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
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
资料分析:中政申论在线备考平台
【材料
1
】
2009
年
3
月
5
日,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的
《工作报告》< /p>
中强调
“把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今年
“两会”
上最热烈的话题之一。 p>
据有关方面统计,
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有
610
万人。
加上
2007
年和
2008
年没有就业
的
250
万大学生,今年共有
860
万大学毕业生要找工作。但根据清华大学蔡继明教授
3
月
7
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的预测,今年大概只有
300< /p>
万学生能找到工作,这就意味着有
560
万
左右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扩大。根据相关报道,
从今年起,
每年将有
600
多万大学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令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将 越来越严峻。
就四川而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今年全省
87
所 高校有毕业生
28.18
万人,其中研究生
1.82 p>
万人,本科生
12.93
万人,专科
(
含高职
)
生
13.43
万人。加上历年
< p>遗留下来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远远不止这个数。
【该则材料主 要指出
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起到了导入试卷的作用。
】
< p>
【材料
2
】
针对大学生不能如期就业的严峻现实,有关人士指出:
“大学生 找不到工作,不仅会直
接威胁社会稳定,
更会从根本上动摇整个社会对知 识、
对公平的信念,
损害社会健康发展的
根基。
”专家的话绝非危言耸听。且看下面的事实:
据重庆市招办有关人士透露,
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虽有所增加,
但却有上万名学生
没有报名参加高考。
他们放弃高考的原因很复杂,< /p>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
“严峻的就业形势,
使读书
‘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
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
钱。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区县招生负责人称,这些放弃高考的考生多数是农 村学生。沉
重的经济负担迫使他们通过考大学跳出“农门”
,大学毕业后 找个好工作,改变家庭环境。
如今这条路几乎被堵死了,家长会不无伤感地问孩子:
p>
“花那么多钱供你上大学,你连个工
作都找不到,读大学有啥用啊!
”
p>
2009
年
3
月
7
日, 广州市雷电交加,大雨滂论,难得的供需见面会在华南师大的田径
场上轰轰烈烈地举行。
某媒体记者正在采访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
副巡视员文传道。
此 时,
一名红衣服、圆脸蛋的姓林的女生突然闯入,含泪逼问教育厅官员:
“到哪都投不出一份简
历,难道去农村当教师都这么难吗?”
“为何当初 要培养那么多大专生?今天对我就是赶尽
杀绝的感觉。
”原来,该姓林的 女生是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大专应届毕业生,读了
5
年
英语师范专业,
英语过了六级,
即将拿到教师资格证。上午,
她 顶着滂论大雨在若干个摊位
前走了三四个小时,
一份简历都没有投出去。
她逼问教育厅的官员:
本来在就业形势比较严
1
/
6
峻时,我们
愿意去为农村奋斗,可是人家连收简历的机会都不给。
【该则材料通过事例阐述
< br>的是大学生就业难所带来的动摇整个社会对知识、
对公平的信念,
损害社会 健康发展等问题。
】
【材料
3
】
在谈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
有人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没转 变是一个重要原因。
事
实上,这种客观情况是存在的。比如今年
3
月
22
日在成都某高校举办的双选会上,一家以
饲料
(
预混料
)
、动物保健品等为 主体的农业科技企业,拟招聘
20
名销售人员,其喊出的口
号是“挑战年薪
6
——
10
万。
”可记者发现,前去填表的只有几个人。而成都的某餐饮服务
公司拟招
1 0
名服务员,
月薪只有
1000
元,
可前来报名者却有
100
多人。
又如省红十字 会
招聘普通员工,投简历的长龙足足排了
30
米长。看到 这种情况,记者不无感慨地说:当今
的大学生是“宁愿留城端盘子,不愿下乡挣
10
万。
”毕业生自己也说:
“长期跑农村,没多
大前途。
”
关于大学生应该调整就业观念的问题,一位人大代表有不同的 看法。他说:
“调整观念
说了许多年,为什么始终难以实现?”
