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
年
12
月,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的
18
名上海驴友黄山遇险,致营救民警张宁海不慎坠
亡一事,连
日来不断“发酵”
:复旦学生脱险后不谈哀悼殉职民警、先讨论如何搞好媒体公
< br>关,对民警牺牲冷漠无情、不承认错误推卸责任??网络上层出不穷爆出的“内情”
,让复
旦大学深陷
“黄山门”
。
有获救学生发帖 称愿意
18
个人一起捐款
200
万,
只是目前这个数目
不太实际,可作为长远目标。
十八名复旦大学学生进入黄山一段未开放的区域“探险”
,并非通过买票进入一般景点。部< /p>
分人仅为旅行者装扮,
缺乏足够专业和齐全的装备,
被困后 报警求救。
后下撤途中民警张宁
海坠崖牺牲。但在许多复旦学子哀悼遇难
民警、批评
18
驴友、讨论回报民警家属的同时,
却同时
存在着另一些声音。
一些复旦学子在论坛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
甚至说出了 p>
“警察
就该为纳税人服务”这样的话语。
< br>这些复旦学子的冷漠寒了网友的心,
高校学子对待生命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敬畏,
< p>引来网上批
评如潮。
“一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周围,使我艰于呼吸 视听,哪里还有什么言语?长歌当
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网友“< /p>
Z
思沫”说,中国走到该重读鲁迅的时候了。
装备不足天气恶劣
复旦学生被困黄山
12
月
12
日
17
点
30
分,上海的罗先生接到了自己外甥的求救短信,短信发自黄山,罗
先生的外甥及他的
17
个同伴被困在黄山风景区一个未开发的山区里。
< p>这18
名
“驴友”
是通
过网贴召集,
一起来黄山
“探险”
的。
然而,< /p>
18
个人没有向导,
只有一台
GPS
和等高线图,
还有驴友连基本的大雨衣都未配置。并且又赶上黄山地区天气恶劣,未开发
山区地形复杂,
队伍偏离原定路线,后来唯一的
GPS
落 水失效,
18
人最终被困山中。
寒冷雨夜匆忙下撤
救援警察牺牲悬崖
在接到报警信号后,
上海警方与安徽 警方联动,
安徽警方派出
200
人连夜上山搜索救援。
< p>13
日
2
时
37
分, 救援组终于在景区云谷寺一号区域成功找到了
18
名迷路大学生。当时景
区遇雨大雾浓,气温仅有
4
度,救援组决定立即带领大学生走出危 险区域。在下撤过程中,
参与救援的警察张宁海因为下雨路滑,
不幸坠入 悬崖,
年仅
24
岁。
“我来给你们照路,
你们
跟着我走。
”这成为张宁海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黄山游领队还原来龙去脉
12
月
17
日,
黄山市和复旦校园同步举行张宁海烈士的追悼会,
18
位获救的驴友分别在
两地参加了追思活动。
18
人也首次站出来回应社会上的批评, 他们表示很内疚,但不会一
味地辩解,也不奢求原谅,只希望用行动去弥补。
14
人有户外活动经验
面对社会质疑复旦在校生和校友等组成的驴友团求生技能不够以及漠视生命的指 责,
黄
山游的领队侯盼还原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侯盼表示,此次黄山游的准备是很充分的,人员组成 方面,一共
18
人,有
7
人有
10
次以上户外探险经验,
其中一个是测绘工程师,
工作就是 在全世界做测绘工作,
是地图专家。
另
7
人有一次以上户外经验,其中
1
人
2009
年曾走 过这条线路,还有
4
人是新人。
为什么要进行黄山游?侯盼表示,
一开始想去清凉峰,
后来因寒流来袭未能成行。
经考
察后决定改走黄山,
这条路线叫做黄山东海大峡谷穿越,
每年会有很多队伍徒步该线路,
比
较成熟。
2009
年
5
月,复旦登 协组织
28
人走过这条路线并成功穿越。
