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
年
1
月
1
日
第
1
期
No.
1
1
Jan.
2011
中
医
学
报
第
26
卷
Vol.
26
总第
152
期
Serial
No.
152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
国医大师
National
C hinese
Medical
Science
Master
·
栏目主编
:
李俊德
Column
editor
:
Li
Jun-
de
协办
:
中
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分会
Cosponsor
:
G reat
Physician
Research
Branch p>
,
China
Association
of
< p>ChineseMedicine
精研覃思
中西汇参
功擅脾胃
继承创新
*
—
—
—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治学之路
Stu
dying
and
Thinking
Combining
Chinese
and
West
Medicine
,
Expert
in
Spleen
and< /p>
Stomach
to
Inherite
and
Innovate
—
—
—
Lea rning
Way
of
Xu
Jing-
< p>fanNational
Chinese
Medical p>
Science
Master
徐丹华
Xu
Dan-
hua
,
章茂森
Zhang
Mao-
sen
江苏省中医院<
/p>
,
江苏
南京
210029
Jiangsu
Province
TCM
Hospital
,
Nanning
,
Jiang su
,
China
210029
摘要
p>
:
目的
:
探讨首届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成长历程
、
学术成就及高尚品德
。
方法
:
从南京中医药大
学教授
,
首届国医大师
,
全
国脾胃病大家
,
白求恩奖
章获得者徐景藩教授继承家学
、
临床经验
、
科研成就
、
临证心法等方面
,
讲述徐景藩教授成长之路
,
评
述其学术思想
、
临证心法和
科研成就
。
结果和结论
:
徐景藩教授在临床
、
教学
、
科研方面成就斐然
,
堪称中医临床大家
,
其治学
精神和崇高医德应该发扬光大
。
Abstract
:
Obje ctive
:
To
explore
the
growth
course
,
academic
< p>achievementsand
lofty
ethics< /p>
of
Xu
Jing-
fan
nati onal
chinese
medical
sci-
ence
master.
Methods
:
From
inherited
blood
clinical p>
experience
,
research
achie vement
,
neo
-
confucianis m
of
professor
or
master p>
and
specialist
of
splee n
and
stomach
disease
of p>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 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u
Jing-
fan
medalists
Norman
< p>Bethune,
deal
with
well
-
known
growth
path p>
,
the
academ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research
achieve ments
and
neo
-
confuciani sm.
Results
and
conclusion
p>
:
Xu
Jing-
fan
profes sor
in
clinical
,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g ets
great
achievements
,
t he
spirit
and
the
lofty
ethics
should
carry
forw ard
关键词
:
徐景藩
;
国医大师
;
临床大家
;
脾胃病专家
;
临证
心法
Key
words
:
Xu
< p>Jing-fan
;
national
Chi nese
medical
science
master
< p>;neo
-
confucianism
; p>
professor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
neo
< br>-
confucianism
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
:
R249.
76
< p>文献标识码
Document
code
:< /p>
A
文章编号
Article
ID< /p>
:
1674
-
8999
(
< p>2011)
01
-
0037
-
04
徐景藩教授
,
原江
苏省中医
院院长
,
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
教
授
,
著
名
< p>中医
学
家
,
江
苏
省
名
中
医
。
1990
年遴选为全国
500<
/p>
名老
1992
年享受国
中 医药专家之一
,
1996
年获全国白<
/p>
务院特殊津贴
,
求恩奖章
,
为第一批全国名老中
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
老师
,
是中医学界著名脾胃病专
。“
徐景藩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
”
家
课题
,
被纳入国家
< br>“
十五
”
2009
年江苏省中医院获得
科技攻关计划加以研究
,
以徐景藩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
脾胃
p>
是
病
)
建设单位
。
徐景藩教授被评选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
,
*
基
金
项
目
< p>:
国
家
“
十
五
”
科
技
攻< /p>
关
计
划
项
目
(
编
号
:
2004BA
721A01Z50
)
“
感动江苏人物
”
建国以来
唯一一位医药卫生代表
。
笔者拟
从徐景藩教授少年求学
、<
/p>
从医治学
、
临床行医
、
教学科研等方
面
,
对徐老作一介绍
。
1
幼承庭
训
,
广拜名师
,
根基深厚
江南地区自古物阜民丰
,
经
济发达
,
文化繁荣
,
< br>吴中医学
更是冠甲天下
,
历史上
名医
、
御医辈出
,
是温病学的发源地
,
像叶天士
、<
/p>
薛雪
、
曹沧州等名医大家的故事在吴中乃
至全国
流传久远
。
徐老
1927
年
12
月出生于苏州
吴江县一个中医
世家
,
他的祖父和父亲
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
,
浓郁的中医地
域
文化氛围和家世业医的耳濡目染
,
在他幼小的心灵种下中
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
医的种子
,
徐老小时
,
父亲徐省三公送
他进私塾学习
,
跟随私塾先
《
百家姓
》
、
《
千
字文
》
、
《
千家诗
》
、
《
幼学瓊林
》<
/p>
生学习了
等启
蒙教学
,<
/p>
早晚习帖
、
读书
,
坚持不懈
,
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
/p>
文化学术根基
。
后来进新式学堂
,
从上小学开始又有机会学
·
3
7
·
2011
年
1
月
1
日
第< /p>
1
期
No.
