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名列第二、第三位(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中国 大学专业排行榜)
。
2008
年获得教育部
特色专业建设点
主要从事临床检验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先后承担过本
科、研究生的临床生物化学、分
子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等课程。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
研究中心“
21
世纪中国高等学校
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与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实践”教改课题
(
高教研
[2005] 21
号
)
,主、
参编专着、教材
10
部,其中主编的分子诊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7-04- 020236-6
)
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讲授的“临床生
物化学”课程被列入国家精品课程。
2000
年、
200 4
年和
2008
年分获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
年获教育部国家教
学成果二等奖。在科研工作方面先后主
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重庆市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市科委和市教
委等多项科研课题。近
5
年所领导的课题组共获得
7
p>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招收培养博士后
1
名,博、硕士研究生 p>
34
名。在《
Molecular
Micr
obiology
》
、
《
Infection and Immunity
》
、
《
J. Micr obiology
》
、
《
Vaccine
》
、
《中华微
生物和免疫学杂志》
、
《微生物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12
篇,
CSCD
收录
30
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2
项(
2.8
,
2.3
)
。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任简介:
阮长耿,男
,
1939
年生,上海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
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生物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79
—
1981
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病研究
所进修,获法国国家博士(血液学)学位。现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中华血液学会副
主任委员,卫生部脑血管病防治领导组成员,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科协
副主席,江苏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血液学会主任委员,
“
Int . J. Hematol.
”
、
“
Thromb.
Res.
”
、中华医学杂志等编委。
< /p>
1979
年赴法国进修,发现并从事国际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Ⅰ单 克隆抗体的研
究,
并首先应用单抗阐明糖蛋白Ⅰ
b
在血小板粘附过程中的生理功能。
1981
年学成回国后,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研制成功国际公认的我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
v W
因
子等苏州(
SZ
)系列单抗。先后承 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30
多项。获得国家专利
2
项 、国家
发明奖
1
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 p>
2
项、
中华医学科技奖
2
项以及省部级 科技进步二等奖
13
项。
发表科研论文
2 80
余篇,其中
60
多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主编专着
< p>4部。培养博士研究生
36
名、硕 士研究生
37
名。
曾荣获“国家级有突
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全国先进工作者”
及省部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p>
1994
年由法国总统授予
他“法国功勋骑士勋章”
。
二、内部机构设置
细
胞
工
程
研
究
室
p>
微
生
物
工
程
研
究
室
分
子
生
< br>物
学
研
究
室
分
子
医
学
研
究
室
p>
实
验
教
学
示
范
中
心
三、主要研究方向
根据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工作基础,实验室研究
方向主要为
3
个方面:
(
1
)
现代生物医学技术与实验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该研 究方向重点突出与人类健
康相关的检测和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尤其是疾病诊断与
治疗检测的新技术、新方
法;与重大疾病相关的标志物筛选、检测与分析;质谱分析技术
、芯片分析技术和化学信
息学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应用与开发。
(
2
)病原微生物致病分子机制及诊断方法研究:针对学 科新的生长点,开展微生物与
环境(宿主)的相互作用;探索传染性疾病诊断和预防控制
相关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方
法,其中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分子机理、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
关系、细菌的自然转化与毒力
表达、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等是该方向研究的重点。
p>
(
3
)恶性肿瘤及出生缺陷性疾病的分子机 制、诊断方法及干预实验研究:本方向重点
研究肿瘤细胞与胚胎细胞发生、发展机制,开
展发病机理及诊断与治疗的基础与应用基础
研究。
四、人才队伍
本实验室的
个研究方向已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现有教授
19
名,副教 授
17
名。
45
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全部
具有或正在攻读博、硕士学位,其中博士
45.9%
,硕士
54. 1%
。具
有留学经历人员
16
人,
占梯队
33.9%
。
本学科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 议组成员
