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
年浙江大学心理学研究生考试实验心理学与统计学试题
实验心理学与统计学
一、名词解释
分
/
题
1.
实验者效应
2.
匹配法
(matching method) 3.
启动效应
4.
诱动现象
5.
听觉适应
6.
差异系数
7.
分层随机抽样
二、简答题
:6
分
/
题< /p>
1.
如何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
2.
比较被试者内设计与被试者间设计的特点。
3.
简述判断声源方向的主要线索。
4.
简述算术平均数的使用特点。
5.
简述非参数检验的意义和常用方法。
< p>
三、试比较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优缺点。
16
分
四、试述信号检测论的统计学原理。
16
分。
< p>
五、
16
分
有容量分别为
n1=10
和
n2=16
的独立 随机样本得到下述观测结果
,(X
、
Y
为观测值< /p>
,f
为频
数
):
X---12.3 12.5 12.8 13.0 13.5 Y---12.2
12.3 13.0
f----1 2 4 2 1 f----6 8 2
现已知变量
X
、
Y
的总体均呈正 态分布。请问在
0.05
的显著性水平下
,
可否认 为这两个总体
属同一分布
(
提示
:F.0 5(9,15)=2.59, F.05(10,16)=2.49, t.05/2(24)=2.064,
t.05/2(25)=2.060, t.05(24)=1.711,
t.05(25)=1.708 )?
六、
20
分
下
表给出了某班
12
名同学两次考试的成绩。要求
:
1.
计算两次考试成绩
(X
、
Y)
的相关
.
2.
求
Y
对
X
的线性回归方程
.
3.
对所求方程进行方差分析
,
以检验其显著性
.
(
提示
:F.05(1,10)=4.96, F.01(1,10)=10.04, F.05(1,11)=4.84, F.01(1,11)=9.65).
被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考试一
(X) 65 63 67 64 68 62 70 66 68 67 69 71
考试二
(Y) 68 66 68 65 69 66 68 65 71 67 68 70
七、
24
分
某实验拟采用拉丁方实验设计探讨
5
种心理训练程序对某 种技能学习成绩的影响。现从
5
个群体中分别随机选取
6
名被试
,
并将实验分别安排在星期一、二、三、四、五进行。要求
:
1.
以不同群体为行变量
,
实验时间为列变量
,
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2.
写出方差分析的步骤及公式;
3.
说明拉丁方设计的特点。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4
分
/
题
1
、实 验者效应
:
指在心理学实验中因为主试原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主试者可能< /p>
以某种方式
(
如表情、
手 势、
语气等
)
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
,
< p>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比如
:
实验的指导 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指导语是否含有暗示的成分
,
是否明白等都直接影响
实验结果
,
因此需要对指导语标 准化。另外主试对被试的态度也予以规范化
,
即要热情、有礼
貌、尊重人等。当然这方面需要有度
,
否则会产生新的影响。
2.
匹配法
(matching method):< /p>
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使
用匹配法时
,
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者和实验中要完成的作业具有高相关的特点
,
然后根据测的结
果把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者的特点匹配成相等的。此法理论上
可取
,
实际很难行得通。
3.
启动效应
:
指人在信息加工活动中
,
自身 的知识、
经验、
期望以及上下文对加工活动产
生影响
p>
,
当人们产生某种期待时
,
这种期待将易化随后进行的 加工。启动效应又分为重复启动
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
,
重 复启动即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间接启动除包含重复启动
之外还允许两刺激有所
差别。启动效应的实验为激活扩散模型提供了有利证据。
4.
诱动现象
:
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 印象。
这是
一种错觉
,
又称运动幻觉或游 动错觉。
例如
:
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的
,
而浮云是运动的。
可是
,
由于浮云的运动
,
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
,
而云在静止的。
观察者与客体的相对空间关系的改变
,
或者两个以上的彼此空间关系的变
化
,
可以引起诱动现象
,
如自主运动、站台错觉、 相对移动
等等。
5.
