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的调查报告
(
2011
级教育硕士研究生班
何志静)
摘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
他们的生活 p>
质量、
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关注大学生 消费状况,
把握大
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他们
的“财商”
,引导大学生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是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又美伦美奂的社会,
日益扩大,
消费自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 一项。
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
大
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
消费群体,
他们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
一定的变化。
一方面,
他们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
但又未能完全 获得经济上的独
立,
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能力的不足使他们的消费受到 了很大的制约。
另一方
面,
他们受社会的影响很大, p>
难免在消费上存在一些非理性的,
不切实际的行为。
消费观念
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了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
进而对一生的品
德
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
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
把握大学生生 活消费的心
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财商”
,引导大学生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一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1
基本生活学习消费
基本生
活费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经济支出,
大致上包括餐饮支出和日常
生活
用品支出等。
此项费用是在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支出,
用以维持和保证正常
生活。学习费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支出,比如购买书籍、
音像物品等费用的支出。
此项费用的支出主要用于在校大学生课余之外知识的补
充,
同时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 支出。
了解学
生的基本生活学习费在每月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p>
有助于了解学生可能存在
的生活消费心里特征以及探讨其消费结构是否合理,
进而能反映在校大学生世界
观的发展状况。
< p>
在生活费用中,
饮食费用是重中之重,
按照石家庄地区的物价水平,
以学生
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
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
300
元左
右。
本市 人张力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位。
在我市高校就读的张力,
买衣物的钱都由
< p>父母出,
每个月还有
600
元的生活费用,
这在同寝室的同学中算是多的了。
张力
自我总结,
“以前吃住在家里,每顿都能吃到可口的爱吃的菜。但现在,食堂
的菜不
合口味,我经常外面吃。”事实上,她考虑过花费的问题,尽量挑既合口
味又便宜的吃了
。
“一顿盖浇饭得五六块钱,我每天早上吃豆浆包子、中午晚上
吃盖浇饭
,一天也要十几元钱。一个月下来,就要将近
500
元了。再买些水果、
牛奶、零食,
600
元钱刚够我吃的。”相对于很多来自农村的 学生而言,张力
属于生活比较富裕的。
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
< p>生活费基本在500
元左右。
这其中
涵盖了饮食费用、衣物费用和正常的学习资料费用。
2
休闲娱乐时尚消费
休闲娱乐
费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休闲、
娱乐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包括
上网、购买时尚用品、通讯旅游等费用的支出。
20
岁左右的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
于潮流。<
/p>
他们最突出的时尚消费就是使用手机。
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
了手机的消费项目。
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
80%
。
此
外,
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 的追求,
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
大至电脑都是
当代大
学生的宠物。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
“新”族。调查
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
“是否流行”紧随价格、
质量之
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
果经济许可,会
否购买名牌产品”时,
80%
的学生表示肯定。随着大学生课程安
排较松,闲暇时间较多的实际情况,外出的旅游费用也成了他们消费的一部分。
很多学生选择在双休日到附近的景点参观游玩,
虽然花费数目不是很多,
大部分< /p>
集中在
50
元以下,但是总体算来,也提升了他们生活消费 的数额。
3
额外交际消费
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
大学生也强调人际交往消费,
主要表现在 恋爱及同
学间应酬的支出。人情交际费大致包括班级聚餐、购买生日礼物、同学聚会、恋
爱消费等方面的支出。此项费用的支出主要是在校大学生课余生活中的额外支
出,在大学生的生活开支中占了一定的比重。
根据调查,
92%
的人每个月在同学聚餐以及赠送礼物上有花费,费用约占月
生活费的
10%
左右。
从具体花费额度的分布上看, p>
75%
花费在
30
元—
50
< p>元,16%
花费在
30
元以下,仅< /p>
9%
花费在
50
元以上。这说明,人际交往已经成为 大学生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碍于资金限制,这方面的支出额度仍然比较少。
此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
100-300
元左右,
最少的也有
50
元左右,
最高的达到
1000
元
(比如送名贵礼 物给对方)
。
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
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
二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
< p>
研究发现:
大学生消费中存在趋同心理和攀比心理。
大学生的消费心 理由于
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
p>
为,
多数同学在消费过程中
“从众”
性较强,
这就是大学生消费时的
“趋同心理”
。
趋
同心理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
哪怕这一物品自己本身并不那
么需要,
也会随大流购买,
以保证自己与群体的一致性。
趋同 心理如果不加以正
确的引导就会发展成为攀比、
炫耀心理。
攀比、
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
价值的自我虚构,
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
追流行,
许多大学生
< br>就是以拥有各类名牌作为炫耀的资本。
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
也不能穷孩子”
,孩子考上大学了,要钱给钱,要
物买物,
这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
贪图享乐的坏习惯。
当前大学生在
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等问题,既与社会大
< br>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
也与家庭、
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今天的大学
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
生受到享乐
主义、
拜金主义、
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 侵袭时,
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
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
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
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
满足较高的消费
条件时,
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
更糟糕的
< br>情况是,
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
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
不
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
法理不容的犯罪 行为。
还有一些父母本身消
费观念存在误区,
也无法正确 的指导自己的孩子。
因此,
我们更应该关注学校教
育环境
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
但是,
高校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
-
-
-
-
-
-
-
-
-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报告
下一篇: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