1
名,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检验研究会理
事长
1
名,重庆市“巴渝学者”
1
名,重庆市首< /p>
批学术技术带头人
4
名,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 选
5
名,重庆市分析测试学会
理事长
1< /p>
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
名。
< p>
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中青年科研团队建设,重点扶持培养一批
45
岁 以下、学术造诣较
高,国内知名,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在三年建设期间新增重
庆市“
322
”重点人
才工程
3
名,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2
名,新增博士生导师
< p>4名。
“十五”建
设期间选派了
6< /p>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赴美国
Chicago
大学、
Baylor
医学院、
Scripps
研
究所、
Pennsylvania
大学,英国
Oxford
大学及日本九州大学等进修学习,其中
3
人已学
成归国。
3
名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中
1
名教师已取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本
实验室已形成了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高学历科
技创新群体,为“十一五”期间的建设
储备了人才,并于
2007
年获批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
高层次人才培养:
3
年建设期间培养博士生
71
名,新招收博士生
30
名、博士后
3
名;
硕士生
名,新招收硕士生
75
名,本
-
硕连读
7
年制学生
56
名。在两年建设期 间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抽查的本学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均以优异成绩获得通过,全部博士
学位论文
均外送双盲评审,评价优、良。
3
篇博士学位论 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
1
篇被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博士学
位论文评选。
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
已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培养毕业的
2
名学生近年分别以第一作者在
Nature p>
和
Sciences
杂志上发表文章,产生了
较大的影响。
五、研究条件
实验室面积达到了
2530
平方米。
添置或更新大量仪器 设备,
购置科研设备近
267
台件,
其中
10
万元以上
5
台件,
设备总投入
332
万,
已建成拥有总价值
2225.23 p>
万元的各种仪器
设备。同时,根据学校新建实验科技大楼规划,未来
1~2
年内,本本学科将拥有
3000
平方
米的实验场地。
六、主要研究成果
1
、近三年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
序
项目名称
号
负责人
经费
起止时间
类别
国家
863
项目
1
BMP-9
介导的骨组织工程
何通川
240
2007-2011
(
2007AA02Z4B5
)
中枢神经系统新发病毒感
染的脑脊液分子生物学诊
2
断平台的建立及分子流行
病学研究
谢
鹏
250
2007-2010
(
2006AA02Z196
)
国家
863
项目
PDT-CC
融
合
肽
抑< /p>
制
27
2007-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Bcr-
Abl
寡聚化逆转白血
冯文莉
病
K562
细胞恶性表型
(
30670901
)
用报告基因高通量筛选针
4
对肺炎链球菌
TCS
系统的
尹一兵
中药先导抑制剂
8
2007.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0671868
)
以小鼠肺癌
SCLCC
分子标
5
记物中探索肿瘤特异性治
罗云萍
疗靶标
30
2007-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0671938
)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质的
6
结构和功能关系研究
汪德强
25
2007-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0600101
)
探索运用诱骗
RNA
逆转
7
C/EBPα
翻译模式诱导
CML
曾建明
细胞分化的机制
22
2007-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0600748
)
肺炎链球菌体内诱导蛋白
8
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许颂霄
21
2007-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0600267
)
转抗菌肽
Bactenecin
7
基
9
因消化道共生乳酸乳球菌
文阳安
研究
20
2007-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0600790
)
黑
色
素
浓
集
激< /p>
素
受
体
2
10
(
MCH
R-2
)基因表达及功
宋方洲
能研究
27
2007-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0671008
)
用双歧杆菌构建人轮状病
11
毒
VP4
重组载体口服活疫
马永平
苗
26
2007-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0671865
)
苛求芽孢杆菌胞内尿酸酶
12
的克隆表达、分子改造和
廖
飞
应用
28
2007-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0672009
)
低强度超声逆转人卵巢癌
13
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分子机
于廷和
制探讨
29
2007-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0670550
)
FoxL1
调控
Smads
基因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4
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机制研
张莉萍
究
20
2007-2009
(
30670965
)
靶向蛋白激酶
PKR
诱导白
15
血病
K562
细胞凋亡
冯文莉
20
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
30475856
)
体内筛选受自然转化调控
16
的肺炎链球菌毒力基因
张雪梅
21
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
30400376
)
肺炎链球菌致脑膜炎的功
17
能基因组学研究
单幼兰
21
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
30471838
