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语学院英德双语德语教材的使用体会
摘要双语双强的 人才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
,
但
是要实现这一培养目
标需要适合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方法。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
对比了国内高校广泛使用的两大
德语教材
,
主要 分析了各自的优劣以及使用体会。
关键词双外语
;
教学
;
德语
;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31-0144-02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双语学院的前身是吉林华桥外国
语
学院多语种专业
,
始建于
1997
年。
< p>2000年
3
月正式建
系
年正式建立双语学院
,
辖设五个专业方向
,
即英语
-
德
语方向、英语
-
法语方向
,
英语
-
日语 方向
,
英语
-
西班牙语方向、
英语韩语方向
,
全部为本科四年制或五年制。
因培养规格的实
际需要
,2005
年至今双语学院只招收英德、英法、英 日方向
五年制的学生
,
力求使英语和德语
(
法语、日语
)
均达到本科水
平。
双语学院是国内少数几家开设双语课程的单位
,
要求学生
扎实的掌握两门语言
,
实现双语双强的目标。
这不仅要求 学生
本身要有很强的外语学习能力
,
另一方面也需要针对 学习的
特点使用合适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在实
践教学过程中
,
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
综合 国内外多套教
材
,
不断探索
,
< p>找到适合双语学院学生的教材。
笔者
2004
年
9
月任教以来共用过三套德语教材
,
其中包
括
《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
(
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 p>),《当代大
学德语》
(
外语教学和 研究出版社
),
《德语综合教程》
(
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
)
。其中《德语综合教程》为现行使用的教材 p>
,
迄今为止
,
刚刚使用完第二册。在这里 p>
,
笔者根据本人实际使
用情况
,
试分析前两套教材
(
即
《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
和
《当
代大学德语》的优劣以及在课堂教学使用的体会
, (
鉴于篇幅
,
在这里主要分析各套教材初级阶段部分第一
册和第二册的
优劣和使用体会
)
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借鉴意 义。
1
《新求精》的使用
该教材由教育部直属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编辑
,
由同济
< p>大圩出版社出版。
是针对出国留学人员所编纂
,
旨在 全面培养
学员听
,
说
,
读
,
写等方面的能力
,
突出听说训练
,
结合国情知识
,
帮助学员提高在德语国家生活和学习所
需的语言能力。
1.1
初级阶段第一册由语音部分和基础教程两部分组成
语音教程部分共六课。
< p>一共十四单元,
设置了包括在机场
,
家庭
,
购物
,
预约
,
在邮局
,
邀请
,
旅游
,
就餐
,
居住
,
简历
,
问路等十
二个主题。另外两个单元是复习单元。每单元包括五篇听力
文章
,
词汇
,
语法和语音练习。每篇 课文都是以日常情景对话
的形式出现。少数几个单元收录了简短的阅读文章。
1)
特点< /p>
:
每个单元编撰的一般顺序是设置一定的情景
,
引< /p>
出相关句式和词汇。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该场景并且有身临其
境的感
觉
,
每个听力课文都配有相应场景的图片。
学生在老师
< p>引导之下
,
全心全意投入到语言情景中
,
< p>积极配合老师的调动,
努力创造情景语言的氛围。语法被理解为为了
正确表达自己
的想法而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的规律性的句式。每个单
元都会对某一场合里出现的词汇进行归纳。
2)
使用体会
:
从这里可看出< /p>
,
在初级Ⅰ是以情景教学法来
组织教材的。
目的在于学生通过第一册的学习
,
能够在日常生
活中听懂
周围人的话
,
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
,
从而达到 交
际的目的。
为将来在德国的生活打下基础。
所以
,
笔者对课文
的处理顺序一般为
:
利用图片
,
视频等引出新单词
,
根据新单词 p>
或者已学词汇描述课文图片
-
听课文填空或回答问题
-
总结
课文内容
-
模仿课文做对话或复述课文
-
模仿固定句式
(< /p>
语
法
)
总结规律
-
做语法练习
(
笔头
)-
设置对话
,
在交际中使用所
学语法现象
(
口头
)
。每个单元结束后
,
让学生进行场景 表演。
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学习德语并不是为了出国
,
而是 将来在工
作中运用德语。在中国工作
,
跟德国人打交道< /p>
,
就需要学生把
在中国日常生活常见的东西能够用德语表达
出来。而教材里
更多的是在德国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场景。
比如就餐< /p>
,
在餐
馆里出现的菜都是西餐。
根据学生学 习的实际情况
,
在实际教
学中
,
本人补充了在中国日常生活以及作为大学生在校园和
家庭生活等熟悉的各种场景。
这样学生会自发的在课外使用
课堂上所学的德语词汇和句式
,
< p>并且可以对中国和德国的不
同生活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也算是文化知识方面的补充。
1.2
初级阶段第二册一共十二单元
其中两个单元为复习单元
,
十个主题涉及到了德国社会
的方方面面
,
比如德国 民众的运动观
,
德国的妇女和青少年问
题
,
德国的历史
,
德国年轻人的职业愿望
,
在德国就医及医疗保
险体系
,
德国的银行系统 p>
,
德国的大众传媒等。其中一个单元
是专门介绍中国的文化古
城北京和文化瑰宝京剧及典型的
中国家庭。每个单元包括导入
,
词汇
,
语法和五篇课文。其中
听力课文三篇
,
阅读课文两篇。
1)
特点
:
与第一册相比
,
听力课文不再是日常情景的再现
,
题材包括采
访
,
辩论
,
调查报告
,
< p>讲故事等多个形式。阅读文章
基本上是科技性较强的文章
,
一般是就某一社会现象的报道
或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课文难度 加大
,
篇幅加长。
因为该
套教材是针对留
德人员的培训教材
,
一方面需要学员通过该
套教材的学习
,
能融入到德国的生活当中
,
另一方面
< p>,通过一段
时间的训练
,
学员要通过 德国高校入学考试
(DSH)
。所以在听
力和阅读课文的
习题主要是依据入学考试的模式而设置。听
力练习的设置包括给出文章标题
,
做笔记
,
记录文章的主要内
容
,
复述所听到的内容
,
针对文章的话题
,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发表自己看法或叙述相关经历
( p>
或者做对话
)
。阅读课文的习
题主要是就课文
内容提问并引出相关话题
,
学生分组或集体
讨论。
2)
使 用体会
:
相对而言
,
阅读课文的练习形式单一 p>
,
需要老
师根据课堂实践做相应的补充。
笔者 在实际使用中
,
会要学生
给出段落大意或标题
复述课文
,
话题讨论和辩论。会补充一
些词汇练习
(
可以是游戏形式或以词场总结的形式进行
),< /p>
要求
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句子
,
或根据课文 内容填空等多种形式
,
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能够用自己的话将读懂的意思
表达出
来
,
而且还要针对所涉及的话题
,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
样阅读的目的在于收集资料为我所用
,
储存相关的信息和有
用的表达。从而在实际运用中熟悉词汇和语
法结构。由于双
语学院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本科教育相关规定安排课时
,
学
生两门语言的学习时间相加不能超过教育部有关学时的规
定。
所以
,
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能力就至关重要了。< /p>
在教材的
主导下
,
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 习的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
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
2
《当代大学德语》的使用
《当代大学德语》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
是在
《德
语教程》
(
北 京大学出版社
)
的基础之上重新编写。该套教材
的宗旨是
:
在语言情景
,
交际意向
,
题材和体裁等语言范围层面
上
,
把语言
,
语法
,
词汇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听
, p>
说
,
读
,
写基本能
力的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
以达到有效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2.1
《当代大学德语》第一册由语音教程和基础教程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