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安全常识之防诈骗
诈骗,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
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它一般不使用暴力
,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
氛下进行的,
当事人往往容易上当。
提防和惩治诈骗分子,
需要大学生自身的谨
慎防范和努力
,认清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以防止上当受骗。
一、诈骗作案的主要手段
1
、 伪装身份,直接骗钱。诈骗分子李某,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持某电视
台台长名片,
p>
提高级摄像机一部,
来到一所高校学生宿舍,
声称要招收若干名电 p>
视台节目主持人,
每人先交五十元报名费,
经考试合格录用。
当即不少学生与李
某结交,
并有二十多名学生报名交款。
李某为这二十多名学生录了相,
说是带回
去审核时作参考
。结果,李某骗得
1000
余元后,逃之夭夭。
2
、推销紧俏商品,以假钞骗真钞。不法分子张某和廖某探听到 某高校刚发
过奖学金,
有意到女生宿舍行骗。
她们带着紧 俏的真皮背心去推销,
优惠价说成
108
元,称交朋友, 只收整数
100
元。行骗者事先就在衣兜里装好一张
100
元票
面的假钞,买皮背心的女生付
100
元票面 的真钞,行骗者接过去往衣兜里一插,
马上又拿出来还给对方说:
“最好 付零钱。”纯朴的学生万万想不到瞬间返还她
的钱已经不是她刚才付的那张真钞了,又拿
了两张
50
元的真钞付给对方。等得
知上当时,追行骗者
已经来不及了。
3
、假装销“黄”,乘机敲 诈。某高校学生刘某和王某无聊闲逛到夜市场。
有一人拿着录像“光盘”鬼鬼祟祟地推销
说:
“享受刺激,难得机会,有意者价
格优惠”。这两个学生神魂颠倒,
经不住诱惑。刚与其谈好价钱,就冲出一伙人
说:
“我们是便衣,
你们敢干这违法的事,
是当场罚款,
还是到所里接受审查”
。
行骗者诈光学生身上的钱还不满足,
又坐出租车到学校里拿钱, p>
碰上校卫队巡逻
盘问,才当场抓获。
4
、故意撞人,勒索钱财。某高校的三位学生在灯光耀眼的大街 上散步,莫
明其妙地有一名过路人撞了过来。那人拣起落在地上的眼镜说:“你眼睛瞎了
,
我这副眼镜是进口玻璃、进口镜架,一共
980
元。” 不知“行情”的同学以为三
张正理嘴,不愁搬输赢。想不到又走来一伙人,摆出一副公道
的样子说:
“你们
撞人不认账,还想打人,若不赔偿,我们要帮他摆平。
”三位同学见势不妙,只
得掏光身上的钱,
还挨了一顿打。
在回校的路上才明白,
今晚遇到的是合伙作案
的骗子和流氓。
5
、骗取信任,掩盖作案真相。某校附近个体小吃店 主张某,主动与校内几
个经常来店进餐的学生拉关系,
表现得十分慷慨,
不久即与学生交上朋友。
学生
也常将张某带进学生宿舍玩
乐。
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学生宿舍的钱物经常不
翼而
飞,造成有的学生连生活费、路费也无着落,张某有时还主动资助一点。同
学们之间互相
猜疑,
唯独对张某不曾怀疑。
后经校保卫部门周密调查取证,
终于
查获了张某利用往来自由之便多次作案盗窃学生大量现金、物品的事实。
6
、
利用关系,
寻机盗窃。< /p>
诈骗分子王某在火车上遇一高校回家度假的学生
杨某,故作热情大方,攀谈
中,该生轻易道出了自己的全部身世及在校情况,并
说出自己同班好友龙某假期留校的情
况。
王某听后暗自高兴,
随即下车、
返身乘
车来到这所高校找到龙某,声称自己是杨某最要好的“中学好友”,此次特意利