1
< p>1Jan.
2011
中
医
< p>学报
第
26
卷
p>
Vol.
26
总第
152<
/p>
期
Serial
No.
152 p>
CHINA
JOURNAL
OF
CHINES E
MEDICINE
习了一些音乐知识
。
五
、
六年级
4
个学期
,
开始阅读
《
三国
》
、
《
列国志
》
、
《
东汉演义
p>
》
、
《
水浒
》
《
古
等课余读物
,
并自学
志
》
、
《
< p>昭明文选
》
文观止
等古文选集 p>
。
抗战期间
,
虽然
生活不
《
论语
》
、 p>
《
孟子
》
、
《
老子
》
、
《
大
能安定
,
但又读了四书五经
,
如
》
、
《
中庸
》
等
,
< br>对文学的提高更是有所帮助
,
这也是一生中
学
徐老难以忘怀的
。
这些中国传统文
化的系统学习对徐老日
后学医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
徐老认为由于中医是根植于中
博大精深
,
若没有深厚的文
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特殊的医学
,
很难在中医学方面有所成就
,
历代名医无不通晓天
化底蕴
,
文
、
地理
、
哲学
、
历史等
,
有的甚则还精通诗书琴画
,
他们不仅
是个医家
,
p>
也是文学家
、
史学家
、
哲学家
。
究其因
< br>,
徐老认为
所有中国文化的东西实乃同出一源
,
有其相通的地方
,
可谓
一通百通
。
因此
,
中医界才会有弃文从医
、
弃官从医
的现象
,
并能成为一代宗师
。
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
。
徐景藩高小毕
业后
,
即回乡随父徐省三公学中医内科
3
年
,
第
3<
/p>
年随父亲出诊
,
到镇
、
乡病家诊疗重病患者
,
读书时间
以诊余和夜间为主
。
3
年期间徐老黎明即起
,
临帖
、
抄医书
,
然
后上午随父
侍诊录方
,
下午读书
。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
,
父亲
省
三公就是老师
,
其教学方法是
:
①
订进度
,
大致按每本书需<
/p>
读的时间作出规定
,
徐老总是略为提前读
完
;
②
讲解
,
开始的
《
内经
》
启蒙书
,
讲的细一点
,
如对
重点地讲解
,
并
联系临证实
际加以指导
、
分析
,
并提出哪些必背
,
哪
些可以不背
,
做一些简
、
“
验收
”
;
④
指导读哪
单的记号
;
③
背诵和提问
,
按时进行考核
些参考书籍
。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是师徒相授的中医传统教育
方法
,
却是比较科学
、
正规的启发式
、
渐进式教学法
,
也是中医
督
师承教育比较切实有效的 一种方法
。
父亲省三公以启发
、
促为主
,
徐老则以按时读好
< br>,
参阅他书
,
加深理解
,
自学为主
。
“
恒
”
由于思想上贯穿一个
字< /p>
,
加上徐老自己勤奋刻苦的精神
,
所以在中医理论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9
44
年拜师江浙名医朱春庐门下
,
续学
载
。
门诊出诊
,
由师口授
,
徐老书写脉案方药后
,<
/p>
随即速记留底记录医话
。
3
年内将治验病案处方
,
分类用毛笔工楷书写整理
,
装订
3
册
,
《
验案集萃
》
,
达
9
万余字
,
朱师赞而亲笔题名为
另有个案详
均保存至今
。
录诊录内容
,
徐老强调
,
学习中医理论
,
必须循序渐进
,
读书要一本
书
、
一本书依次地读
,
不可急于求成
。
徐老自己的读书步骤
《
药性赋
》
,
《 p>
本草从新
》
、
《
本草纲目
》
、
《
中医临证<
/p>
参考
是先读
。《
药性赋
》
药物学
》
等
,
易读易记
,
两个月读完背熟后
,
《
汤头歌
诀
》
,
再读
在此期间和以后较长 时间里
,
仍然阅读其
他本草参考书
p>
,
日积月累
,
集腋
成裘
。
本草打下一定基础后
,
《
舌苔大全
》
、
《
脉诀
》
再学习中医诊断
,
阅读
等启蒙读物
。
随
《
内经知要
》
,
《
黄帝内经
》
、
< p>《
难经集注
》
《
伤
后读
参考
等
。
读
》
、
《
金匮要略
》
寒论
时
,
也
阅读相应诸家参考书籍
。
徐老曾说为医不可不读书
,
不可不多读书
。
徐老的读
书
方法
,
是沿用前辈的方法
,
把练毛笔字和朗读的原文
、
条文结
合起来
。
读第一本书时
p>
,
边抄边读
,
并抄
写第二本书的原文
、
条文
。
读第二本书时
