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大学 >

历史大学堂公务员联考2012-申论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2 20:48
tags:

-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简吉魁)


公务员联考

2012-

申论

2011

9

17

日公务员 联考


《申

论》试卷


(满分

100

时限

150

分钟)




一、注意事项


1

.本试卷由给 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

150

分钟。满分

100

分。


2

.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

40

分钟,作答

110

分钟。


3

.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要写在指定位置。不在指定 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4

监考人员宣 布考试结束时,

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

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

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时,


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1

< p>2011

2

月,科技部和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 ,经调查核实,

2005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获 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


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涡旋压 缩机设


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

项目所获

2 005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收回奖励证书,

追回奖金。


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布通告,

撤销西安交通大学 原教授李某等

2005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


进步奖二等奖的 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这是中国首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

项目。


2006

年以来,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接连身陷“造假门”事件,国内顶


尖高等学府的学术风气 遭遇信任危机。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某,因在个人履历、学术成果材料中把他人


论 文作为自己的成绩,涉嫌学术造假,被撤销教授职务。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某,因申报评奖材料


中将他人论文列入自己成果清单,被免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职务,

6

月,又被免除教授资格,终止聘用


合同。

< br>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某,

因“汉芯”系列芯片造假骗取国家上亿元经费,

被撤消学院院长职务,


教授聘用合同也被解除。据调查,陈某负责的汉芯团队所 研制的成果,其实结构简单,并不能单独实现指纹识


别和

MP3

播放等复杂演示功能。


韩国胚胎干细胞研究带头人黄禹锡发表在 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被调查有涉嫌造假。首尔大学决定撤


销他的首尔大学教授职务 。韩国政府决定,取消黄禹锡“最高科学家”称号。检察部门以诈骗、侵吞研究经费、


非 法买卖卵子等罪名向黄禹锡提出指控。韩国最高人民法院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一年

6

个月,缓期

2

年执行。


王某于上世纪

90

年代就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

被公认为是最能不顾其它杂事只 管埋头做科研的人,

因为要


做意义非常重大的课题,到青年基金三年期结 束的时候,这位年轻的数学家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他用这三年的


全部精力做了一项非常杰 出的研究,但当杰出青年基金三年期验收的时候,因为没有论文,很难通过。最后,


迫于 验收的压力,他把本可以发表的长达

100

多页的关于他三年里所做的那项杰出研 究的论文生生拆成了五篇


来发表,就为了能凑够论文数量以通过验收。


有权威机构公布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

180

位博士 学位获得者中,

60%

的人承认他们曾经花钱在学术


1 / 7


(一)



(二)



(三)




(四)





核分人



公务员联考

2012-

申论


刊物上发表论文,相当比例的人承认曾抄袭过其他学者的成果。


2

.某报记者小

S

,就最近几年我国学术浮躁问 题,采访一位教育界评论家刘某,刘某说:

“近几年来,我


国学术浮躁事 件曝光日益频繁。民众对学术浮躁的质疑、举报和批评日益激烈。刘某认为目前学术浮躁呈现多

< br>样化。

举例:

“请人代抄是中国大专院校中帮忙的流行造假手段。大专院校 的领导老师们平时工作繁忙,自然要


请人代劳。老师教授请大学生代劳,成为各科专业教 授老师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潜规则。大学生帮忙主管老师撰


写学术论文的事件时有发生。拼 凑编辑造假也成为当今常用的造假手段。一篇用拼凑编辑手段造假完成的文章


或者着作表 面看上去非常完整,也非常有条理,有数据案例,还有历史上名人名家的经典思想观点佐证,文笔


文法基本上也没有大的错误。可是仔细阅读研究就可以清楚发现:作者根本没有自己创新的思想观点,所 有看


上去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不是引用历史名人的,就是抄袭民间大众的。


刘某告诉记者小

S

,几年前一位回国的朋友揭露,曾 经在中国畅销的欧美名家撰写的经营管理著作,绝大


部分是中国内地的编辑出版机构杜撰 造假的。就连欧美名家的姓名,个人履历,所在机构名称等都是假的。


今年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记者听到委员们最多的发言就是:目前,科技界浮躁虚假之风大肆盛行,学


术腐败、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现象泛滥,许多科技工作者不能够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浮躁虚假 之风已经严


重地侵蚀了整个科技界,更成为阻碍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绊脚石 。


专家学者认为,近年来出现的学位论文抄袭事件,共同的原因是在平 时培养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很少,


在审阅学生的论文时,导师放宽要求,甚至有的老师 根本就没认真审阅。现行制度下的中期答辩、论文盲审等,


都很难真正避免论文质量不高 、学术不端问题。不改革制度想避免学术不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防治学生


论文抄袭 ,导师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导师不仅要在知识传授和方法训练上指导学生,承担“传道、授业、解


惑”的责任;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诚信素质、学术品德。


某省人大代表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赵某分析,现在职称评定体制存在问题。很多行业评聘 都要论文,这就


给造假“行业”存在提供了土壤。政府应严厉打击学术造假背后的“造假 产业”


某省人大代表也是大学校长的胡某也表示,对 学术造假,法律上很难界定,国内也曾有几例因学术造假告


到法院的,但论文毕竟不是专 利,怎么算造假不好说,也没对他人造成直接的危害,最终都不了了之。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越来越多,也而且越来越长。学术著作也越来越多,越来越


厚,但是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却越来越少。


3

前不久,

湖南岳阳市人民政府宣布,

经过当地有关部门两 个多月的奋战,

成功破获一起涉及福建、

湖南、


浙江三省 的瘦肉精生产、销售案件。采访发现,与以往类似事件不同的是,这次竟从饲料中检测出以前从未出


现过的苯乙醇胺

A

。从浙江大学教授邹某处查获含苯乙醇胺

< p>A

的饲料

1500

公斤,并对其实施刑事拘留。


如果说此前的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抓抓利益熏心的销售商家源头,问责一下管理 不严的监管部门,尚


还算一种对食品安全的把控。可此次冒头的新型瘦肉精事件背后,竟 赫然站着个浙大教授的身影,这又让对科


学怀着无比景仰之情的公众情何以堪?原来,这 些严重损伤公共利益与公众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竟


还有所谓专家学者与之共谋 的魅影。这些“天才的发明”让人叩问,究竟是什么让学界人士堕落如斯?

