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大学展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年硕士政治经济学专业介绍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1 22:51
tags:

-

2020年12月11日发(作者:葛天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

年硕士政治经济学专业介绍

< p>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学科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起来的。当时,中南财经学院是由中南各


省的中原大学、中山大 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江西大学和河南大学的财经系科合并调整而组建的,所


以,政 治经济学专业集中了中南各省区的力量,在人才、资料各方面都比较强。这使学校的政治经济学学


科的发展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一、学科发展历程与学术贡献


该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即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可以分成三 个


阶段,后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初创与曲折的发展 时期: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末

< p>
初创时期历经艰辛,成绩辉煌,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之后,由于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其发


展十分曲折艰难。这一时期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1950—1958

年。


20

世纪

50

年代,学校的政治经济学学科以著名经济学家马哲民教授、朱剑农教授为带头人,集 结了


刚从中央党校毕业的张天佐、庞博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回校的张寄涛、杨 怀让、自鸿彦、王时


杰、郭慧珍、邱丹、刘兴邦等教授,力量比较强,是全国理论界比较 活跃的一支学术队伍。


马哲民(1899—1980)教授在解放前就是全国著名的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家。早年毕业于武昌外国语专


科学校和福州高等工业学校,后去德国柏林大 学学习社会学。“五四”运动后回国,在上海参加马克思主


义学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并与陈潭秋创办《中外通讯社》。1922

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

< br>学,并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曾先后在暨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广西大学等多< /p>


所学校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课程。曾著有《国际帝国主义论》 、《经济史》、


《社会进化史》、《帝国主义基础知识》、《社会经济概论》、《精神科 学概论》、《新社会学》、《论


抗战建设经济问题》等书,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解放 后,曾一度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50

年代任中


南财经学院院长,对推 动学校政治经济学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朱剑农教授(191 0—1986)

也是全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从

1927

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


论起,50

余年矢志不渝地致力于研究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理论,在关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


中国的农村经济和土地制度 方面,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以及在农业经济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


统的探索。 早年参加革命,1935

年出狱后,到日本民治大学留学,研究农村经济,并对比研究了中、日两


国农村社会经济性质和阶级关系状况。同期阅读了大量日译本马列著作,深受著名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家河


上肇的思想影响,从此立志以毕生精力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回 国后,曾先后在四川大学、安徽


大学、湖南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解放后,朱剑农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现 实经济问题,写出了大量的经济学论著。1950

年,他出版了《历


史唯 物主义土地政策教程》;1955

年,他又写成《我国过渡时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书。此后, 有《价


值及价值规律在各种社会制度下的作用》、《我国过渡时期的农业地租》、《社会 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


和价值规律》、

《土地肥力经济原理》等有影响的 著作问世。他较早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劳动产品,


不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 都是商品,并指出了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亦有一定作用,被学术界公


认为是“宽派论 ”(即主张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观点)的主要代表者之一。


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学校的政治经济学学科队伍实力强劲,科研水平较高,因而在全国影响 较大,


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共湖北省委党校一道被经济学界誉为“湖北经济学 界的四大金刚”。


这一阶段在教学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使用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课书,

当时叫四、

六分册,

也叫黄皮本

(因

< br>为封页是黄色的)。当时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教材,也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要依据。这本书的特点是< /p>


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二、三卷的高度浓缩,从商品、货币开始,一直到剩余价值分配。 社会主义部分


是介绍

1953

年斯大林发表的《苏联社会 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虽然讲到了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也


讲了一些苏联的实际问 题,但缺少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中总结出来的理论。


2.“扬弃”阶段:1958—19 75

年。


50

年代末

60

年代上半期,全国举行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大讨论。其背景是:50

年代,陈伯达


主张取消商品生产,1959

年,张春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主张取消按劳分 配,实行大锅饭。在苏联政


治经济学教课书中,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要存在全民和集体 两种所有制,就应当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


换,但他同时又认为在全民所有制内部本质上 不是商品交换,只是商品交换的形式。毛泽东明确反对中国


所谓“理论家”主张取消商品 和货币的观点。由此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大讨论。学校


政治经济学教 研室的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并把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贯彻到教学中去,同时写了多篇有


影响的论文,例如,张寄涛在《中南财经学院学报》上发表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论文,郭慧珍写的《价值规律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一文被收入大讨论的全国论文集。


这一阶段在教学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扬弃四、六分册。中苏关系破裂前,各高校一直采用苏联政 治经


济学教材。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扬弃苏联版本的教材,编写联系中国实际的教 材。中央宣传部组织


哲学、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的教材编写,同时也允许各地方编写。湖北 省宣传部组织了政治经济学的教材编


写。由于学校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力量比较强,湖北省 这门课程的教材是以学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教师为主


编写的。他们着重研究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以此为指针来编写教材,改变


了过去主要依据苏联 权威和经验的做法,而主动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来编写自己的教材,


并付 印成书。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扬弃苏联政治经济学,把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在这一时期,由于该学科


在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方面起步比较早,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3.扬名阶 段:1975—1979

年。


1975

年邓小平任代总理 时,成立了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是胡乔木,副主任为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


中央政治研 究室要编写一本《马恩列斯毛论社会主义经济》,其目的,公开说法是工农兵学习政治经济学

的需要,但实际上想以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有关的思想,批判“四人帮”的胡作非为,特别是由“四< /p>


人帮”

控制的

《红旗》

杂志的观点。

首先,于光远让戴成

(学校

1954

级学生,

< p>时任人民出版社经济室编辑)


