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学科范围
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包括社
会学概论和社会学研究方法两部分。
其中,
社会学概论部分占
70
%,社会学研究方法部分占
30
%。
二、要求掌握的基本内容
社会学概论方面:<
/p>
要求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掌握社会学的学科背景、
发展进
程、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
能够运用社会学 的概念、
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释社
会现象。
< p>
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
要求掌握社会研究学方法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 理和基本方式,
掌
握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式和技术。
三、参考书目
郑杭生
主编: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版。
风笑天
主编:
《社会学研究方法》 p>
(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2
月版。
四、考试的知识范围(课程复习大纲)
“社会学概论”部分
一、绪论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与历程,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p>
研究方法、
学科地
位及其研究意义。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
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一章、第二章、第二十
一章、第二十五章。
p>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
、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2
、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3
、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2
、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3
、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
、社会学的方法论
2
、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3
、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技术
b
b
(四)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
、社会学学科地位的演变
2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五)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1
、社会学的理论意义
2
、社会学的实践意义
二、社会
本章要求
掌握社会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与功能,
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角度,重点
掌握“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相关知识点参见
< br>《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三章、第二章。
(一)社会的概念
1
、社会的基本定义
2
、社会的特征
3
、社会的构成要素(孙本 文的社会四大要素论与杨心恒的社会三要素论)
4
、社会的功能
(二)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2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与社会制度的角度
3
、血缘、地缘与业缘的角度
三、文化
本章要求掌握文化的定义、特征、类
型、结构及其功能,把握“文化中心主义”与“文
化相对主义”
等不同文 化模式评价倾向的基本观点,
掌握并学会运用
“文化堕距”
理论、
“文
化震惊”理论及“边际文化”概念。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
修》
(第三版)第四章。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1
、文化的定义
2
、文化的特性
(二)文化的类型
1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2
、主文化与亚文化
3
、主文化与反文化
4
、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三)文化的结构
1
、文化特质
2
、文化丛
3
、文化模式
(四)文化的功能
(五)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
、文化中心主义
2
、文化相对主义
3
、对两种文化模式评价取向的评价
(六)文化理论及相关概念
1
、文化堕距理论
2
、文化震惊
3
、边际文化
四、人的社会化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化的概念、
类型、条件与主体,把握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功能,
掌握有关社会化机制与过程的主要
理论。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
五章。
(一)社会化的含义
1
、社会化的定义
2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二)社会化的类型
b
b
1
、初始社会化
2
、预期社会化
3
、发展社会化
4
、逆向社会化
5
、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条件与主体
1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2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四)社会化理论
1
、有关“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的理论
(
1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
2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
3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
4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过程“八阶段”理论
2
、有关社会化过程的理论
(
1
)生命历程理论
(
2
)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
、政治社会化
2
、道德社会化
(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2
、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
3
、代差
五、社会角色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角色的理论与
概念、社会角色的类型,了解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及
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调
问题。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第六章。
(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1
、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
2
、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
3
、角色集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1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
、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3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4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1
、社会角色的确定
2
、社会角色的表现
3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4
、角色距离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1
、角色冲突
2
、角色不清
3
、角色中断
4
、角色失败
六、社会互动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及
理论、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集合行为”的特征、类型以及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相关理论。
相关知识点参 见
《社会学
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七章。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1
、社会互动的含义
2
、社会互动的理论
(
1
)符号互动论
(
2
)角色理论
(
3
)参照群体理论
(
4
)戏剧理论
(
5
)交换理论
(
6
)本土方法论
(二)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1
、社会互动的情境
2
、社会互动的过程
(
1
)贝尔斯的三阶段说
(
2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3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三)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b
b
1
、社会互动的维度
2
、社会互动的类型
(四)集合行为
1
、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2
、集合行为的理论
(
1
)梅尔瑟的基本条件说
(
2
)塔尔德的模仿理论
(
3
)勒朋的感染理论
(
4
)紧急规范论
(
5
)匿名理论
(
6
)控制转让理论
3
、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七、社会群体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
念,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及初级群体的社会学
研究。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
新修》
(第三版)第八章。
(一)社会群体概述
1
、社会群体的定义与一般特征
2
、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3
、社会群体的类型
(二)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1
、群体凝聚力
2
、群体规范
3
、群体内部关系
4
、群体领导与决策
(三)初级社会群体
1
、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
(
1
)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的发展
(
2
)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2
、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3
、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4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5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
1
)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 /p>
(
2
)初级群体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八、社会组织
本章
要求掌握社会组织的含义、类型与结构及社会组织管理理论,重点掌握组织结构
中的非正
式群体、
我国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征与对策及组织管理理论。
相关知识点参见 p>
《社
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十章。
(一)社会组织概述
1
、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与构成要素
2
、社会组织的分类
(二)社会组织结构
1
、组织结构的含义
2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
、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4
、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征与对策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
1
、组织管理的含义
2
、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b
b
(
1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
2
)行为科学组织管理理论
(
3
)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3
、组织管理方式
(
1
)家长制管理方式及其特征
(
2
)科层制管理方式及其特征
(
3
)组织管理中的官僚主义问题
九、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br>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概念,把握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及
当前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现状。
相 关知识点参
见《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十一章。
(一)社会分层概述
1
、社会分层的定义与标准
2
、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3
、阶层、阶级与社会不平等
(
1
)阶级、阶层的一般涵义
(
2
)社会不平等
(
3
)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视角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2
、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
1
)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
2
)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
1
)分层的方法
(
2
)分层标准
2
、层内关系与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
3
、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
1
)社会多元分层结构的含义
(
2
)结构弹性分析
(
3
)多元分层结构与个人多重
分层地位
(四)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1
、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2
、改革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3
、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五)社会流动
1
、社会流动的含义
2
、社会流动的类型
3
、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4
、社会流动的功能
十、社会设置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设置的含义及
相关基本概念,了解社会设置的构成、特征、类型与
功能。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
新修》
(第三版)第十二章。
(一)社会设置概述
1
、社会设置的含义
2
、社会设置的构成
3
、社会设置的特征
b
b
4
、社会设置的类型
(二)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1
、社会设置的功能
2
、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角度
3
、社会设置的功能变迁与设置创新
十一、社区
本章要
求掌握社区的涵义、类型等基本概念,把握社区研究的方法,了解社区自身协
调发展的条
件与机制,
把握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了解我国的社区转型及< /p>
社区协调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第十三章。
(一)社区概述
1
、社区的含义
(
1
)社区的定义
(
2
)社区与社会
2
、社区的类型
3
、社区研究的方法
(二)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1
、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2
、社区人口与社区发展
3
、社区文化与社区发展
4
、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三)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1
、城乡协调发展
(
1
)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
2
)城市布局理论
2
、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十二、城市化
本章要求掌握城市化的定义、过
程及有关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代表观点,了解城市空间
结构及其变动的相关理论,
把握现代城市的社会特征,
理解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相关理论。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十四章。
(一)城市化概述
1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
2
、城市化的必然性
3
、世界城市化的历程
4
、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历程
5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代表观点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1
、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
1
)
“同心环带”模型
(
2
)
“扇形”模型
(
3
)
“多核心”模型
2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
(
1
)市区
(
2
)郊区
3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
1
)集中与分散
(
2
)生态隔离
(
3
)侵入与承继
(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1
、城市文化特征的社会学理论
(
1
)滕尼斯: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