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版《牡丹亭》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启示
2004
年
4
月至
2005
年
7
月,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两岸
四地巡回演出
16
轮
50
场。主要在台北 、香港、苏州、杭州、北
京、上海、南京、天津、澳门等城市,还来到了北大、浙大等八
大名校。所到之处几乎场场爆满,观众达七万人次,而且
70%
左
右为年轻人,
创下近年昆曲演出纪录。
究竟是一 场怎样的视听盛
宴,引发年轻人的追捧?带给当代大学生哪些爱情问题的思考,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春版《牡丹亭》的启示之旅。
一、青春版《牡丹亭》“青春”之所在
首先是精心挑选打造男女主角。青春版《牡丹亭》大胆颠覆
传统戏剧表演中重舞台技巧轻演员形象的做法,
拉近与观众的戏
剧距
离。挑选年轻演员沈丰英出演杜丽娘,俞玖林出演柳梦梅。
白先勇说:“我当初千挑万选
相中俞玖林、沈丰英,不是没有风
险的。
两人的天赋条件的确不错, p>
俞玖林的扮相有古代书生的俊
逸之气,
可以很好的刻画出男主 角的性格特征,
对爱情的忠贞不
一;并且他天生一副巾生嗓子,音质干净
嘹亮悦耳;沈丰英沉稳
内敛,身段婀娜多姿,又有一股眼角含情的内媚之态。在台上,<
/p>
俞玖林痴中带耿,沈丰英柔中带刚,正是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特
性。
”?①邀请昆曲名家“巾生魁首”汪世瑜和“旦角祭酒”张
继青,来打造这两块璞玉。演
员的唱功固然重要,但是,老演员
在视觉上就不如年轻演员那么赏心悦目,两位年轻演员
通过形
体、唱腔、表演、文学鉴赏等环节的训练,技艺日渐提高,通过
< br>日后的积累,他们也会慢慢达到前辈们的水准。
其次是精致的服饰与造型设计。该剧服装设计者大胆创新,
拓展了戏曲服饰的艺术功能。
服装以淡雅素净为主,
主色调为淡
黄、粉红、嫩绿等,多用乔其纱和真丝面料进行制作。这些柔软
华贵的面料给
人以飘逸和闪光的美感,
配合演员的身段,
更显灵
动、轻
盈、优雅之美。再如水袖、翎子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舞台
语言,
更给观众 留下很大空间去回味。
“剧中杜丽娘和柳梦梅造
爱的场面是很难直接表现
的,但是艺术家们充分发挥水袖的收
放、缠绵、勾搭的作用,将这一出容易受人诟病的的
情节,演绎
的热烈大胆而优雅含蓄,让人浮想联翩,得到了当代观众的认
可。”?②细节处的纹饰继承弘扬昆曲服饰传统,柳梦梅的服饰
有梅花(《惊梦
》)、竹子(《言怀》)、桃花(《拾画》)、
兰花(《幽媾》)等不同的纹饰,这些图
案配合剧情的发展,也
暗示着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惊梦》一出里,柳梦梅衣服上点缀<
/p>
着梅花,而杜丽娘的服饰上用的是蝴蝶,传神的表达了“蝶恋
花”
的爱情主题和二人对爱情的痴迷。
再次是改进舞美技术和舞台布景。
设计者思考如何将昆曲的
古典美与现
代剧场进行完美融合,
制造出符合二十一世纪审美观
的戏曲。
通过特殊角度的灯
光等营造一个
虚幻的场景,
实现了人界和冥界的交换,
观众感受
到唯美
的爱情而不觉得恐怖。
转换灯光颜色实现场景的变更,
解
决了演员表演的障碍,也消除了观众理解上的隔阂。另外,在音
响设备上采用中西结合的
乐队,
“利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来补足
中国传统音乐中低音声部不足的缺
陷,编钟是配器中的亮点之
一,其特有的清澈音色给整个昆曲增色不少。”?③“在舞台
的
背景颜色布局上,
大胆选用传统戏剧中不适用的白色系”,
< p>“既
保持写意、抒情、象征诗话的传统意境,又放手打造古典与现代
相互交融的场面,气象一新,满台生辉。”?④这样的舞美和舞
台效果达到了制
作者们的预期。
最后是剧本的修 改与主旨的传承。“只删不改”是青春版
《牡丹亭》
剧本改编和表演改编 的基本原则,
目的是保留原著的
古典精神。汤显祖本人反对别人改动他的
剧本,曾写文章叮嘱:
“《牡丹亭》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
/p>
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相同了。”?⑤其实作者
本
意不是排斥积极地解读,却是担心人们对作品的误读。所以,
制作者们紧紧围绕“情至”
、“情真”、“情深”的理念,改编
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本连环的
青春版《牡
丹亭》。创新之处是:加强生角的戏份,杜柳的对手戏占据了全
剧的大部分,戏剧冲突更加集中;大团圆的结局不删,而把情感
外的折子戏或
合并或删削;
把原作的折子顺序根据改编者的构思
进行调换以利情节的推
演。青春版《牡丹亭》对原著“至情”精
神的继承与发展。汤翁标榜的“至情”说,是一
种审美情感,在
《牡丹亭》中具体表现是,首先“人”作为个体,其内在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