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非名校过线率不足
1/10
名校分数线连涨
关于考研非名校过线率不足
1/10
名校分数线连涨
非名校专业硕士成
“
备胎
”
王李焱
(
化名
)
不久前查到了自己的考研成绩,总分
291
分。然而今 年的
A
区考研国家线
是
315
< p>分,她报考中央民族大学的法律硕士专业落榜了。
在查询网站上公布的成绩汇 总表时,
她发现,
专业的计划招生名额是
60
< p>人,共
159
人报考,
却只有
13
人过了国家线。
她又查阅
了往年的报考情况,发现<
/p>
2013
年计划招生名额是
50
人,只有
< p>9人过国家线。
从
2009
年开始,全日制专业硕士
(
以下简称 专硕
)
在研究生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扩大,在
研究生学位中
所占的比例已经从
10%
上升到近一半,教育部称,到
2015< /p>
年将使二者比例达
到
1:1
。
然而,
随着招生名额年年增多,
除了少数名校,报考人数却没有相应的增加。
以法律硕
士
为例,过线率低、
计划名额招不满,最后只好通过调剂来填补空缺的现象,已经在不少高
校的专硕招生中出现。
< p>法律硕士实行国家联考,
全国所有考生都使用同样的试卷。
然而,
< p>在研究生招生单位中,
只有
34
所高校拥有自主划定 招生分数线的权力,而且全为
985
高校;其他高校则被划分为
< br>A
区、
B
区,由国家统一划定分数线。区内考生达到国家线 是最基本要求,如果未能通过国
家线,就无法参加学校的复试。过线率低的,往往是这些
不具备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
一所 非
211
高校的法学院教授将这
34
所高校比喻为
“
女神
”
,其他高校则是
“
备胎
”
,其
社会认可度和受追捧度都无法与
p>
34
所相比,在专业硕士这一新兴事物上体现尤甚。由于只
能
根据国家线来招收学生,招到优秀的学生变得越来越难。
非名校过线率不到十分之一
名校分数线却年年走高
< p>李睿
(
化名
)
是山西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的学生 。在她考研的
2011
年,专业的计划招生人
数是
50
人,
她考上后发现,
自己竟然是唯一考过国家线的学 生,
其余
49
个名额都得靠调剂
填补。她
所在的山西大学法律硕士专业,近几年的情况一直不容乐观:计划招生人数都在
30
p>
人左右,但每年过国家线的都只有一两个人。
苏州大学
2012
级法律硕士闫敏
(
化名
)
也对复试印象很深:
“
我们报考专硕的总共才
12
个人过线,但专硕计划招生五六十人。
”
更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
“
我感觉报考的人数还没< /p>
招生人数多
”
。
同样,郑州大学。
“
不同层次的学校,所享受到的资源相差太大了。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政法大学的分数线基本上都比国家线高
~
25
分,最高的高出
35
分。人大
2008
级法硕学
生李静记得,当时计划招<
/p>
100
多个人,最后的录取比例接近
1:100
。武 汉大学
2012
级法律
硕士范磊说,
20 12
年,武大法律硕士共计划招
280
人,报考的人数高达三四千 人,招考比
例超过
1:10
,
复试分数线 也是年年都比国家线高
10
分左右。
范磊所在的班级里总共
43
人,
本科为一本和二本高校的学生占到了
7 0%
,
他的室友都是从上海交通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等
< p>一本高校考进来的。
在拥有自主划线权的
34
所
985
高校里,法学专 业不那么著名的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
学过去几年的分数线曾经都低于国家线,但今年,
重庆大学分数线上涨了
20
分,高出国家
线
5
分;华中科技大学的分数线则首次与国家线持平。
“
相对于所谓的专业实力,
大家更看重学校的综 合排名。
”
正在准备法硕考研的武汉工业
学院学生王君<
/p>
(
化名
)
说,考生认名牌学校,却不认非名校里的名 牌专业,是普遍现象。
非名校专业硕士成
“
备胎
”
在招生需求年年增加,
生源质量却下 滑、
过线率不佳的现状下,
一些非名校的专业硕士
已经逐渐沦为
“
备胎
”
,大部分名额都要靠调剂才能录满。
闫敏本科毕业于大同大学,他坦言,
“