听觉适 应
:
指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听觉系统一般 对一个稳定
声的感受性在最初的
1-2
分钟内有所下降< /p>
,
而后很快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听觉适应特点在于
它是一个
平衡过程。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
,
恢复也很快。听觉适应有选择性
,
即仅对作用于
耳的那一频率的声音发生适应
,
对其他未作用的声音并不产生适应现象。如果声音较长时间
(
如 数小时
)
连续作用
,
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 /p>
,
便称作听觉疲劳。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不
同
,
它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这一疲劳经常性地发生
,
会造成听
力减退甚至耳聋。
6.
差异系数
:
又称变异系数
,
相对标准差
,
在对不同样本的观测结果的离散程度进行比 较
时
,
常常遇到下述情况
:
两个或多个样本所测的特质不同。如何比较其离散程度?即使使用的
是同一种观测工具
,
但样本的水平相差较大时
,
如何比较它们的离散 程度?这时需要运用相对
差异量进行比较。差异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S
为某样本的标准差
,M
为该样本的平均数
)
。差
异系数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常常应用于同一对象的不同领域或同一领域的不
同对象。
7.
分层随机抽样
:
抽样方式的一种。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
,
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 p>
分
(
层
),
再分别在每部分中 随机抽样
,
这种抽样的方法称为分层随机抽样。总原则是
:
各层内的
变异要小
,
层与层间的变异越大越好。 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总体已知的信息
,
其样本代表性及
推
论的精确性一般优于简单随机抽样。对于同一总体
,n
相同时
,< /p>
分层抽样误差小于简单随机
抽样误差。
< br>二、简答题
:6
分
/
题
1.
如何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
答
:
(1)
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 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
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并不会由于其
它变量的存在受到影响
,
从而变得模糊不清或复
杂化
p>
,
那么这项研究就具有内部效度。
要使研究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
就必须控制各种外部变量
,
消除它们对研究结论
的影响。
这些外部变量通常有成熟因素、
历史因素、
被试选择上的 差异、
被试缺失产生的效应、前测效应、实验程序不一致或处理扩散产生的效应、统计回
归效应、
多种研究条件与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等。
(2)
要使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
就必须控制各种额外变量 。
所以设计实验时
,
应注意以
下几点
p>
:
①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可以分为
前摄因素和后摄因素两类。前摄因素包括被试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
,
比如
性别、工龄、经验、身高、体重、态度、个性、运动与心理能力等等。如果对照组与实
验
组在这些因素上差异较大
,
则会影响所测得的两组间差异
,
降低效度。在研究中控制这些因
素的方式是对被试进行随机化选择
,
后摄历史因素是指在研究测量以外可能影响自变量和因
变量之间差异
的因素
,
这常常是由于研究中未控制因素的干扰
,
使因变量发生变化
,
而不是实
验处理本身所造成的差异。
②选择因素
这实际上就是前
摄历史因素
,
是由于选择被试的程序不适当而使各被试组之间一开始就
< p>存在系统性差异
,
影响内部效度。当研究中不可能对被试作出随机选 择和分配时
,
最易受选择
因素的影响。
③成熟因素
这是指在研究期间
,
由于被试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成长
(
技能、知识、
经验等
)
或变化
而引起的系统变异
,
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某种系统效应
,
降低研究的内部效度 。成熟因
素具有动态性的性质
,
控制的方法是使被试选择 与分组尽可能随机化
,
并设立对照组。
④研究被试的更换和淘汰
实验和研究期间
p>
,
被试由于事故、生病或研究调整等原因而被更换或停止参加研究
,< /p>
这种