此次装备也是专业的,带了等高线地图、
< p>GPS、指南针、对讲机同时还买了保险,出发
前,
去年成功穿越的领队给他们提示了路线和风险,
18
人还把各类资料交给了紧急联 络人。
但在复旦论坛上的发起贴里 也可看到,
队伍存在紧急拉人入队,
为坐满包车拉大队,
男
女队员比例不适合此类野外探险活动的情况。
GPS
偏差导致走错路
队员们带了
13
条羽 绒睡袋,于
12
月
10
日晚上
7< /p>
点
30
分包车出发,
11
日凌晨 p>
3
时
10
分到达景区,开始徒步,
日中午,
GPS
落水后关机。接下来
11
日下午
3
点,队伍到了通
天塘营地。
p>
11
日相对顺利,当晚 观察到月亮有月晕,队员们做好防雨措施。
12
日一早下雨了,队
伍
8
点
40
分出发。
队伍沿着河谷下行,
GPS
因为之前进水出现了偏差,因此导致对比位置发生了错位。因
为怕有队员失温,领
队侯盼同意报警,队员们抓紧时间扎了四个帐篷,当时状态还算稳定。
13
日凌晨
2
点左右,有救援队 的声音,
队员们用求声哨、打头灯和救援队接上了头,
随后跟着救援队下山。不料之后就发生坠崖事故,后来部分队员声称不知道有人牺牲了。
13
日上午
9
点半左右,
队员们终于走出山谷,
面对的是各地赶来的记者和
< p>“长枪短炮”。
总结为什么行动会失败,
侯盼认为,
一是队员过分自信,
二是队 伍人太多,
三是天下雨
时起大雾,四是报警时机的选择,如果镇静一点把
队伍控制住,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情况了。
当天就要求见英雄父母
< p>黄山游的压队、
复旦哲学学院大四学生、
复旦登协前会长唐清威回忆称, p>
当时之所以选
择报警,
是因为队员们身处河 谷旁边,地势险峻,手机信号非常微弱,有些队员很着急,
经过全队商议后,
“救命,
1 p>
8个人”的求救短信。某亲属接信后报警,才有了后来的大救援。
唐清威表示,
18
人 下山后得知张宁海牺牲,当即强烈要求两件事,一是送别遗体,二
是要见张的父母。
p>
当地政府认为暂时不要去见,
因为张家父母并不知道儿子已经牺牲。
于 是,
队员们在寒风中送别了张宁海的遗体,然后踏上了回上海的车。
“我们想坦然面对所有的事、所有的指责
< p>,社会对我们的沉默不能理解,心理专家说我
们需要一个平复期。<
/p>
”
唐清威表示: p>
“我们准备坦然面对这一切,我们会默默去弥补,
10
年、
< p>20年、
50
年以
后再回头看,希望
大家给我们点时间。宁海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
18
个人会用真心
去对待。
”
编辑本段
事件进展
搜救复旦探险队遇难民警被追认革命烈士
12
月
13
日凌晨,为护送获救 的
18
名迷路“驴友”
,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民警张宁海不慎
摔下悬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消息传出,不少人认为
18
名“ 驴友”的行为太过冒险。听
到这种声音,
张宁海的父亲张培伦却说不能责 怪被救的孩子。
张宁海因公牺牲后,
社会各界
纷纷表示哀
悼,
已有网友为其创建了网上公墓,
短短几个小时关注的网友就已经超过千人次。
记者昨日同时从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获悉,
共青团安徽省委、
安徽省青联追授张宁海同志
“安
徽青年五四奖章”
。< /p>
[1]
复旦
300
学生校内追思遇难黄山民警
回应质疑
16 p>
日上午,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等带领获救的
2
名学生和校友代表 赶往安徽黄
山,出席今天举行的张宁海同志追悼会。
上午
9
时
< p>30分左右,
复旦大学也在燕园内同步举行撞钟追思活动,
1 6
名获救人员悉数
参加。
原本
200 p>
人参加的追思会,
后陆续有学生加入,
现场约
300< /p>
人手捧鲜花默默为遇难民
警祈福。
记者在现场看到,
