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大国的兴衰》的一些体会
近些天来,我大致地翻阅了一下《大国的兴 衰》这本书。这是一本气势恢宏的巨著。作
者从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 、历史等方面叙述了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的兴亡盛衰和成败得
失。
这本书分为三个 部分。
第一部分是工业革命前世界的战略和经济,
主要是关于前工业社
< p>会时期大国的经济状况和军事冲突。
在此期间,
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 和战争费用的螺旋式上
升,
最终获得霸权地位的是那些容易获得资金来维 持庞大军费支出的国家。
而筹集到足够的
资金主要依靠本国经济贸易的发
展、
合理的征税制度及举借贷款所必需的良好金融信誉。
在
这些方面表现好的国家往往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并获得较高的国际地位,
比如荷兰有着完备 p>
的金融体系和繁荣的贸易,
仅凭着微小的国土就创造了不俗的军事成绩; p>
而英国由于稳健的
财政制度和良好的借债信誉,
在与法国交手 时总是略胜一筹。
第二部分是工业化时期的战略
和经济,
主要是关于大国进入工业时代的变化。
作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
武器装备的更新
换代、
作战样式的深刻改变,
使得推进工业化和掌握新技 术成为国家实力增长的关键。
英国
率先进行了工业化,
成 为了制造业大国,
以很高的比例将国民生产总值投入海军建设,
这些
因素成就了它在
19
世纪“日不落帝国”和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两次世 界大战中,胜利总是
属于工业实力和潜力强大的一方,
即一战中的协约国 和二战中的同盟国。
第三部分是战略与
经济今天与明天,主要是关于当代
国际格局(
1943
——
1980
年)
< p>,并对主要大国的未来发展
趋势做了大致的预测。
在这段时间里,< /p>
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这主要是美
苏两个
超级大国的核武库形成了
“互相确保摧毁”
的事态。战后初期,
美 苏两国凭借超强的
工业实力和军事力量,
长期主导世界战略格局。
两极冷战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
即意识形态。
两国各自寻找意识
形态盟友进行紧张的军事对峙,
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冷战气氛逐渐从欧洲
扩散到第三世界国家。
但和平时期的大国实力对比状况仍然摆脱不了经济增长相对 速度的魔
咒。
作者认为美国、
苏联和传统欧洲强国的实力 在相对减弱,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力和
主导地位都遭到了很大程度上
地削弱。
他预测美国、
苏联和欧共体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
会逐渐缩小;日本和中国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大;军事方面的两极状态也会减弱。
读完这本书我对 过去五百年世界历史的变化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也认识到大国的崛
起
不是偶然的,
都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
这些规律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制度、
文化、
科技、思想、军事战争、民族凝聚力、地缘优势
等等。这些规律很难用一两句话总结清楚。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革命或改革对国家未
来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大国的崛起之前都经
过不同程度上的变革。在变
革之后,经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左右的发展迈入强国之列。
《周
易》里边
有云,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革自古就有。在这里我想举一下战国时期 秦
国的例子。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是一个弱国。公元前
356
< p>年,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生产力迅
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逐渐
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经过一百三十五年,到公元
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英国
1688
年经过“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 ,
18
世纪
60
年代又开始工业革命,经
过五十年左右的积累,最终在
19
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
。美国
1776
年发表《独立宣言》开始独立战争,期间经过
1 860
年到
1864
年的南北战争,这两次
战争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过大概一百二十年的发展,
到了十九世纪 末,
美国经
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又加速使美国成为世
界霸主。日本
1868
年进行明
治维新,经过将近三十年
的发展,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清政府。
中国战败除了清政府的
腐败无能和日本的准备充分,
说到底是先进制度优于落后制度。
二战
时日本遭受重创,
但明治维新后,
日本在先进的制度下培养出了大量的 优秀人才,
这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