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
年硕士政治经济学专业介绍
< p>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学科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起来的。当时,中南财经学院是由中南各
省的中原大学、中山大
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江西大学和河南大学的财经系科合并调整而组建的,所
以,政
治经济学专业集中了中南各省区的力量,在人才、资料各方面都比较强。这使学校的政治经济学学
科的发展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一、学科发展历程与学术贡献
该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即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可以分成三
个
阶段,后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初创与曲折的发展
时期: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末
< p>初创时期历经艰辛,成绩辉煌,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之后,由于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其发
展十分曲折艰难。这一时期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1950—1958
年。
20
世纪
50
年代,学校的政治经济学学科以著名经济学家马哲民教授、朱剑农教授为带头人,集 结了
刚从中央党校毕业的张天佐、庞博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回校的张寄涛、杨
怀让、自鸿彦、王时
杰、郭慧珍、邱丹、刘兴邦等教授,力量比较强,是全国理论界比较
活跃的一支学术队伍。
马哲民(1899—1980)教授在解放前就是全国著名的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家。早年毕业于武昌外国语专
科学校和福州高等工业学校,后去德国柏林大
学学习社会学。“五四”运动后回国,在上海参加马克思主
义学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并与陈潭秋创办《中外通讯社》。1922
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
< br>学,并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曾先后在暨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广西大学等多< /p>
所学校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课程。曾著有《国际帝国主义论》
、《经济史》、
《社会进化史》、《帝国主义基础知识》、《社会经济概论》、《精神科
学概论》、《新社会学》、《论
抗战建设经济问题》等书,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解放
后,曾一度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50
年代任中
南财经学院院长,对推
动学校政治经济学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朱剑农教授(191
0—1986)
也是全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从
1927
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
论起,50
余年矢志不渝地致力于研究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理论,在关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
中国的农村经济和土地制度
方面,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以及在农业经济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
统的探索。
早年参加革命,1935
年出狱后,到日本民治大学留学,研究农村经济,并对比研究了中、日两
国农村社会经济性质和阶级关系状况。同期阅读了大量日译本马列著作,深受著名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家河
上肇的思想影响,从此立志以毕生精力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回
国后,曾先后在四川大学、安徽
大学、湖南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解放后,朱剑农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现
实经济问题,写出了大量的经济学论著。1950
年,他出版了《历
史唯
物主义土地政策教程》;1955
年,他又写成《我国过渡时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书。此后, 有《价
值及价值规律在各种社会制度下的作用》、《我国过渡时期的农业地租》、《社会
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
和价值规律》、
《土地肥力经济原理》等有影响的 著作问世。他较早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劳动产品,
不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
都是商品,并指出了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亦有一定作用,被学术界公
认为是“宽派论
”(即主张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观点)的主要代表者之一。
20
世纪 p>
50
年代,由于学校的政治经济学学科队伍实力强劲,科研水平较高,因而在全国影响 较大,
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共湖北省委党校一道被经济学界誉为“湖北经济学
界的四大金刚”。
这一阶段在教学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使用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课书,
p>
当时叫四、
六分册,
也叫黄皮本
(因
< br>为封页是黄色的)。当时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教材,也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要依据。这本书的特点是< /p>
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二、三卷的高度浓缩,从商品、货币开始,一直到剩余价值分配。
社会主义部分
是介绍
1953
年斯大林发表的《苏联社会 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虽然讲到了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也
讲了一些苏联的实际问
题,但缺少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中总结出来的理论。
2.“扬弃”阶段:1958—19
75
年。
50
年代末
60
年代上半期,全国举行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大讨论。其背景是:50
年代,陈伯达
主张取消商品生产,1959
年,张春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主张取消按劳分 配,实行大锅饭。在苏联政
治经济学教课书中,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要存在全民和集体
两种所有制,就应当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
换,但他同时又认为在全民所有制内部本质上
不是商品交换,只是商品交换的形式。毛泽东明确反对中国
所谓“理论家”主张取消商品
和货币的观点。由此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大讨论。学校
政治经济学教
研室的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并把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贯彻到教学中去,同时写了多篇有
影响的论文,例如,张寄涛在《中南财经学院学报》上发表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p>
论文,郭慧珍写的《价值规律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一文被收入大讨论的全国论文集。
这一阶段在教学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扬弃四、六分册。中苏关系破裂前,各高校一直采用苏联政
治经
济学教材。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扬弃苏联版本的教材,编写联系中国实际的教
材。中央宣传部组织
哲学、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的教材编写,同时也允许各地方编写。湖北
省宣传部组织了政治经济学的教材编
写。由于学校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力量比较强,湖北省
这门课程的教材是以学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教师为主
编写的。他们着重研究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以此为指针来编写教材,改变
了过去主要依据苏联
权威和经验的做法,而主动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来编写自己的教材,
并付
印成书。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扬弃苏联政治经济学,把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在这一时期,由于该学科
在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方面起步比较早,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3.扬名阶
段:1975—1979
年。
1975
年邓小平任代总理 时,成立了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是胡乔木,副主任为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