“到中国高校走一走就不难发现,今天的大学生恐怕
已经处于历史上最为现实的阶
段。金融风暴来袭,
曾在名校被普遍认为
‘没追求’
的公务员 p>
马上炙手可热,
大学生的观念转变不可谓不快。但在中国城乡、地区差异较大 的情况下,期
望大学生轻易放弃留在发展前景明显更优的大城市,恐怕……不切实际。<
/p>
”
【该则材料从大学
生的缺乏转变就业观念的角度分析了大
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
【材料
4
】
2009
年
3
月
29
日,
四川省第十届高级人才交流会在成都 小南街
99
号省人才交流中心
举行。会上,有关单位提供
了年薪在
5
万元以上的企业、高校职位上千个。成都一家
IT p>
公
司招聘界面设计师,要求工作经验最少
4
年 ,学历为本科以上。另外一家煤炭产业集团招
聘矿长,
年薪为
< p>20—
40
万元。
其开出的条件是,
所录人员必须
“懂技术,
会管理,
创效益。
”
但就现场报名的情况看,
“达到要求的不多,
他们最缺 乏的是专业知识。
”
该企业的一位负责
人说。
新华社以
《打破大学生就业
“经验”
瓶颈》
为题。
发表了这样的评论:
“用人单位招聘
人员,要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可以理解,因为可以降低用人成本,实
现效益最大化
。
”
但是,
“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对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既 不公平,
还可
能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业。
”
“高校应当通过调整专业、
课程设置,
使教学尽可能地与社会需求
接轨,
同时重视扩招后的学生实习问题。
”
【该则材料主 要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
业难的原因。
】
【材料
5
】
2
/
6
在严峻的就业形 势面前,女大学毕业生受到的打击更为严重。在“两会”期间,大连医
科大学校长提交了
一份《关于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提案》
。提案中说,
2007
年大 连
13
所高
校
745
名女 大学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很严重”或“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受
歧视者占毕
业女生总数的
47.8%
。
这些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 :
(
一
)
机会上的不
平等
,即一些用人单位打着单位“女性比例比较高”
、
“工作岗位需要适应长期出差的 员工”
等幌子,把女大学生拒之门外;
(
二
)
标准上的不平等,即有些用人单位对男生和女生实行双
重标准,故意
提高女生的录用标准,把女生排挤出去;
(
三
)
薪 酬上的不平等,即有些用人单
位让女博士生拿男硕士生的工资,
让女硕士 生拿男本科生的工资等等;
(
四
)
权益上的不平等 ,
如有
67%
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
还有的单位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孩子;
(
五
)
行业上的不平等,如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只有教育、卫生、人文服务等行业和领域才适合
女性等等。
【该则材料阐述了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指出部分用人单位在薪酬和 职位安排上
存在性别限制等不公平问题。
】
【材料
6
】
面对大学生就业艰难的“瓶颈”
,持 续多年的高校大力扩招受到了广泛而强烈的攻击。
中国高校的扩招始于
1 999
年。
当时,
有关部门为了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 p>决定将过去的“精
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于 是开始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计划。就专科生而言,
1998
年全国招生为
115
万,而
1999
年却招了
1 45
万,净增
30
万。到了
2003
年,专科毕业生
净增
67
万。而就研 究生招生看,
2003
年为本科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为了缓解本
科生的就业压力,国家决定研究生扩招
35%
。
2 004
年,国家决定再扩招
22%
。到了
2005
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超过
100
万。
2009
年,为了缓解本科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生的
招生人数又有所增
加,达到
475000
人。这种扩招,让许多高校实现了“研究型大学”建设 p>
的梦想,同时也使研究生的质量严重下滑,研究生在社会上迅速贬值。
对于扩招可能给就业带来压力,
20 03
年就有专家建议高校放慢扩招步伐,注重培养质
量,开设学生就业指
导课。可是,几乎没有任何高校接受建议,不但继续扩招,而且盲目跟
风,
开设了一大批听上去时髦,
却不需要太多硬件设施的专业。
一些专科学校更是借 势专开
本,更改校名招揽生源。
然而,党和国家领导人早就洞察到了高校扩招给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早在 p>
2006
年
5
月
10
日,温家宝总理就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根据高校当前的实际情况,有必要适当
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这样做,有利于集中必要的财力,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育人环境;
有利于集中精力,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有利于< /p>
逐步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部门也曾意识到盲目扩招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很大 压力,
于是责令各高校做好毕业生
的就业指导工作,并规定学生的就业率
要与当年的招生计划挂钩。为了完成规定的就业率,
3
/
6
-
-
-
-
-
-
-
-
-
上一篇: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知识与创先争优试题
下一篇:《公务员制度》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