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山东中医药大学官网对内地生入读港大和内地大学的些许思考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2 22:18
tags:

-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凤池)




/

大学商业咨询学会

(UBCC)

邢麟舟



希望有意愿入读港大乃至港校的同学读一读,也求港大同志们友情转发。




前几日听闻去年从港大退学的辽宁 省文科状元刘丁宁再次夺魁,惊佩之余也发


现其从港大退学的相关话题也再次被热议。在 昨日反复浏览港大校友、北大校


友及既非港大又非北大的笑友们在知乎上的舌战之后:< /p>



/question/24257406



我觉得作为港大学生,自己似乎也应该写点什么。



在开始正文之前,先说明几个前提:



1

我与刘 丁宁同学仅有数面之缘,也未曾对话,对其本人不含好恶。文中需


直接引述其行为之处, 我大部分采用

@

郑诺同学在以上链接中的回答——个人认


为这个部分大多数描述是客观的,即使夹带私货,也都是作者本人心理印象的


客观记录。



2

文章基本不涉及除港大外的其它港校,虽说有借鉴意义,但也请大家分清。


值 得注意的是,以上链接中有中大同学怒喷“香港是个不自由的城市”云云,


我认为以其在 香港中文大学一座山头的一年经历做出如此判断,未免失之偏颇,


也请各位注意分辨。我 将在下文详述。



3

由于想不到更好的思路,我只好以 几个被以上链接中帖子热议的问题或片


段为线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血肉行文,并加上 一点评论。个人观点,难免


偏颇错漏,欢迎指出或讨论。但对于“港大好你去上港大啊” “港

/

北大的国学


才是真正的国学”“香港是个不自由的 城市”之类的观点,恕我不做任何回应。



一、关于迎新营与舍堂文化



港大与内 地高校校园文化的差异是刘同学退学事件中的热点之一,而对内地新


生来说,对迎新营和 舍堂文化等“集体生活”的适应,是适应校园文化的难点。



港校的新生迎新营被内地和部分香港媒体与学生诟病已久,前年还出现了有关

香港科技大学迎新营活动过于下流的新闻。总体来看,很大一部分香港本地学


生及很 大一部分由他们组织的活动确实格调偏低而较为无聊(链接中

@

郑诺同学


提到的自曝情史算是尺度不太大的,但是否有人真的大谈

3p

我倒 存疑,更多的


可能是开些低级玩笑),这一点没人可以反对。




舍堂文化更是如此。不知是否英帝 余毒,港大内历史较为悠久的舍堂往往有一


些令人难以接受的舍堂文化。住在舍堂的学生 为了寻求在舍堂中的存在感,一


般会选择坦然(或表现坦然)接受以大量重复的无聊运动 为代表的舍堂活动,


包括但不限于练习及跳集体舞,与大家外出行山(爬山)跑步,歇斯 底里地


“喊楼”,高桌晚宴等。


但我想要强调 的是,是否认为这样的活动低俗重复毫无意义,乃至是否参与这


样的活动,融入这样的生 活,是自我选择的问题。香港大学是一座自由的大学,


绝不仅仅体现在我们可以随便贴大 字报骂正斧。这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香港大 学内地本科生联合会组织的内地学生迎新营属于自愿报名,先到先得;


在具体活动层面, 每一组的寥寥数位学生由两三位学长或学姐带领进行活动,


活动具有比较强的弹性,且如

@

郑诺同学所述,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我在做


新生时 由于电脑出了问题,未成功报名参加学校任何形式的迎新营。另外值得


注意的是,我自认 为未参加任何迎新营从来没有影响到我在港大这样一个集体


存在但又有些疏离的环境中建 立自己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生活。我每日住在


单人间(也有同学住在双人间,港大最常 见的当是双人间),坐车或爬山去学


校,与一些同学一起上课吃饭,呆在图书馆看书,报 名参加各项活动,形成自


己的小圈子,与同学或教授讨论课程、学术、职业选择的问题。 并无本地学生


因为我不接受他们在我看来十分傻逼的行为而对我有歧视、看低或边缘化的 行


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与我相处融洽——最常接触的内地生小圈子更不必说。



对于舍堂文化,我的发言权不够大,因为我一直住在 港大新修的龙华街住宿学


院(已更名为赛马会第三学生村),但单就观察平日住在普通舍 堂的内地同学


来说,舍堂对于非本地生的“压迫”较之本地生大大减少,绝大部分舍堂住 宿


的内地学生也并未因舍堂生活的压力而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在赛马会第三学


生村,同学们更加不需要考虑这一点,我在这里的两年仅仅参加过四场我感兴

趣的讲座,一次聚餐和几次高桌晚宴,其余脑残活动一概从未触碰,但并没有



感到在生活上受到了边缘化,或如部分同学所述的“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


我一直在猜测刘丁宁同学无法适应港大生活的原因是否包含其住在普遍认为相


当 脑残的何东夫人堂(住在何东的同志们看到不要喷我),但已无从知晓答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港大由于占地面积和历史原因,学生宿位 是相当紧缺的,