,
抄写第三本书
。
这样
,
读的书都是手
抄本
,
自己写的字
,
p>
读起来方便
、
易读
、
易记
。
抄写的方法是
一张一张单页毛边纸
,
垫有格小纸
,
工笔蝇头小楷
,
抄写毕
装订成册
。
读时用鹅毛管蘸红印泥句读
,
作为标点
。
这
后
,
些抄写本
,
有的至今尚保存完好
,
还能常常温习
、
诵读
,
温故
而知新
。
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同时期
,
先后写字的进步情况
。
“
恒
还可以作为教育子女
、
学生
的教具
,
鼓励年轻后学者树立
,
写好字
,
读熟必读的医书
,
打好中医理论基础
。
徐老曾
p>
心
”
:
“
人
的一生
,
言
贵在自学
,
一心学医
,
恒心不移
< br>,
自加鞭策
,
珍
”
惜寸阴
。
2
衷中参西
,
倡导分科
,
功擅脾胃
徐老于
1947
年在故乡吴江的一个村镇开起了个体诊
所
,
从此开始了长达
60
余年悬壶济世的生涯
,
至今还在中医
默默奉献
。
徐老幼承家学
,
又师从名
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
,
医
、
精研典籍
,
尽得吴门医学真传
< br>,
在临床上小心谨慎
,
周密
p>
细致
,
视病人如亲人
,
每获良效
,
药到病除
,
早年在乡里已小
有名气
。
然在实际临证过程中
,
有效有不效
p>
,
失败的案例总让徐
老记忆深刻
,
特别是对人体内部脏腑结构
、
< br>组织形态方面知
之甚少
,
若不了
解西医知识
,
自然会碰到不少困难
。<
/p>
徐老萌
发进一步深造的念头
。
年
,
徐老以
5
年的中医临床经历
与高中毕业同等学历的资格考进
了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药人
在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系统学习西医
,<
/p>
成为我国第
员研究班
,
“
中学西
”
一批
人员 p>
。
通过对西医学的系统学习
,
徐老认识到
中西医各有所长
,
当互相学习
,
取长补短
。
经过
5
年系统严
格的学习
与训练
,
徐老掌握了扎实的西医理论与临床技能
,
使得中西医功底更加扎实
,
眼界开阔了
,
思路活跃了
,
方法灵
分配至刚成立不久的江苏省中医
活了
。
1957
年顺利毕业后
,
院
(
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
江苏省中医院是新中国成立
后最早建立的
省级中医院之一
,
首任院长叶橘泉先生
,
并由
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院名
。<
/p>
江苏自古人杰地灵
,
名医辈
出
,
孟河医派和吴门医派不仅对我国近代中医有巨大
贡献
,
而且对江苏省中医院的中医学术和专科特色的形成
,
其影响
也是最大的
,
可以说是根深叶茂
。
江苏省中医院在
建院之初
就名医荟萃
,
著名的中医名家
,
学有建树
,
其中有的是孟河
、
吴门医派的学术传人
,
有的是清代御医后裔
,
有的是世代医
家
、
一方名医
,
如马泽人
、
邹云翔
< br>、
曹鸣高
、
张泽生
、
颜亦鲁
、
邹
再加上徐老有
“
一事
良材等等名家< /p>
。
有如此之多良师益友
,
长于己者
,
不远千里
,
服膺取决
”
的求学态度
,
徐老在临床过
程中兼收各家之长
,
广学博求
,
眼界大开
< br>,
学识渐增
。
徐老得天独厚的经
历
,
培养了他勤奋好学
、
善于思考的
治学精神
,
立足
临床
、
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
经过长期的临床
实践
,
逐步形成了自己较为系统的脾胃病学术思想
,
无论是
胃肠疾病
,
以及肝胆疾病
,
都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
食管疾病
、
临床经验
,
逐步成为江苏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
p>
。
1958
年
,
徐
老参与创建医院内科教研组
,
< br>在繁重的医疗工作基础上兼任
1986
年在原
。
徐老积极倡导学科分化
,
有脾胃
、
肝胆病组的基础
上成立了中医消化科
。
徐老坚持
“
p>
多方位研究
、
,
135
多学科结合
”
使其先后成为
“
省卫生厅
”
·
3 p>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