因素会明显地影响对研究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
大大降低内部效度。被试的更换和淘汰不是统
计方法可以弥补的
,
因此研究中要特别注意使被试保持稳定和一致。
⑤测量和测试的手段
当研究运用事前与事后两
次测量时
,
事前测量会影响事后测量的结果
,
影响 研究的内部效度。
同时
,
由于测评者本身的疲劳、单调感 、注意分散以及其它主观因素和测试本身的变化
,
使测
定
和评级的精确性受到影响
,
降低研究的效度。
⑥统计回归效应
在心理学研究中
,
常常通过事先测试选择极端分数的被试参加研究
,
这样就会由 于统计回
归效应而混淆再次测试的结果所反映的实验效应
,
从而降低研究的内部效度。
⑦实验处理和程序
p>
有关实验处理和程序的信息的扩散或交流
,
使对照组实际上得 到了实验处理或受其影响;实
验处理的实施包含着其它好处
(
< p>如资助),
产生补偿性等同效应等等
,
都会损 害研究的内部效
度。
⑧多种研究条件和因素的交互作用
许多研究对
不同条件或因素的效应进行比较
,
可是在研究过程中却往往会由于测试程
序、
因素控制和实验安排等方面的原因
,
造成多种 条件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从而影响效度。
< br>(3)
一项研究要具有内部效度
,
首先必须正确地选择了研 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
这样才有
可能作出有关变量之间因
果关系的陈述。
其次是要做周密的实验或研究设计。
这主要是指在
进行实验设计时
,
明确意识到各种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
运用多种设计措施
,
控制这些影响因
素<
/p>
,
突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
比较被试者内设计与被试者间设计的特点。
答
:
(1)
被试间设计
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
,
不同的被 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实
验处理。在这种设计中由于被试是随机取样并随机安排接受
不同的实验处理的
,
因而又称完
全随机化设计;各实验处
理组之间没有相关
,
因而又称独立样本设计。被试间设计的数据在
统计分析时
,
通常是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或方差 分析。被试间设计
可以分为后测设计、前测后测设计和所罗门
4
组设计
(
又称重叠实验设计
)
等几种类型。
这种设计比较安全、
保守。
两种或多种 条件之间不可能通过被试相互“污染”。
但是这
种设计对两组被试条件的
要求比较高。
(2)
被试内设计
p>
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
又称“重 复测量设
计”。如果用被试组代替单个被试
,
每组都要接 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
但组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地
接受一种实
验处理
,
这样的组叫区组
,
这种设计称为“随机区 组设计”。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应
尽量“同质”(即在各方面都相似或相同
)
。随机区组设计的实验处理之间有相关
,
因此又称
“相关样本设计”。被试内设计将被试的个别差异从被试
(
组
)
内变异中分离出来
,
提高了效
率
。对于容易导致的练习或疲劳效应
,
通常采取全随机法、对抗平衡法
(ADUA)
、拉丁法等方
法予以消除。被试内设计可分为完全和不完
全被试内设计两种
,
两者的区别在于每个或每组
被试接受
所有的还是部分的实验处理。结果可用方差分析处理。
被试内设计效率
比较高
,
但是很可能产生实验处理的污染
,
降低实 验研究效度。
可以通过
随机化或平衡法
,
克服或抵消潜在的干扰效应。
3.
简述判断声源方向的主要线索。
答
:< /p>
对声源方向的判断
,
主要有三种双耳
(
利用两只耳朵
)
线索
:
强度差、时间差和周相差 。
(1)
双耳强度差
当双耳离声源的距离不同时
,
会产生强度上的差异。
声源 很少发自人体的正中面
,
这样它
与双耳的距离之差就产生
双耳声强差
(intensity dif- ference of the two ear s)
。
向头部投影
一个声影
(sound shadow)(
类似于光的影子
),
与声源方向相反的一耳处在 声影之中
,
从侧面
来的声音必须绕过头部才能到达另一耳
。在声音到达之前
,
许多声波已被头部与其周围物体
吸收
,
因此到达另一耳的声音强度相对比较弱。
(2)
双耳时间差
来自非正中
面的声音
,
不仅会产生双耳强度差
,
而且还会产生 双耳时间差。
这一原理易被
人理解。双耳时间差
(tim e difference of the two ears)
是辨别声音方向的重要线索。人 体
头部近似球形
,
两耳间的半圆周约为
2 7.6
厘米
,
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差的最大值
( p>
即与人体正中
面成
90°时
)
约为
0.5
毫秒。假如声源位于正中面上
(
如正前 方、正后方
),
声波同时到达两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