以参与舍堂活动积极性作为去留的评判标准也是相当公平的——相对于赛 马会


第三学生村或抽签或面试的脑残

readmission

< p>形式(由于赛马会第三学生村倡


导更加“自由”的环境,基本不设置强制性活动和与 去留挂钩的活动,所以没


有明确的去留评判标准)更是如此。在我们这一届的特殊情况下 (由于大部分


人开始都住在赛马会第三学生村也即龙华街住宿学院),第一年被踢掉的内 地


同学们大部分选择直接外出租房(注意,这是主动选择,并非其它舍堂不接受,


实际上我个人没有明确的论据说明其它舍堂是否愿意接受数量较多的内地学生,


但对于非本地生的住宿问题,学校的解决态度总体是很负责的),租得房子的


过 程一般也较为顺利(虽然程序是麻烦了一些,需要自己大量跑路和探索)。



这几段文字意在通过迎新营与舍堂文化说明,港大的生活的确 是自由的,其自


主选择的渠道是畅通的,在进行自主选择时面对的压力也非某些同学所述 之大。


这样的自由并非仅仅是批评正斧批评学校的自由,也不是合群的自由。当然,


对于自由的理解与文化背景相关,这一点我也会在文章的最后进行一点阐述。



二、关于学术化与职业化,以及生活道路的选择(我本来想写 人生道路的但


好像太中二了)





开头先说几句与本文主旨关联不大的:我不认为以上链接中受 赞最多的“纠正


错误论”是不准确的,刘丁宁同学及其父母在来到港大之前对于港大的生 活显


然处于基本无知的状态,恐怕对于北大的生活也不会有多大的了解——念过一



两年书的同学都知道,大学的实际情况和理想状态总会有或多或少的 差距,是


一定需要一个适应期的——在这种情况下,将刘丁宁放弃港大选择北大的行动< /p>


称为改正错误是不准确的,因为她在港大时间尚短,客观上无法说明选择的错


误;在北大更是并未经过体验,也谈不上正确;这样的选择充其量是改换一条


道路。当然,我尊重刘丁宁的选择——其实我尊重与否也无所谓,她又看不见。



开始正题前还要说一句,如果你觉得学术研究或者科研就是大 创一类的东西,


那我礼貌地劝你不要往下看。


平心而论,从气氛上来说,香港不属于学术气氛浓厚的地区,港大也不属于学


术气氛浓厚 的大学——至少与其名声与学术排名不甚匹配。香港人习惯读完本


科后利用文凭和简历直 接求职,真正有志于学术、热爱学术的学生才会继续深


造。校园内职业发展规划的各类活 动数量总体超过学术活动,学生们对于这样


的活动也是普遍欢迎的。然而我这里的讨论点 有三:



首先,本科生中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做 学术,又有多少人愿意了解真正的学术?