选择考苏 州大学是因为相对好考,我本科的学校
比较差。
”
像他这 样直接报考苏州大学的学生,
“
本科学校大都不怎么样,司法考试也没过,
不少都是江苏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的
”
。虽然在他现在的室友中, 也不乏一些本科毕业于山东
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
好学校
”
的学生,但他们都是考清华、北师大等名校失利,才调
< br>剂过来的。
与李睿同级的杨 祖
(
化名
)
就是从学术型硕士调剂过来的学生,< /p>
“
专硕成了学硕的
‘
备胎
’
,
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
”
他说。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法学考研路上都会采取这样的策略 :
先报学硕,
考不上再调剂读专硕。
事实上,许多学校在
学硕完成初试筛选后,惯常的程序也是建议落榜的学生调剂。
“
在学硕
< p>参加完复试没被录取的,老师都会直接打电话问愿不愿意调剂到专硕。
”
< p>
苏州大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承认, p>
报考学术型硕士的学生往往是应届生,
而报考
专硕的学生中,
很多都有过工作经验,他们抱着来给自己
“
镀金
”
、增加就业砝码后再回归社
会的想法考研。对于老师来说,显然更喜欢应届毕业生,
p>
“
他们的基础更好
”
。
因此,
在专硕生源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下,
通过调剂来保证生源质量,
已经是许多非名校
的无奈
之举。
就业导向使专硕遇冷
培养模式尚不清晰
对于专硕招生名额的迅速增加,
中国 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副教授元轶就感到不太适
应。他指出:
“
两者的区别,有时候仅仅体现在毕业流程上。
”
元轶认为,目前的导师、培养方案都使专业硕士没能 彰显出自身的优势。
“
我们导师自
身也要反思。
国内的一名导师往往都指导多名专硕,
这本身也影响了教育质量,
有些导师 直
到学生专硕毕业,也未必能够记得清学生的具体情况
”
。
在元轶看来,学生对学硕的追捧 既是出于传统思想的原因,也是出于就业的考虑。
“
中
国
人选择接受教育的思想一直都如此,
对所谓实用性的方向总觉得不够阳春白雪,
同 时,
就
业市场的反馈也还不够明显。
”
“
在人们的观念里,就是认为学术型 的比较好,现在用调剂还可以满足专硕的招生,要
是不能调剂,情况会更糟糕,可能完不
成计划。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
“
导师
的上课习惯、考试习惯、
思维定式和对学生的偏好,都是倾向于学术 化的。
学校也觉得考学
硕的学生生源好,
这就像人们对普 通高中和重点高中的看法一样,
觉得重点高中学生素质更
高。
涂艳国也表示,就他接触的 学生来看,学生更多考虑的是就业问题。
“
因为用人单位看
出身,
所以学生也会更注重学校的名气。
就算有些
985
高校的专业不是很好,
学生也会更多
地考虑这个学校,而有些非
名校哪怕有很好的专业,生源也不好。
”
但他仍然认为,究其根本原因,
“
是因为专硕的 设置并没有更多地考虑办学规律,还是
为了解决生源出口的问题。
” p>
涂艳国说,尽管从理论上来说,专业硕士的主要生源应该是在
职人员,
但为了缓解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而开放全日制的专业硕士学位,
导致了目前的
现状。
他以自己 所在的教育学专业举例:专硕的学制是两年,要求实践至少一年,但事实上,
上课、实习
、毕业论文在一年内完成不太可能,这便使得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全日制
的专硕学
生其实在找工作上也没有什么优势。
“
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的人,但本科的师
范生都不好就业,
更何况专硕的很多学生是由于无法就业,
从二三本的学校考过来的,
培养
出来的人远远超过了社会需求。
”
“
专硕 学位的设置
“
专硕学位的设置和培养还是应该更多的考虑社会需求,
而不是像现在
这样招生。
”
涂艳国表示,很多普通高校 并不具备培养专硕的能力,这样大规模开放专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