)
18
CD82/KAI1
基因在小鼠胚
胎围着床的表达及功能研
谭
毅
22
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究
(
30470654
)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RNAi
抑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
19
制
bH LH
结构域对
hTERT
转
邹
琳
录调控的影响
21
2005-2007
(
30400166
)
肿瘤靶向性
hTERT/U6
嵌合
启动
子的
shRNA
表达载体
20
的构建及纳米硅介导的转
染探讨
张鹏辉
21
2005-2007
(
3040053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家蝇抗菌肽分子结构
2
1
和抗菌机制的研究
周义文
19
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
30472106
)
p>
混合物中靶蛋白高亲合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2
配体集群筛选方法的建立
廖
飞
和应用
20
2005-2007
(
30472139
)
神经精神疾病
Borna
病毒
23
p>
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谢
鹏
21
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
30470605
)
肝癌线粒体的比较蛋白组
24
学研究
邱宗荫
23
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
30470786
)
p>
重大疾病遗传资源的收集
国家
863
计划项目
25
保存与利用
型糖尿病家
任
伟
系调查和遗传标志研究
30
2004-2006
子课题
肺炎链球菌自然转化机制
26
的亚蛋白质组研究
尹一兵
19
2004-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
30371275
)
p>
2
型糖尿病家系血清蛋白
27
组学研究
任
伟
20
2004-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
30370672
)
p>
人参皂甙
Rb1
与
Rg1
延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8
大鼠睾丸支持细胞衰老机
黎
刚
制研究
19
2004-2006
(
30300422
)
利用
RNAi
技术抑制人乳头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
29
瘤病毒
-16
(
HPV-16
)
E6
宋方 洲
基因表达的研究
18
2004-2006
(
30371479
)
小鼠脂联素
/ACP30
基因剔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
30
出对抵抗素表达和代谢的
杨刚毅
影响
23
2004-2006
(
30370671
)
染色体数目异常胚胎着丝
31
粒相关蛋白基因表达
翁亚光
20
2004-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
30371485
)
中药苦参作用靶点的活细
32
胞内筛选与研究
刘北忠
21
2004-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
30300449
)
2
、近三年发表的
SCI p>
论文
序
论文题目
号
发表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作
者
(年卷期页)
Targeting
tumor-associated
Journal
of < /p>
罗
2006;116(8):2132-3141
云
萍
1
macrophages
as
a
novel
strategy
Clinical
against breast
cancer
Investigation
Changes
and
relations
of
circulating visfatin, apelin,
李
2
and
resistin levels in normal,
Diabetologia
impaired
tolerance, and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2006;49:[supp1]422
伶
High
fat
and
lipid
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in
rats:
the
李
3
comparison
of
glucose
Diabetologia
2006;49:[supp1]345
伶
metabolism,
plasma
resistin
and
adiponectin levels
Clinical
studies
of
鲍
Altern
2006;12(8):771-776
依
稀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ies
of
J
4
Yunzhi-Danshen
in
patients
Complement Med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鲍
lingzhi
5
supplementation
on
patients
IMMUN
稀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San- Miao-San
IMMUNOPHARM
2006;28(2):197
依
Changes
and
relations
of
Experimental
circulating visfatin, apelin,
and
6
and resistin levels in normal,
Endocrinology
impaired
tolerooance, and type
&
Diabetes
2 diabetic
subjects
Clinical
2006;114(10):544-8
伶
李
High
fat
and
lipid
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in
rats:
the
Ann.
7
ccompaaarriison
of
glucose
Metab
metabolism,
plasma
resistin
and adiponectin
Nutr.
2006;50(6):499-505
伶
李
shRNA-taged
hTERT
suppress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of bladder
8
cancer
by
inhibiting
Pharmacol
telomerase activity
光
Chemother
2006;57:328-334
植
涂
RNAi-hTERT
inhibition
涂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9
proliferation
via
decreasing
光
telomerase activity
J Surgic Res
2006;131(1):143-149
植
Mad1 suppresses bladder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by
涂
inhibiting
human
telomerase
10
reverse
transcriptase
光
transcription
and
telomerase
activity
Urology
2006;67(6):1335-1440
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