中央政治研
究室要编写一本《马恩列斯毛论社会主义经济》,其目的,公开说法是工农兵学习政治经济学
的需要,但实际上想以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有关的思想,批判“四人帮”的胡作非为,特别是由“四< /p>
人帮”
控制的
《红旗》
杂志的观点。
首先,于光远让戴成
(学校
1954
级学生,
< p>时任人民出版社经济室编辑)
负责组织编写。戴成在湖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决定
由武汉大学和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来编写,具体由湖
北财经专科学校的杨怀让、王时杰和武
汉大学教师曾启贤、汤在新教授负责。这次编写工作的要求有五个
特点:第一,编写要保
密;第二,这次编写是国务院中央政治研究室的需要;第三,半年之内编写出来;
第四,
凡是有关经济的论述都要编写,不能遗漏;第五,编好后材料全部上交。但后来只编写了《马、恩、
列论社会主义经济》。学校与武汉大学的有关老师全面查阅了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把所有有关经济问
题
的观点都摘录下来。当时是秘密进行这项工作的,因为很多观点,是“四人帮”批判的
,如一长制、物质
刺激、奖金、计件工资等在当时是作为修正主义来批判的。编这本书就
是为了纠正当时理论上的错误,并
以此为依据来解决现实问题,发展生产。成书之际,正
好打倒了“四人帮”。在北京开会时,于光运教授
对这本书大加褒奖。这本书对于拨乱反
正,纠正一些过“左”的观点,全面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
系,发挥了很大作用。
1977
年,为配合理论上拨乱反正,于光远同志希望把按劳分配的理论 搞清楚。因为在“文革”期间,
张春桥认为按劳分配理论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基础,按劳分
配是产生资本主义和新资产阶级分子的土壤和条
件。在于光远教授的倡议和指导下,郭慧
珍、夏兴园、周彦文、彭星闾等教授参加了讨论会,经过
50
多天
的讨论与反复修改,完成了《按劳分配若干范畴的分析》一书,该书在
1979
年
8
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
本书从内涵上界定了
按劳分配的若干范畴,而且是分层次来探讨的,从而澄清了被“四人帮”搞乱的理论
问题
。得到了于光远教授的充分肯定,该书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按劳分配讨论会,在学术界获得了很高的评
价。
(二)继承、发扬、改造和创新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
这一时期,
学校政治经济学从大的 方面说,
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不断发展的,但从政治经济
学学
科本身发展的特点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继承、发扬阶段:70
年代初。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和
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前苏联
东欧国家改革的经验以及这些国家
经济学家的理论,更好地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问题。因而,对政治
经济学在新时期的
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湖北省政治经济学界的王牌之一。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
大
批具有高层次学历的拔尖人才。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张寄涛、王时杰、夏兴园、胡逢吉、郭慧珍、周彦文等教授一方面系统地宣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践,对 p>
社会主义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性质、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等问题进
行了卓有成
效的研究,为政治经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br>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效益等问题,该学科积极投入对这些重大理论
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张寄涛教授组织和参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一书的撰写工作,该
书
1982
年
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获得湖北省社会
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张寄涛教授在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
劳动理论基础上,撰写了“
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和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一文,对社
会主义劳动
的性质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作了探讨。他认为,《资本论》在三种含义上
使用“剩余劳动”这一概念,即把“剩余劳动”作为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特定范畴;把“剩余劳动” p>
作为各个剥削制度共同具有的范畴以及把“剩余劳动”当作人类文明时期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
般范畴;在
社会主义条件下,前两种“剩余劳动”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一般范畴的剩余劳
动却始终存在,变化的只是
它的特性和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剩余劳动也表现为一定的使用
价值形态和价值形态。由于该文在社会主义
剩余劳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文被收录
于《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一书中,并于
1984
年获中国经
< br>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此后,张寄涛教授与夏兴园教授继续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 /p>
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并撰写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一文,明确界定
了社会主义条
件下生产劳动的内涵,区分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属于生产劳动范畴的部门,并
且提出社会主义商业部门也属
于生产部门。这一观点对研究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促
进合理安排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发展科学、
文化、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
被收入《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论文集》中。
以王时杰、夏兴园、郭慧珍等教授为主要成
员的研究组认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必须
以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
的。为此,他们
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和经济效益学这两门新学科,提出了经济发展质量、绝
对经济效益、相对经济效益、综合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率等一系列新观点,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先后出版
了由王时杰、郭慧珍、王东京撰著的《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以及由王时杰、夏兴园主编的《社
会主义
的经济效益》,由王时杰主编、郭慧珍副主编的《经济效益学》等专著,在全国产
生了重要影响。
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学时,王时杰教授等人全面探索了社会主义经济
各个部门经济效益的特点、
衡量指标和提高途径,对各种经济效益作了综合与归纳,从经
济效益的内涵、特点、构成与优化出发,提
出了绝对经济效益、相对经济效益、综合经济
效益、经济效益率、相关经济效益、扩波经济效益等新概念;
着重阐明了智力生产与科学
技术的经济效益、结构经济效益与规模经济效益、潜能经济效益与相关经济效
益判断。<
/p>
在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时,王时杰教授等人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借鉴西
方发展经
济学中有关理论的科学成分和分析方法,建立了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新的理论
体系;在吸纳有关社会主
义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一些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实际,从理论的
高度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并从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类型、体制、机制、就业以及发
展战略方面,探索了持续、稳定
、协调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和一系列原则、模式。首先,王时杰教
授从分析影响社
会生产发展的因素出发,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的规律及其特点,并首次提出了经
济发展质量这一概念,阐述了其内涵,认为经济发展质量依次表现为劳动效率、投入产出率、科技贡献率,
最终归结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次,他论述了新技术革命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互动规律及
特点;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