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教育评估新思维
-
南昌航空大学
摘
要:为了适应我国研究生 教育战略转型的需要,本文
提出了三种研究生教育评估新思维:树立常态思维,发挥监<
/p>
测评估的功能;
建立平等思维,
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多元价值 ;
强化开放思维,重视过程和结果的公开透明。应该处理好研
究
生教育评估的四对辩证关系:评估指标要把握单维与多
维,评估内容要兼顾个性与共性,
评估方法要协调质性与量
化,评估要素要统筹过程与结果。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评估,评估思维
当前,我国研究 生教育发展步入战略转型期,其核心任务
是提高质量,目标是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特征
是从扩大规
模转向提高质量、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知识为本转
< br>向能力为重,同时面临着观念转变、机制转换、体制转型的
改革任务。在战略转型
期,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要适应时代
研究生教育评估新思维
1
发展之需,提出应对之策。
一、战略转型期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新思维
研究生教育评估思维属于
“
形而上
”
的概念范畴,
相对于评
估实践发展和制度安排,必须具备超前和引领的功能。
1.
常态思维:监测评估的兴起
我国学位与研究 生教育评估大致可划分为
1985
至
1993
年< /p>
的探索阶段和
1994
年至今的发展阶段。总结我国以往研 究
生教育评估实践活动,
将之归类为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两种
< p>类型。合格评估,也可称为鉴定或认证(
accreditation
)
,指
国家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及其学科点的基本办学条件、
育质量和基本教学管理的认可或认证制度。
例如学位授权审< /p>
核、六年一轮的学位点定期评估等。水平评估,指国家对研
究生教
育培养机构办学水平或质量的综合评估或对其学科
发
< br>展和学位论文质量的单项评估,
评估结果是定性方式的等级
或定量
方式的排名。例如上世纪
90
年代的研究生院评估、
全国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学科评估、国家重点学科遴选
等。同时,社会上的教育评估中介
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以及
一些课题组推出的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各种排名也属于水平
评估。
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的实施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两类评估活动存
在着评估
周期较长、
评估过程静态化和评估结果滞后性等功
2
能性缺陷。
为了使研究生教育评估做到常态化和连续性,
我们有必要
提出第三种评
估类型,
即监测评估。
监测评估在环境、
气象、
< br>网络等经济社会领域运用不但广泛,而且也很深入。在基础
教育领域,政府教育行
政部门为了实时监控教育发展状况,
开展了经常性、常态化的数据采集,并据此做出决策
和掌握
政策执行情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p>(
2010
~
2020
年)
》
(以下简称
《纲要》
)
提出
“
建立国家义务
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
”
,
“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
参与的农村留守儿
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
,
“
建立
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发 p>
展,
转变政府职能,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政府必须适时肩负起教育监测职能。
监测评估作为一种新的
评估类型,与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在评估目的、评估功能和
评估方法上有明显
区别(见表
1
)
。
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监测评估的 理论
和实践都需要开拓性研究。监测评估是政府教育行政机构、
研究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等专门组织持续地对研究生教育
的质量、
结构、
规模等运行状态采用若干指标进行数据收集、
现状描述与分析,从而为教
育决策提供实时信息,为社会和
3
公众披露最新质量数据。
监测评估有利于对研究生教育质量
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改正问题。
《纲要》
中有
9
处表述使用了
“
监测
” p>
概念,总体上提出了
“
整合国家
教育质量监测
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
布监测评估报告
”
。这就为研究生教育评估理论体系的完善
和评估实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
平等思维:利益相关方的多元价值
研究生教育评估 实践活动存在严重的
“
管理主义倾向
”
和
“
价值多元主义的缺陷
”
等。
传统 评估思维和实践模式导致了
评估利益相关方对评估过程和结果的全面批评,
一定程度上
造成高校、社会公众抵触评估工作,致使评估的公信力和可
信度下降。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战略转型期,各个社会行
动主体对高等教育发
展越来越具有话语权,
参与意识越来越
强烈,在这一背景下关于评估的种
种议论层出不穷。这些议
论既涉及到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估的微观操作问题,
p>
也涉及到政策导向和评估制度建设等宏观问题。
随着我国社
< br>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完善,
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加
强,传
统评估思维要与时俱进,积极回应时代需要。
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应树立平等的 理念,
尊重利益相关方
的多元价值。
“
平 等
”
是政治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话语
范畴,代表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传统评估实践中,
评估主体和客体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容易
形成对立态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