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
(
C
卷)真题
满分:
100
分
时限:
150
分钟
一、注意事项
1.
本题本由给 定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
150
分钟。其中,阅读给定材料参考 时限为
40
分钟,
作答参考时限为
110
分钟。满分
100
分。
2.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 /p>
3.
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
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 求作答的,不得分。
5.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 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
确认数量无
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
1
2017
年
12
月
29
日晚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楼五楼二中教室正在进行一场人文讲座,
刘教授关于 p>
“诗和远方”
“历史唯物主义与浪漫主义”等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不时引发学
生们的热烈掌声。自
1994
年以来,这样的讲座已经
在
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了
2200
多期,直接参与并受益的听众达数十万人。原华中科 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
子是人文讲座的最初倡导者,率先在理工科高校中举起
人文素质教育大旗,在全国教育界形成独树一帜的人文“景
观”
,得到社 会各界广泛赞誉和认可。
杨院士在 接受记者专访时,谈了他对当代大学教育的看法。记者问
:
“有人觉得人文讲座对 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帮
助不大,您怎么看?”杨院士说
:
“ 我觉得张口闭口‘有用没用’的人,太短视!有个毕业生到浙江一家高科技企业
应聘,<
/p>
因为知识面很宽,
他的复试成绩很好。
他把原因归结为人文讲座听得 多,
他在校期间一共听了
400
多场讲座。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同学们不要太短视了。其实,有时候无形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
‘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力’没有
错。没有金属的发现,就没有农业革命;没有蒸汽机的发明,就没
有工业革命;
没有电磁现象的发现,不可能有第
二次工
业革命。但是谁发现、谁发明的?人!人靠什么支持?精神!老子有一句话
:
‘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有’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
‘无’则是精神力量。现在我带的博士还必须背诵《老子》
《论语》
,很多人问这 有什么
用。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些知识终究是有用的,因为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生
活的。
”记者又问
:
“就业毕竟是
现实的
,谁也不想输在这个起跑线上。为了就业,一些学生明显地重‘术’而薄‘道’
。您怎么看?”杨 院士回答说
:
“什么才算是好工作?哪有绝对标准,只是不同的价值取向
而已。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大学究竟是要帮助学生找个
好工作,
还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
”
材料
2
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
贡献。大学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科研基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经济建设解决了一批带
有全局性的重大关
键技术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推动科技进
步的重要力量。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
国的在校大学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大学教
育由精英化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由大学输往社
会。随着越来越多的
大学生无法顺利找到理想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生找工作成为社会上热议的话题,也引发
了大学校长和专家学者的思考。
目前
,
在某知名网络教育频道 组织的一次大学教育论坛上,
针对大学教育如何更好地
适应经济社会的需
求,一些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和热心网友纷纷发表意见。
A
校长说:我是研究机器人的,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校长,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 。我观察过学校
的毕业生,发现一个蹊跷的现象:一些留校的学生最初很有创意,待了几
年后,就没什么想法了;送到国外,又发
展很快。我不禁思考:现在的大学到底怎么了?
B
学者说:有些大 学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扩招,生源质量下降。有的学校教师队伍呈现结构性短缺,教学用房紧
张,教学仪器设备老化,难以保证正常教学的需要。不仅如此,有些分明是在水产研究、地质研究上有专长的学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