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两道论述是:
1,
用年龄金字塔画出我国人口年龄结 构图。
论述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
分)
2,
什么是高新技术
工业
?论述为什 么旧的工业区位理论不能解释高新技术工业的布局?
(25
分)
3,论述人文地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25分)
三、论述题(80
分)
1、联系我国的实际,论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途径。
(2 5分)
2、对比分析中国辽中南工业基地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工业基本特点及其成因
。
(25分)
3、试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来分析欧盟的发展。
(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卷
一、名词解释:
( 30)
1.
文化区及其类型
2.
人口迁移理论
3.
城市化
4.
文 化景观
5.
地理物象
6.
国家< /p>
二、简答题:
(40)
1.
二战之 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2.
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
3.
试述旅游规划的层次和内容。
4.
简 述霍伊特的扇形理论。
三、论述题:
(30)
试
论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
【答案】
一、名词解释:
(30)
1.
文化区及其类型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在地球表面所占据的空间。文化区
一般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2.
人口迁移理论
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从人口学、地理学、经济
学、社会
学等不同专业角度对其成因、
机制和运动规律等作了深入探讨,
提出很多有影响的理论和
模式。比如,拉文斯坦迁移法则;2)1946
年美国社会学家吉佛提出“引力”模型;3)
20
世纪< /p>
60
年代初广为流行的解释个体迁移成因的“推--拉理论”理论;4)美国芝加哥
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T.W.舒尔茨于
1962
年提出的成本—效益理论;5)美国人口地理学
家泽林斯基于
19 71
年提出的流转理论;6)英国经济学家
A.刘易斯于
1954
年建立的发展
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
3.
城市化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
社会、经济现象之一。不
同的学科对于城市化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在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
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一词 有四个含义: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
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
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
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
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4.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
材料
,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
地理物象
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用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觉判断、
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
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
,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6.
国家
国家
是按一种政治功能而组织起来的。
它有一个统一政权控制的一定面积的领土和具
< br>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构成国家的要素有四个:拥有确定的领土,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拥
< br>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拥有主权。
二、简答
题:
(40)
1.
二战之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有:
(1)外籍劳工逐
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所产生的根源在于世界范围内
劳动力资源供求关系
在国与国之间的显著的不平衡。20
世纪
50-60
年代,西欧国 家人口增
长缓慢,
甚至趋于停滞,
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很 不适应;
波斯湾沿岸国家此时大规模开发石
油资源,
并带 动了经济全面发展,
其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人口素质均难以满足要求,
而上述 p>
国家出于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考虑,又不愿简单地吸纳永久性移民,于是纷纷采用<
/p>
临时性输入劳动力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与此同时,
不少发展 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
失业现象
严重,向外输出劳动力确实是一条改善经
济的有效途径。
(2)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从
1951 p>
年的
100
多万人,增至
1965
年的
980
万人,1981
年的
1300 p>
万人,1994
年初达到
2300
万人。在
< p>1990-2000年间,每年都有超过
1,300
万人成为难民。
(3)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经济发达的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
国以优厚的经济待遇、
较好的科研条件以及移民手段, p>
吸引了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人才。
新加
坡、韩国等新型工业化国
家也采取措施吸引人才。菲律宾、巴基斯坦、埃及、印度等国家人
才外流较多。
(4)人口迁移流向发生改变: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拉丁美洲则由人
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即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迁往富国。
2.<
/p>
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
(1)处延性
外
延性即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通常语言留域都是由小到大向
外延伸
(个别语言圈也有日趋缩小的)
。
(2)连续性
语言的连续性是指语言向外延伸的过程。语言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通过外延地
区向
其相邻地区传播,
故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
语言向远离语言源地的传播 ,
是
通过人的移动(如英语传到美洲)
,人对人逐渐向外 延伸的。
(3)层序性
由于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
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早期传入的古老语
言和后来传入的新语言有着不同的层序性,<
/p>
往往新语言是在古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差别
很大。如有
些青年人不懂古语,有些老年人不懂新语。
(4)复合性
是指语
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它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如日语用片假
名书写的外
来语就是复合语。
(5)竞争性
在传播过程中二种以上语言同时
存在就会产生竞争和排它现象。
(6)演化性
语言通常是由单纯
表现进入复杂表现。以“雨”来说可演化为“春雨”
、
“梅雨”
、
“暴
雨”
、
“台风雨”……,使其含义有 很大的变化,并逐渐增加了新义,例如“酸雨”一词是随
着人们对环境状况的认识而出现
的。
(7)阶层性
语言传播过程中,
随着人类活 动身份的不同,
使语言有了明显的阶层性。
如同一语义语言,
在封建社会对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则有不同的称谓。
3.