负责组织编写。戴成在湖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决定 由武汉大学和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来编写,具体由湖


北财经专科学校的杨怀让、王时杰和武 汉大学教师曾启贤、汤在新教授负责。这次编写工作的要求有五个


特点:第一,编写要保 密;第二,这次编写是国务院中央政治研究室的需要;第三,半年之内编写出来;


第四, 凡是有关经济的论述都要编写,不能遗漏;第五,编好后材料全部上交。但后来只编写了《马、恩、


列论社会主义经济》。学校与武汉大学的有关老师全面查阅了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把所有有关经济问 题


的观点都摘录下来。当时是秘密进行这项工作的,因为很多观点,是“四人帮”批判的 ,如一长制、物质


刺激、奖金、计件工资等在当时是作为修正主义来批判的。编这本书就 是为了纠正当时理论上的错误,并


以此为依据来解决现实问题,发展生产。成书之际,正 好打倒了“四人帮”。在北京开会时,于光运教授


对这本书大加褒奖。这本书对于拨乱反 正,纠正一些过“左”的观点,全面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


系,发挥了很大作用。


1977

年,为配合理论上拨乱反正,于光远同志希望把按劳分配的理论 搞清楚。因为在“文革”期间,


张春桥认为按劳分配理论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基础,按劳分 配是产生资本主义和新资产阶级分子的土壤和条


件。在于光远教授的倡议和指导下,郭慧 珍、夏兴园、周彦文、彭星闾等教授参加了讨论会,经过

50

多天


的讨论与反复修改,完成了《按劳分配若干范畴的分析》一书,该书在

1979

8

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


本书从内涵上界定了 按劳分配的若干范畴,而且是分层次来探讨的,从而澄清了被“四人帮”搞乱的理论


问题 。得到了于光远教授的充分肯定,该书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按劳分配讨论会,在学术界获得了很高的评


价。


(二)继承、发扬、改造和创新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


这一时期,

学校政治经济学从大的 方面说,

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不断发展的,但从政治经济


学学 科本身发展的特点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继承、发扬阶段:70

< p>年代末—90

年代初。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和 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前苏联


东欧国家改革的经验以及这些国家 经济学家的理论,更好地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问题。因而,对政治


经济学在新时期的 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湖北省政治经济学界的王牌之一。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


大 批具有高层次学历的拔尖人才。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张寄涛、王时杰、夏兴园、胡逢吉、郭慧珍、周彦文等教授一方面系统地宣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践,对


社会主义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性质、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等问题进 行了卓有成


效的研究,为政治经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br>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效益等问题,该学科积极投入对这些重大理论


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张寄涛教授组织和参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一书的撰写工作,该 书

1982


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获得湖北省社会 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张寄涛教授在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


劳动理论基础上,撰写了“ 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和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一文,对社


会主义劳动 的性质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作了探讨。他认为,《资本论》在三种含义上

使用“剩余劳动”这一概念,即把“剩余劳动”作为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特定范畴;把“剩余劳动”


作为各个剥削制度共同具有的范畴以及把“剩余劳动”当作人类文明时期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 般范畴;在


社会主义条件下,前两种“剩余劳动”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一般范畴的剩余劳 动却始终存在,变化的只是


它的特性和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剩余劳动也表现为一定的使用 价值形态和价值形态。由于该文在社会主义


剩余劳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文被收录 于《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一书中,并于

1984

年获中国经

< br>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此后,张寄涛教授与夏兴园教授继续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 /p>


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并撰写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一文,明确界定 了社会主义条


件下生产劳动的内涵,区分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属于生产劳动范畴的部门,并 且提出社会主义商业部门也属


于生产部门。这一观点对研究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促 进合理安排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发展科学、


文化、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 被收入《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论文集》中。


以王时杰、夏兴园、郭慧珍等教授为主要成 员的研究组认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必须 以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


的。为此,他们 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和经济效益学这两门新学科,提出了经济发展质量、绝


对经济效益、相对经济效益、综合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率等一系列新观点,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先后出版


了由王时杰、郭慧珍、王东京撰著的《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以及由王时杰、夏兴园主编的《社 会主义


的经济效益》,由王时杰主编、郭慧珍副主编的《经济效益学》等专著,在全国产 生了重要影响。


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学时,王时杰教授等人全面探索了社会主义经济 各个部门经济效益的特点、


衡量指标和提高途径,对各种经济效益作了综合与归纳,从经 济效益的内涵、特点、构成与优化出发,提


出了绝对经济效益、相对经济效益、综合经济 效益、经济效益率、相关经济效益、扩波经济效益等新概念;


着重阐明了智力生产与科学 技术的经济效益、结构经济效益与规模经济效益、潜能经济效益与相关经济效


益判断。< /p>


在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时,王时杰教授等人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借鉴西 方发展经


济学中有关理论的科学成分和分析方法,建立了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新的理论 体系;在吸纳有关社会主


义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一些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实际,从理论的


高度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并从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类型、体制、机制、就业以及发


展战略方面,探索了持续、稳定 、协调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和一系列原则、模式。首先,王时杰教


授从分析影响社 会生产发展的因素出发,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的规律及其特点,并首次提出了经


济发展质量这一概念,阐述了其内涵,认为经济发展质量依次表现为劳动效率、投入产出率、科技贡献率,


最终归结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次,他论述了新技术革命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互动规律及 特点;阐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1 22:5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2504.html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年硕士政治经济学专业介绍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