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乾散文读后感
3
篇
萧乾散文读后感
1
一定是萧蔷的名字误导了我,让我鬼使神差地在《萧乾散文》 的
订购栏中打上了勾。
就这样,
我的床头柜多了一本书< /p>
——
《萧乾散文》
。
刚开始不知萧乾为何人,
在 网上查了之后才知道,
他是蒙古族的,
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最
重要的是,网,他是复旦大学的教
授,
还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二战记者 。
可惜这颗伟大的心脏早已停
止了跳动,享年
90
岁。
我刚拿到书的时候,
看着单调的封面,
简单的曲线勾勒成萧乾的< /p>
面部轮廓,我不禁大失所望,心想:原来是个老头儿啊
!
可 是他的照
片所呈现给我的又是一位和蔼的老人。
当我翻开他的第 一页时,
我知道我被吸进去了。
萧乾的文字里浸
透着他整
个儿的灵魂,深深地触动着握书人的心灵。
他的笔下仿佛有一个鲜活的小人儿,它直言不讳,它胆大豪放 ,
它真诚真挚,它热爱自然,它理智勇敢,它爱憎分明、敢爱敢恨。当
< br>然,它也老当益壮。
散文的第一篇就是简单的两个字
——
《古城》< /p>
。
这是作者在
“
九一
八
p>
”
的次年,郁闷之中为当时的北平画的一幅素描。结合着天、地、
鸟、
人传神地向读者展示出当时人们的内心痛苦,
中国东北人民悲哀
的开始。
“
古城自己仍如一位臃肿的老人,低头微微喘息着,噙着 泪
守着膝下这群无辜的孩子
——”
形象生动的拟人手法将 当时人们对战
争的无奈、
对和平的渴望透彻地表现了出来。
短短的一篇却能够将
“
九
一八
”
所产生的情愫精悍地通过文字传递了。
在萧乾爷爷面前,我感到我就像那干瘪了葱,不仅是焦黄的, 而
且是空心的
!
历史对于我还是很遥远的,他的渊博让我 对我曾经因历
史考试成绩优异而骄傲深感愧疚。
在散文的最后一 篇《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中,他真
实而又有序地表述了自己内心的看法,<
/p>
或许是因为他老人家年少一腔
热血曾经经历过的原因,
他的 头脑就好像是一台专攻历史与政治的机
器,看得我心惊动魄,自叹不如啊
!
这是篇报告,又是一篇论文,又
有详细的欧战概况,
也 又自己的观点。
并没有因为情节的宏大而乱套,
让我心生佩服。
这篇< /p>
“
观感
”
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
记得 我就在初二上学期的校文
艺节中写了一篇政治小论文,
拿了个一等奖,< /p>
内容是写当代的法律与
人民,
论文中提议当今社会的人们要 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
法权益,不畏强暴等等。一等奖对于这篇来说荣誉并不低
,萧乾的政
治论文让我深深地意识到,
这篇与
“
一等奖
”
有多么地不相配
——
内容
如此空洞
!!
当初我在接这个项目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能 够
真正地写好它,也没有顾虑到自己是否对当代法律了解的程度够深。
< br>整篇论文大都是借用了别人的故事来阐述,
很少一部分来表达自己对
主题的观点。
对于政治论文这一方面我认为自己相当薄弱。同时,也通过《一
个中国记
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警示我,是发自灵魂深处的东西,若
没有结合作者的灵魂,
那它也只不过是一个躯壳而已,
作者自己都无
法感动的,怎么叫
别人去阅读,更不用说评价了
!
萧的《一个中国记
者对二
次欧战的观感》
对我来说,
不仅是一个榜样,
也让我深深地
“
忏
悔
”
自己的年少轻狂
——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
《一本褪色地相册》中的《白卷》写到了萧 老先生在文革中因加
入受到的迫害。
少年的他就要受鞭子,
这更让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在这
个伟大的灵魂面前的渺小。他打死也没有承认,也没有招
供,幸运的
是,他被救了
!
这或许是
“< /p>
上帝
”
对一个年轻而又正义的生命的厚爱吧
!
文中,他用诙谐 的语句展示了文革的残酷,透过这种残酷,我却
看到了当年他年轻的心脏就那般地坚强<
/p>
!
我最喜欢的是萧老先生讽刺的文字,一针见血,将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
黑暗社会描绘、批判得淋漓尽致。
《过路人》中写述了萧在船上的黑暗经历,那时的地位就是神,
头等舱的乘客可以在船的甲板上,可统舱客却注定是要遭人唾弃的,
而且不仅是
洋人,还有黄种人的
“
摸索
”
。这样天差地别的待 遇让他百
思不得其解,
但也同时像一把明晃晃的刀子在他的心上狠狠划了 一刀
——“
多么巍峨的建筑啊,然而又是烂得多么难看的腿
!”
这是他苦楚
的疑窦,
然而这样的疑窦不仅是在他一 个人心上,
还有那
《叹息的船》
。
叹息啊
,中国人的悲哀,以至于连那江鸥都嘲讽:困难的船指望那英
国商船来解救自己,
可那船就像先前的美国兵舰擦肩而过。
可笑的
“
爱
莫能助
”
,直接地揭示了当时中国那可悲的
“< /p>
一厢情愿
”
!
萧老先生的讽刺是一种理性的批判,
一个国家 ,
总会有黑暗的一
个时代,
哪怕是多么
“
高尚的职业
”
。
在众多中,
最震撼 使我的要属
《由
午夜到黎明》
。
“……
等一下,又进来了第二个旅伴,是一位身宽体胖,穿着肥
大军服的同胞。他身边有
个侍从,口口声声称他‘旅长’
。这位旅长
粗声喘着气,揉着眼睛,任那
侍从替他解纽扣,解武装带,甚而替他
脱下军裤。
然后他就如雷锋塔一般 倒在那已安排停当的铺上。
不上五
分钟,这旅长便大声打起呼噜来了。<
/p>
上铺那个日本青年这时正在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
我猜想,
他也
< br>许正写给他奈良的师友,
大阪的经理,
或东京的官员,
告诉 他们:
‘中
国军人至为可爱,五分钟之内可以把鼾声打得极响。来吧
p>
!
’
……”
并非讽刺军人,
因为萧老先 生事在批判当时丑陋、
让人厌恶的黑
暗社会
!
< p>直刺那些真正应当遭人鄙弃的人的心脏!!
文字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
那就是直言。
而最敢直言的人就是孩子。
在萧老先生的孩提时代,他有一本署名
“ p>
萧恨吾
”
的小册子,里面
记载了他的内心世界
的想法:
“
早上,
窗外吱吱喳喳一群麻雀在跳舞。
我开门出去,想参加。它们呼啦一声,远远地飞到树梢上去了。它们
那么怕人,
可见人是个真可怕的东西呀
!
“
春天郊外美丽,许多人赛驴玩。人骑在驴背上,喘气奔跑的是
驴,跑得慢来挨鞭子,跑得快来,光荣属于背上人,好不公平
!”
好似 《皇帝的新装》
,孩子的话是直截了当的,但也是最真实的。
萧的话直接
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严酷。
-
-
-
-
-
-
-
-
-
上一篇:伤逝读后感
下一篇:听《自我意识的认识与培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