试述旅游规 划的层次和内容。
旅游规划按性质可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开发规划。
旅游 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
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
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
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旅游开发规划是在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对旅游资源开发项
目和设施
建设项目所做的进一步安排,
是旅游发展规划的落实与细化,
一般为五年以下短< /p>
期计划。旅游开发规划包括旅游地(区)规划、旅游线路规划和旅游项目规划。旅游区规<
/p>
划是指对(包括旅游度假区、游览区等各类形式)的开发建设所做的规划。旅游线路规划<
/p>
是指对特定行程、
线路内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组合所做的规划。
旅游项目规划是指对一组具
有独立功能的项目所做的开发规划。
4.
简述霍伊特的扇形理论。
霍伊特在其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
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
响,即线性易达性(Linear
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
他把中心的易达性称为基本的易达性,
< p>把沿着辐射运输
路线所增加的易达性称为附加易达性。
当人口增多,
贫民不能朝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发
展时,
也会循着不受 阻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
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或
楔形
。
三、论述题:
(30)
试论当代全球政治地理
格局的形成、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次世
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
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对
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和前苏联取代了所有其它列强,
成为世
界上真正的超级大国。由于美国固有的霸权主义和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
己主义,
以及各自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
当他们并肩消灭了共同的敌人后 ,
便按照大国的势力范围构
筑各自的帝国。
于是展开了近 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政治对抗。
这
种对抗的形
式是“冷战”
,主要手段是军备竞赛和武力威胁,争夺重点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边
< br>缘地区,其影响涉及到世界每个角落。于是在战后最初
20
年内,美苏共同 构筑了“海洋世
界”与“大陆世界’相对抗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
逐渐解体,形成了多极化的格局。
①对两极格局第一个重要冲击就是新中国的崛起。新中
国的诞生,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
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并以其辽阔 的幅员、
众多的人口、
丰富的物产以及强大的组织
力量和
精神力量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新的重要力量。
②日本和亚太地区的迅速崛起是对两极格
局的又一重大冲击。日本战后
50
多年来在世
界经济、技
术、贸易和金融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优势是众所周知的。其政治地理意义在于,一
方面它使
日本不再是美国的附庸,
而是作为经济超级大国成为全球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另一
方面,
它推动了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从传统的以军事实力为基础向当代以 经济技术实力为基
础的转变。亚洲四小龙和东盟诸国(还有中国)等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技术、经济、贸易
上
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亚太地区的实力,使西北大平洋沿岸成为一个重要的实力中心。
③西
欧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对抗格局。从
20
世纪
50 p>
年代起,西欧经济取得
了长足的长进,
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p>
政治上以法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开始了反对美国霸权运动;
70
年代欧共体在经历了多年迅速而稳定的发展后,其经济规模已与美国持平。西欧经济、
军事及政治实力的增强,
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实力中心,
从而在两极对抗的 核心地区
出现了一设相对独立的力量。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反霸
斗争的展开,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终结,进而成为两极
格局中一股范围广大的国际
力量。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新的霸权主义、
维护民族独立。
振< /p>
兴民族经济的一系列集体行动,
如
“万隆会议”
< p>、“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
“石油输出国组织”
< p>、
“南北对话”
、
“南南合作”等。这一切虽然没有 从根本上触动两极对抗格局。但是,一个独
立而握有主要经济资源的第三世界的存在,确
已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世界经济的全球性互依和区域化、集团化从
总体上改变了两极格局的性质。战后,随
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
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
资本的跨国流动、
跨国公司、 p>
技术与信息的国际传递,
以及国际经济组织无论深度和广度上都获得到了迅速 发展,
从而构
成了全球经济的互依机制。
世界经济区域化 、
集团化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世界经济发展过
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其中最具有地缘战略意义的是欧洲共 同体进一步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
区的构建和亚太地区合作意识的强化。
它抛开,
甚至弱化了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对立、
政治上
的分歧,使国家安全开始建立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⑥东欧的巨变,
苏联的解体,使两极对抗格局不复存在,代之以一强多极的全球格局。
苏联的解体使美国
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与此同时,面对不断出现的局部冲
突和全球性经济竞争
,美国又无力独立承担世界的领导地位。无论是对伊拉克的武装打击,
还是对科索沃的空
袭,都表明美国并不能单独充当世界警察,西欧、中国、日本,还有俄罗
斯都是当代全球
政治地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当代世界政治地图是一幅由约
200
个主权国
家,美国一强、西欧、中国、日本及俄罗斯多极力量构成的。
2008
西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复试专业课综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
p>
1
地域分异规律
2
绿州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