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纪人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经济·管理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
董国良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
通过
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东部地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占
GDP
的
65%以上,东部地区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承接国际高技术产业转移的 任务和挑战,也有产业雷同的问题,中部
地区近几年发展速度落后于东部和西部,西部
地区近几年快速发展,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
部大开发战略面临重
大调整问题,西部地区赶上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形成自身比较优势产业的重大发展机
遇。
[关键词]
经济圈;产业结构;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90(2006)02-0027-04
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
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珠三
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三大经济圈
,这三大经济
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
约占
GDP
的
65%
以上,
包括的省区有:北京、河
北、辽宁、天津、上海、山
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他们都有各自的主导、
特色产业。但通过对他们的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及区域
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后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
济圈具有同构现象,均把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机械<
/p>
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作为各自主导产业,
但在各自区域
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如同
处长三角地区的江浙两省,其主导产业雷同,优势
产
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制
造业、电
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分析得出,由于区
域内产业雷同,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
种资源
性产品,市场份额争夺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
因为
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他们的规模足以满
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
类能源在该
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
间争资源、项目、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
将难以避免,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
提升。不过总体
而言,
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 /p>
发展前景非常好。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正日益成
为我国重要的经济
中心,区域产业聚群机制的培育,技术链接与制度的
< br>
收稿日期:2005-11-30
配套把长三角地区
制度改革引向深入。上海是该区域
的中心,是重要的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中心,具有<
/p>
较强的辐射力,汽车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发达。因富有
人才和资金等
高级生产要素较强的市场需求,深厚的
国际大都市商业等因素,上海正如同北京一样,逐
渐
成为区域研发、营销、资本运作等职能中心,成为各
大跨国公
司、集团公司的总部基地。江浙也不断强化
与上海的经济合作与分工,
发 挥自身的经济合成优势,
在研发生产加工方面与上海形成有效互动,向我国重
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随着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
体化启动,长三角内部
经济分工协作更加紧密,产业
结构不断升级,彼此协调趋向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不
断推进,长三角的经济必将持续快速增长。
珠三角是
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市场经济
启动较早,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区域一体化的先发
地
区。
近几年改革能量的充分发挥,
政策优势渐渐消失,
受长三角的强力竞争,珠三角出现了外资转移,经济
增长放缓的
不利局面,正面临新一轮的动力重组。珠
三角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加上经
济联
系的历史渊源,使粤港澳的合作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
发展的
推动力量,
2003
年以来,随着
《
CEPA p>
》相继签
署,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如果能抓住这一先机,珠三
角必将迎来经济再次起飞。
京津冀城市群与环渤海区域,经济
实力相对前二
者较弱,经济联系与协作程度最低,分工合作体制障
碍严重,
区域经济一体化消失,
进入可行性操作阶段,
作者简介:董国良,男,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27
经纪人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经济·管理
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内闭式自我循环,发展不均
衡。北京一枝独秀,天津紧随其后。作为该区域中心
城市,北京经济实力雄厚,排在全
国前列,产业结构
经过多年调整,不断优化升级。电子、电气、生物医
< br>药、各类服务业等,在产业群内位置上升,并渐成主
导产业。天津作为另一核心,
本来就有良好的经济基
础、人力资源、科技实力,近几年后发优势明显,从
2001
年开始增长程度高于北京,目前就该区域整体而
言,
主要实现经济更紧密、开放、协调,整体经济实
力提升。
重要进展,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债投资、
旅游业、特色农牧业等领跑西部经济,退耕还林工程
全面启动,生态环境
保护和建设加强,工业生产速度
加快,经济效益回升,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对外
p>
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
高,
2000
年实施以来,
国家在西部
地区能源、
交通、
水利、
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新开
250
个重点工程,
投资总规模
7300
亿元,
这些重大项目的
建设和巨额资金的投入,使西部的
基础设施得到了较
大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东西部
< br>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如果长期依靠大规模的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腹地,
主要省份包括山 西、
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六省的区
位优势
十分明显,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
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扮演十
分重要的
角色。中部六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
源
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
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
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
公路、
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
别占全国的
22.6%
和
24.5%
。< /p>
依靠全国
11.7%
的土地,
承载着
28.1%
的人口,
创造了全国
GDP
的
23%
,
比重高于长三角和
珠三角地区。
但中部地区由于生态状况恶化,集聚了
大量农村人口,面临最少的自然资源和严重的贫困
问
题,直接阻碍了中部的发展。
现在,中部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发达地
区,以“十五”中期的
2002
年为例,中部六省国内生
产总值
23501
亿元 ,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
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
GDP
< p>为228.83
万元,是全国平
均的
2.1
倍,但仅为长三角的八分之一,珠三角地区
的十分之一左右,
p>
中部六省人均创
GDP6508
元,
是全
国平均的
81.6%
,分别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四分之一
和六分之一。
财政投入,政府没
有这种能力,西部开发也难以持久
下去。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调整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推进西部的改革开放,据有关专家测
算,
2002
年西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仅为
8.51%
,而东
部
为
69.88%
,全国平均为
50.14%
, p>
1998-2002
年间,
西部的对外贸易总量仅占全国的<
/p>
3%-4%
,且呈下降趋
势。目前西部对外开放度低,整体
上仍然是一个相对
封闭的经济体。同时,西部地区国有经济的比例一直
< br>居全国最高,国有经济投资一直占主导地位,西部投
资主体多元化,各种经济成分
共同发展的格局远未形
成。在西部这种落后地方,与其他行业的收入相比,
公务员相对工资较高,工作稳定,握有权力,因而西
部的政府机构和人员存在
着一种比较强烈的内在膨胀
力量,可见,今后几年,西部地区要改善发展环境,
尤其要改善西部的软环境。在国企改革、改组、改造
方面,在发展民营经
济和对外开放方面,也必须有实
质性的突破,西部大开发首先应成为西部大改革、大
p>
开放。
第二,
加强西部地区尤其是 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农村生活设施等公共事业的发展,
尽快缩小东西部之间,西部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
方面的差距。根据清华大
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的计算,西部
12
个省份中, 除陕西外,全部为知识发
展低水平地区,
有
4
< p>个地区的知识发展处于极低水平,
全国后
8
位全部在 西部。西藏的知识发展指数仅相当
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32%
,贵州为
38%
,知识资源极度
匮乏,已经成为制约这
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
瓶颈。大量研究显示,投资于人,教育、卫生是最有
效的投资,因此,西部开发应该重点帮助西部的“三
农”
,从改善其生产、生活设施、增加教育、卫生、计
划生育投入,使西部农民分享经济社
会事业发展的成
果,从缩小西部的城乡差距入手,缩小东西部差距。
< /p>
第三,调整提高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西
三、西部地区经济
发展基本态势及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整
纵观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态势,工业经济的强劲增
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
力,广西、四川增长速
度很高,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加速。重庆、甘肃、内
蒙均如此。
受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影响,
西部各省区
多表现出农业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农牧业打“特色
< br>牌”成绩着著,但经济增长受煤、电、油、运束缚严
重。由于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
倾斜,西部大开发取得
28
-
-
-
-
-
-
-
-
-
上一篇:上海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竞争力分析_郭利华
下一篇:主位与客位研究方法的合流·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