这个问题我曾与商学院的

Ass ociate Dean

,胖胖的

Sammy Fung

先生探讨 过。


在讨论本科生做科研相关工作时他提到,大部分的本地学生(其实也就代表了


大部分的港大学生)可能对于学术的兴趣不大,学校需要照顾他们的需要。而

< br>在本科生做研究方面,他们更希望本科生掌握扎实的学术基础知识和熟练的研


究能 力,而非直接上马到类似内地大创这样所谓的“科研活动”,所以提供给


本科生的科研机 会往往只有与教授合作撰写半学术类文章,以及担任某些项目


的研究助理二途。这一点或 许有高低之分,或许是理念不同,是可以讨论的。


< br>其次,学术是自己想做的,还是气氛驱使你做的?学术的气氛对于刘丁宁同学


这一 类很坚定地(或者表面很坚定或自以为很坚定,我不得而知)想要走学术


道路的同学,其 重要性到底几何,又是否不可或缺?从学术资源的丰富程度和


获取学术资源的方便程度来 看,我丝毫不认为港大逊于北大。图书馆和数据库



这类谁都有 的东西不必相比,港大留给学生自由发挥(对于有志于学术的学生


来说,我默认大部分自 由发挥的时间可以等同于专心学术的时间)的时间远远


多于受到体制束缚的内地高校,通 过预约随时接触到老师、教授乃至助教,甚


至与其成为朋友(大部分助教是

phd

,岁数大不了几岁,不过链接里面提到的


港大基础课程教员都是 兼职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当予以坚定辟谣)也是易如


反掌的事情(大一第一学期我的微 观经济学老师是“贵为”副校长的经济学家


王于渐教授,这个学期我和他的邮件往来大概 超过十次,面谈各种问题五次之


多,即使他没有时间,也会将问题转交给其他老师帮忙解 决)。至于什么学术


自由我就不再提了,老生常谈。如果是很坚定地,或者慢慢发现自己 适合走学


术道路的同学,我认为所谓氛围带来的障碍应该不是决定性因素,毕竟对于学< /p>


术的追求出乎自我,发自内心。



第三,港大从主观上是否也在着力营造学术的氛围,是否在主动地给学生提供


接触学术前沿的机会?答案是肯定的。简单举一个例子,社会科学学院在

10

、< /p>


11

2

3

4

这几个学期内状态比较

regular

的月 份所举办的各类

seminar


workshop

、讲座,数量可以说不逊于商学院的求职讲座和

CEO Talk

,所 邀请的


教授学者,往往也名头极大,我虽非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却也受益匪浅。在学


校主动营造学术氛围的前提下,坚定学术信念的同学恐怕不会因为香港一地整


体的职业化氛围——我不愿意称为功利,人各有志——而受到太大影响。



再来谈谈关于生活道路选择的问题。我相信几乎每一个内地学 生在初到香港的


前两个月内——注意我觉得至少是两个月——是会有心理落差的。抛开港 大校


园太挤,生活和语言的不适应外,对于喷涌而出的各种所谓机会,与当地人未


雨绸缪,过早考虑职业规划的气氛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将讨论两个问题,第

< br>一,这种未雨绸缪,过早考虑职业规划想法之产生,是否真的是香港大学生的


特点 ?第二,这样的想法是好是坏,利弊如何?第二个问题我会结合一些自己


的心理状态变化 。




第一个问题我同样与

Dr. Sammy Fung

探讨 过,后者给我的回应令我十分惊讶:


“你们内地学生啊,就是有这么个特点,每件事情都 要寻找目的,都要为未来


铺路。本地生就不怎么会这样,他们更喜欢玩和享受一点。”“ 怎么说呢,可


能和内地目前处在一个上升期有关吧,社会走上坡路,个人和家庭也都是爬 坡,


可能活的很累,但也没办法,自己做选择吧。”且不说观点对错,是否合理,


他提到的“本地生就不怎么会这样”其实跟大部分人的

stereotype< /p>

相反。在我


的观察中也有此类错觉,周围所谓每天为了有一个职业追名逐利 的香港学生,


津津有味地做着我们认为没什么意思的游戏或者事情,乐在其中,而我们这 些


抱怨香港人太过功利的内地学生,却更专著于所谓有用的东西。限于篇幅,这


个问题点到为止,我不再阐发自己的观点,大家可以讨论。



第二,这样的想法有利有弊。对于大部分需要具有独立自我和 完整生活能力的


人来说,可能对于“我将来干什么”这样的现实问题的焦虑与纠结是必经 阶段,


而在香港的内地生身上,这个阶段来的更早,或许可以去的更快。在港大的第


一个学期乃至第一年,由于身体、心理和文化方面的不适应,以及我个人的一


些原因,自认为过的不算特别开心(当然只是说没有如鱼得水的感觉而已)。


受 到某人影响而蓬发的快速进入职业正轨或者赶紧赚钱的想法,对于模联等校


园活动的留恋 和纠结,对前途的迷茫,对自己初入新环境而没有快速适应的焦


虑与不自信,在一段时间 内围绕着我(注意我的用词,不是笼罩)。但在经受


这样的冲击后,我还是能够迅速地依 靠自省与朋友的帮助从低迷中走出,安下


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如今的我可以说依然没有 明确将来的方向,但我懂得的


道理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在每一件自己想要做 的事情上全力以赴,


用心体验。只有不断尝试不同的道路,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才能真 正决定自


己希望什么样的职业与生活。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2 22:1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3788.html

对内地生入读港大和内地大学的些许思考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