浙大教授究竟在这起瘦肉精事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仔细分析,不难想象。就在几年前,就曾有报道揭


示,绵延多年的“瘦肉精中毒”事件本可在源头上避免。在西方早已发现瘦肉精的危害,并禁 止使用时,国内


一些学者却因为课题经费、职称、地位、技术转让费等利益诱惑,集体屏 蔽瘦肉精负面信息,最终造成后期一


系列瘦肉精中毒事件。

< p>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与利益靠得太近,又缺少相关规范制约。当学者将科研建立在贪婪的基础上,则 公众


安全必然被科技反噬;当科研成果缺乏监管,则“科学无禁区”就必然演变成“科学 道德无禁区”

。科研精神最


核心的理念理应是公共精神与社会责任。倘若 科学研究无视公共道德,藐视法律与科学伦理,则不仅会对社会


造成可怕的伤害,更会让 科学者个体陷入道德与法律的挞伐漩涡。有鉴于此,浙大教授涉案瘦肉精事件,理应


2 / 7


公务员联考

2012-

申论

< /p>


成为公众乃至学界反思科研道德与伦科学理的契机,不仅需建立详细的规范与细则规范科研 ,更要让食品监管


深入科研领域,让科研走在合乎道德伦理与法律的路途上。

< p>


4

.有学者指出,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大学教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但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高校扩


招本来是为了通过普及高等教育来提高民族的竞 争力,但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增长、急于求成的扩招是一种高


等教育的

“ 虚胖”

各高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突然拥进校园的膨胀数倍的莘莘学 子们的需要。

扩招


使师资大量缺乏,高校不得不以降低招聘“门槛”来充 实老师队伍。一些大学教授把赚钱当作正业,而把教学


和科研当作副业。

另外,

学校把学术成果作为了评价教师职业能力的绝对标准,

教师如果在

2

3

年内没有发表


文章或者申请 到课题,便要被解聘或者降级。这导致许多教师不潜心研究,而是抄袭他人论文予以发表;有的

< br>则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中挂个名;有的则出钱请别人写文章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有的靠胡拼乱凑,学术垃圾成 批


从这些人手中生产出来。


某报曾经对当今大 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门的调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求职仿佛已经成为大学生


的 首要任务,而学业似乎沦为副业。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课出勤率很低,而学生们对此早已就习以为常。一位


大四学生说:

“我们可不是玩儿,好多人都是参加实习或是找工作去了,老师也 都是支持的。说实话,现在学费


这么贵,上大学还不是为了找工作,这些专业课可以不上 ,找工作才最重要。

”在谈到毕业论文时,另一位大四


学生告诉记者,自 己正忙着面试、实习,刚“东拼西凑”了一篇开题报告,

“论文到下学期再说吧,写论文不仅


对找工作没有帮助,

还要花费不少精力,

我看不少学长一周就 能搞定论文,

这已经算认真的了。

大学生小王告


诉记者,对做学问、搞研究我一点没有需求感,考试嘛,

60

分万岁”

,平时自己拿谈恋爱来消磨时光。


5< /p>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


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1977< /p>

年国家恢复高考至今,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为改革开放、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建设者。< /p>


但放眼当下中国教育界,

的确如钱所发的感慨:

“回过头来 看,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


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 大师相比!


“钱学森之问”

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与当前高校教育质量日趋下降的矛盾,

还 有当前存在的学


术造假等教育界乱象,我们不难看出,无法培养出创造性、发明型杰出人 才已成为一大社会难题,制约着中国


的发展。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学校校长为给学术更 大自由而主动退出学术委员会,教授治校、高校去行政化


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p>


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

现任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的教育 家朱清时,

2009

年接受凤凰网访谈时说:

未 来


十年应该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十年,去除行政化、让教授治校、恢复学术至上是中国大学 的必由之路。

2010

6


月张清杰任武 汉理工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讲中表示要营造学校“学术至上”的深厚氛围。

2010

< p>年颁布的《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 010

2020

年)

提出,< /p>

“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


学术研 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这也说明了从国家到学者对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思索。


6

2004

年中国科学院完成《我 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

,对中国科学界许多违背科学道德


规范,败坏学风的学术不端行为,道德失范及学风浮躁现象进行全面评估。

2007

< p>年

1

16

日,中国科协七届


三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

,第三章列述 了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


科学与共同体惯例”的“学术不端行为”

2010

10

31< /p>

日,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论坛在福州举


行,中外专家学者就科技 团体在科学道德规范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学术不端行为的源头治理,提升学术机构科


学道 德和诚信的办法等展开了讨论和交流。


7

< p>2011

5

28

日,温家 宝总理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


性、勇于探 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


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要努力提高全民族 科学


3 / 7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2 20:4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3541.html

公务员联考2012-申论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