参加追思会的人群 中,
不少女生已是泣不成声,
个别女生甚至跪倒在
张宁海
的遗像前。
一些学生跪倒在张宁海遗像前
部分获救学生接受了新民网记者的采访。
一位陈姓同学表示,
他们已经认识到前 往黄山探险
的行为太过草率,
“出事后,因为不安和内疚,一开始大家回 来只想躲起来,没有及时向遇
难民警的家人表示道歉,现在想想很后悔。
”
该同学告诉记者,为了表达对张 宁海的悼念及对其父母的感激之情,
16
人计划复旦撞
钟
追思活动一结束,就赶赴黄山,
“因为虽然不是我们直接导致他(张宁海)遇难的,但也
是因我们而起的。
”
记者了解到,
获救学生表示不会忘记这位好民警,
还打算成立一个 基金,
要为他做点什
么。
对于
16
名在校的获救学生也想前往黄山看望张 宁海的家属,复旦方面表示,由于之前
张宁海的父母对学生表示了极大的宽容,
说儿子是人民警察,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他的
职责,要学生们
不要太过自责,所以校方对学生的要求不一定会同意。
而针对网上传言说“复旦的学生很冷漠,事发当天就离开了”
, 参与这次探险活动的蒋
姓同学说,
他们的心情也十分沉痛,
毕竟有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他们而逝去了,
他们离开前
还特地等到牺牲
民警的尸体运下山,
见了最后一面才离开的。
蒋同学说,
当时大家 从山上下
来,身心都很疲惫,所以不愿对媒体多说什么,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很冷漠。
p>
复旦校方表示,
当日即 让复旦探险学生返回上海,
是上海警方考虑到当地天气条件很差,
学生们
又都淋湿了。
这对外界盛传的“争 权论”
,校方表示,复旦的学生社团竞选都是很民主的,学校干预
得比较
少,
这也暴露出了学校对社团管理的两难情况,
而且诶一个学生的言论并不代表所 有
学生的想法。
获救学子返校忙“夺权”
12
月
12
日,
18
名复旦 等校的大学生在安徽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
在当地公安消
防官兵的
全力搜救下,
18
名大学生全部安全脱险,
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 /p>
24
岁的民警张宁海
在护送学生们走出危险区时,不幸坠崖
牺牲。
“下午采访时,复旦学生冷 漠的样子让我心寒。他们甚至连张宁海的追悼会都没参加,
就匆匆回去了。
”
12
月
14
日
1
时,安徽媒体记者“淡淡
esse
香”在微博中对复旦学生的冷
漠提出了谴责。
“淡淡< /p>
esse
香”
记录说,
张宁海的遗体被搜寻出来,< /p>
抬下山的时候,
18
个复旦大学生,
并不是
像报纸写的那样痛哭流涕,他们很平静。
“甚至连我们的采访都是追着问的,他们说
要回上海。一路跟到他们临行的车前,一个男学生过来说,不好意思,要上车了。接着,把
车门重重地关上。
”
这位记者说,那一刻,有些东西比天气还冷。
“淡淡
esse
香”随后连续更新了数条微博, 为张宁海的牺牲感到不值,揭露了复旦学
生在获救现场的无情无义,微博转发达
4800
多次。
< p>但也有相关人士解释说,
直接回上海是上海市公安局和复旦大学的决定。
而人 在经历生
死冲击后,往往大脑木然,不愿意面对媒体,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些获救的学子,回到学校后,再起波折。
18
人获救名单中的杜彬是复旦登山协会成
员,
他 在网上与同学的一段对话,
被网友截屏放猫扑上。
刚刚获救回校的杜彬
< p>“心理状态还
可以”
,与同学在留言对话中透露出“校方让大家克制 ”
,
“石翔”提醒杜彬“要学学危机公
关,经过这次,登
协就是你的了”
,
“你要学着去建立秩序,去控制老人,去协调关系,去利
用资源,这是这个协会可以给你的”
,杜彬回应“嗯,还得靠你们,我经验太不 足”
,
“先度
(渡)过这次难关吧”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