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
i
f
j
风采
党建与育人
CPC’
s
Educat i
on&
Mor
al
Educa ti
on
心桥1 程——共筑I
}
1闲 梦
世界因化工而美丽
—
—
< br>记北京化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静
口文/任世雄
胡广杰< /p>
江晓
何静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
点实验室主任。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分别于1996年、2003年和2006 <
/p>
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马普煤化学研究所进
行学术访问。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
者,入选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曾获教育部高等
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奖,科教部“十二五”稀土材料重点专项总体专家,享
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贵有恒
在科研中更是如此。”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
任,何静十
1991年,硕士毕业的何静来到北京化工大学继续深
< br>分注重科研团队建设,“科研事业是个集体的事业,成绩
造。在这个^才济济、
精英荟萃的地方,何静努力地从身
是大伙儿一块干出来的,就像木桶效应那样,短哪一
块板
边的科研前辈和同事的身上汲取精华,在不断实践和反
也不行。我自己就是带个头,与大家协同作战,把头带好
思中积累经验,探索学科发展
的新理论、新趋势。由于工
把事干好。”她所在的团队格外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的国际化
作努力、态度端正,何静很快便成为了实验室的科研骨—
< p>
水准。用全球视野、国际化方法招聘国际尖端人
加快
“
搞科研最忌讳三心二意,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
推进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现建
有三个“高等学校
神。”这是她的口头禅。平时,除了参加相关的业务研讨
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海外引智基地和一个“北京市国际科
会和必要的会
议,何静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实验室,她说
技合作基地”,还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斯
坦福大学等知
这是作为一个科研人的本分。作为项目负责人,何静先
名高校形成了“长期、实质、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模式。
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计划”重大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
的质量与国际化水平之
项目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刊物
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何静带领的团队坚持“以科研项
上发表SCI
论文140余篇;为系列丛书型期刊St
ruct
ure
目带动国际合作,以国际合作带动人才培养”,通过专兼
andBond/n
g、国际重要刊物Che
m.Commun.等撰写多篇
职结合、长期合作与短期讲学结合、合作申请项目与研究、
,
p>
综述性论文,多次受邀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上
联合培养研
究生、举办国际会议等不同方式,广泛引进
作报告;以第l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15件,申请
智力资源,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多名留
国际发明专利2件、国家发明专利l0余件;以第l完成
学归国人才以及国内著名大
学的多名青年学者,已形成
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l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 <
/p>
了一支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队伍。注重采用国际化学化
级科学技
术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工前沿思想和手段,解决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中的关键科
面对成绩,何静显得淡然,她表示:“只要能坚持潜 <
/p>
学问题与技术集成原理,提升了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水平、
心做学问,成果自然水到渠成。北京化工大学历来高度重
国际影响力以及人才
培养能力。
视科研工作,把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入大部分用于引进人才
2011年以来,实验室共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
和改善
科研条件,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把工作做好。”
得者4人、优秀青年基金
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
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实验室新增1个国家自
合作为王
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新增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
与创
“
一
个人的成功往往是与良好的
团队协作密不可分的,
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