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大学生宅现象问题研究
摘要:
< br>近年来常常听到宅这个词语,宅又不仅仅只是一个词,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
在宅文化的影响下,
宅男宅女成了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群体。
他们大多都喜欢呆 在寝室很少
出门活动,
与外界的沟通很少,
经常活在自己 固定的圈子中,
宅文化从心理和生理上给大学
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p>
但更多的是消极的影响,
因此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引起极大重
< br>视。
关键字:
宅男宅女;大学生;大学寝室;网络
随着网络的普及,
“宅男”
、
“宅女”已 经成了早已流行的词语,也成就了一种新的特殊
的生活方式。所谓“宅”
,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日本出现一个名词,叫“御
宅男”
,御宅男专 指过分沉迷于网络、漫画、游戏的人,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每月拿着丰厚
的薪水,
对昂贵的动漫游戏及周边产品有着强大的购买力,
并有收藏癖好。
而如今 网络上俗
称的宅男宅女,
大多指那些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 /p>
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上学的
新新人类,多为
80
后,甚至
90
后。
在网络上,一个自称“六星级宅女”的小李这样描述自己的每一天:起床,穿着睡衣开
电脑,然后打游戏、看电影、看漫画,吃饭在老妈的再三催促下胡乱吃几口??
[1 ]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主要集中在两类人群:大学生和白领。这两
类
人群在“宅”的行为特征、社会生活背景及个人背景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相似性。
[2]
面对宅
这个社会现象,我们要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宅”<
/p>
。
“宅”字
,
我国古已有之
,
《说文解字》中
说
“宅
, p>
所托也”
为住所、
住处。
从本义引申出名词
< p>“家”之意
,
同时
,
可用作动 词
,
表示
“居住”
,
“居
于、处于某种境地”
。
显然
,
宅无法用传统词义来 解释。
现在
,
它们日益活跃在新闻中、
网
络中和口语中
,
而意义却和传统不相传承
,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宅”词呢
?[3]
“宅”一词源自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出现的名词“御宅族”
,由日 本漫画家中森明夫
19
83
年在漫画杂志上提出,主要 是指那些对动漫着迷到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
的人。而后由
我国台湾地区、香港逐渐进入大陆,
“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
迷于个人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形容。
[4]
大学生的“
宅”主要表现为课余时间均居于室内,足不出户,渐成一种习惯性行为。调
查大学生身边
“宅”的程度时,
14.3%
的人认为很严重,
51.09% p>
的人认为较严重,认为不严
重的为
26.09%
,
另外
8.70%
的人表示不知道。
有宅行为的学生已经超过了
7 3%
,
可见
“宅”
现象较为普遍,已经成
为一个不容忽视问题
[5]
。
一、
大学生宅居现状
现阶段中
国大学校园里流行一种宿舍新文化:男生打游戏,女生看电影。无数风华正茂
的大学生不
再与精神良伴为伍,
也不再热心于精彩的或刺激的娱乐活动,
而是天天窝在宿舍,
守着电脑、漫画,甚至只是发呆。
[6]
在大
学生宅男宅女的生活中,电脑网络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平均
每天上
网时间能达到
10
小时,主要是游戏、论坛、聊天、电影、网购等。网络的强大功 能
和丰富性,
使其能够满足宅男宅女们的各个层次的需要
[7]
。
“御宅族”
的饮食睡眠极不规律,
经常吃零食、泡面,叫外卖,或让舍友带饭,他们玩累了就睡会,醒了继续玩,经常昼夜颠
倒。
高校“御宅族”经常自己想听的课就听,不想听的就 不去,他们经常逃课,只有在点
名、交作业或最后一次课才去,一般不喜欢本专业
[8]
。在御宅现象中,大学女生御宅程度
略高于男生;高年级
和低年级在“收藏癖”和“爱独处”这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前者御宅程
度高于后者。
p>
[9]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群体的差异性所在:
1
、大学生宅人群体更擅
长伪装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真实动机;
2
、大学生宅人群体单位闲暇时间做与工作学习无关
的事
情更多;
3
、大学生宅人群体在网络环境中交际广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较缺乏社 交活
动
[10]
。
二、大学生“宅”的成因
大学里相对轻松的排
课及寝室这个稳定的居所给大学生提供了“宅”的基础。事实上,
“充足的课余时间、<
/p>
丰富的校园生活、
美好朦胧的校园爱情”
这样的大学生活只能在文学 作
品中得以实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活只用“宅宿舍”这三个字就能完全概括。
[11]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韩鹏副教授分析认为,
长时间沉 迷网络,
导致与人交往能力下降,
使得他们对人际交往恐惧、刻意回避人
群,以及部分学生自身性格内向,加重了社交障碍,
这是他院学生新生群体“宅一族”出
现的两种可能原因。
[12]
总的说来原因有三点,
1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
2
.部分大学生角色转< /p>
化过程中的迷失。
3
.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定位偏差,对社会 认识不足。
[13]
三、宅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p>
我们在看到互联网发展在缩小我们的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在一定程度上也
拉伸了我们的认知空间。
大学生若能利用网络平台搜寻信息、
扩 展视野、开展调查研究、学
习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适度的“宅”生活能实现
个人更全面的发展。
[14]
(
一
)
积极影响
1
、
释放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 p>
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压力下,
宅反而能在某种程度
上,缓解
了内心的压力,释放了精神。
2
、
带动新的消费市场,推动力社会的变革。
3
、
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认知空间。
[15]
(二
)
消极影响
“宅”
,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够使大学生自由自在地生活,抛弃压力,简化了生活方式。 p>
但是,
“宅”的坏处远远要大于它的好处。
[16]
1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期不规律和不充足的睡眠会引起睡眠周期紊乱和神经 衰弱
;
长期饮食不规律
,
造成营养不均衡 。
[17]
2
、对学业发展的影响。学业荒废,成绩下 降,学习态度很悲观
[18]
3
疏远现实人际沟通,冷淡处理现实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从而疏离了亲情,冷漠了友情。
[
19]
四、大学生“宅一族”的对策分析
(一
)
提高个人自觉自律
心理咨询学有一句经典的话:
助人自助。
作为大学生本身,
< p>真正要克服御宅带来的负面影
响,还需要从个人角度出发加以努力。
[20]
大学生需加强自觉性,积极与外界沟通,逐步提
高人际交往能力
。
[21]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生力军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积极的 人生观,并脚
踏实地的向着目标去努力。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