用假期
来找杨某,一同出去搞点“社会调查”,为撰写一篇论文搜集资料。龙某
深信不疑,告诉
对方杨某“刚刚离校”,并热情地提供了食宿方便。第二天,空
虚的学生宿舍内
8
个寝室一片狼藉。
王某在盗得
300
余元 现金及微型收录机、
计
算器各
1
部后不辞 而别(后在途中被校保卫部门查获)。
7
、 投其所好,引诱上钩。以帮助办理出国手续,介绍工作,买紧俏商品等
手法作为诱饵,达
到行骗的目的。
案例:
1
、
2004
年
10
月
9
日下午,某高 校
04
级一新生与另两名同学去市区超市买
东西,后来与
其他两人走散,走到一货架前,看见有一个钱包在地上,就去捡。
这时有三个陌生人叫住
他,
说是同时看见的钱包,
要求四人平分,
就将这个同学
带到一僻静处,要求把四人身上的钱和手机以及银行卡全拿出来放到一个大包
里,
并要求大家把自己的银行卡密码说出来。
后让这位同学看着大包
(在此期间
装钱和手机以及银行卡的大包已被另三人用相同的包调换)
另三人分别找借口
前后离开。
李等了一个多小时不 见人遂打开包,
自己的
800
元钱与手机以及银行
卡均不见,后经查,卡里的
19000
元钱被人取走。
2
、
2003
年
5
月
< p>13日,广东商学院
2003
级财税专业毕业班至少
7
名学生
的家长先后接到以
“广东商学院教育科”
名义打来的电话,
对方称这些家长的子
女发生车祸,
p>
正在留医治疗,
要求家长即刻汇款至指定帐户。
诈骗者有的事先多 p>
次拨打毕业生的手机直至该学生厌烦而关掉手机,
有的直接以公安机关办案名 义
要求该学生关机,
随即拨打其家里电话行骗,
家长接到 诈骗电话后无法与学生取
得联系而感到恐慌,
有个别家长因而上当受骗。
其中,
有一名学生家长受骗损失
10000
元。
3
、
2004
年
10
月
15
日中午,两名湖南籍年轻女子 提着包混入某高校新生宿
舍,进寝室后立即关上门,并拿出公司物品清单、进价表、工作
证等假证件,装
的很神秘对学生进行推销,物品有相册、笔记本、乒乓球拍、笔芯、洗发
水等。
每样东西只卖
0.5
元,学生刚入学不久,以为很 划算,有几位已开始动心,两骗
子便乘机说你们不全买下,
其他寝室的人 也要,
我怕他们人多乱说话被保卫处发
现,
所以没卖给他 们,
你们几个全买下,
然后高价卖给同学,
保准可以赚很多钱,< /p>
于是这几个女生共花
4800
元买下了两骗子的两大包东西 ,等两骗子走后,他们
三人开始打开包内的东西进行清理,
才发现除了几 本笔记本、
相册外,
所有的笔
芯都是假冒伪劣商品,根本
写不出来。
4
、
2001 p>
年国庆节期间,
10
月
5
日下午
3
点,张某从老家返回学校。当她刚
迈出汽车站,
就有一名大约二十几岁的女生说有事求他。
她先问张有没有
IC
卡,
张说只有磁卡。
然后她自我介绍,
称自己是北京大学 法律系的大三学生,
来该市
考察。因跟老师分散误了飞机,身无分文,要
借卡给老师打电话求援。张答应了
她,与她一起来到公用电话亭。这时走来一个约二十四
、五岁的男生,他介绍自
己是她的班长,
一起来到该市考察。
< p>张把磁卡交给了她,她在公用电话亭里打通
了电话,说了些什么,同
时对方要求张接电话。张接电话时,对方说他是她们的
老师,是走散误了飞机,请张给她
必要的帮助,一定非常感谢。电话接完后,他
们谎称身边还有重要资料在,
如果不把资料在明天之前带到北京就要误了他们的
前程,
但现在身上无 钱买票返京。
就这样张某出于同情,
糊里糊涂地从银行里取
出了从家里带来的
4000
余元生活费给了他们。他们拿到了钱后还像模像样地 要
了张的联系电话,同时还给了只有他们“到北京后才开通”的手机号码。过了几
天张通过此电话号码与她们联系,
结果无此电话号码,
才知上当 受骗,
痛心不已。
骗子往往靠博取同情来骗取钱财,他们的骗术五花八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