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6
卷
第
1
期< /p>
20
11
年
1
月
< p>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 shan
Teachers
College
Vol.
p>
26
,No.
11
Jan
.2 0
11
国内口译动态模式研究:
历史
、< /p>
现状与展望
岳
颖
莱
(
太原师范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
摘
要
:
我 国的口译研究曾以静态研究为主
。
经验性
、
思辨性 的静态研究对口译实践及教学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但也
彰显出了它的局
限性
。
近十年来,
已有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静态研究的不足,< /p>
对口译的动态程序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
并试图构拟口译双语转换的动态
模式
。
本文着重对我国口译模式研究的历程进行了梳理,
对目前的 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
分析其尚需完善之处及发展方向,
并呼吁加强口译 动态模式研究,
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导口译教学
。
关键词<
/p>
:
动态研究;
口译;
模式;
合成性双 语者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66
(
2011 p>
)
01-0059-04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 学者意识到口译的重要性,
并
做了大量研究
。
< p>在我国,口译研究曾主要涉及口译特
策略
、
原则及译 员素质等方面
。
这些静态研究对口
点
、
< p>译教学及口译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然
而,
认知心理学
、
心理语言学等认知科学的发展使人们< /p>
“
用
认识到,
口译并非是从原语到目标语的 简单转换
。
一种语言表述的信息必须通过译员大脑的复杂思维活
动才能传输给译入语听众,整个交际过程始终处于动
(
刘 和平,
2005
:
27
)
。
如果口译研究只停留在静态
态中
”
阶段,
始终侧重于对口译结果的分析和描述,
它将忽视
客观规律,
p>
由于缺乏科学性而驻足不前
。
探寻口译动态
过
程及环节的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口译研究的客观
性和科学性,
使之更加 有效地指导口译实践及教学
。
程模式
。
该 模式认为同声传译包括话语辨别
、
储存
、
转
换
、
表达等诸多环节
。
80
年代,
释意派理论正式建立,
该理论认为,
口 译
的本质是释出语言外在形式中的意义,
“
纯
< p>”语言学对
语言形式的分析不完全适用于口译理论研究
。
因此,
该
“
理解
—< /p>
——
脱离原语
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建立了 p>
—
表达
”
的口译模型
。
释意派理论据此模式
语言外壳
——
提出了大量的
口译译学原则,至今为止仍是最有影响
的理论之一
。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研究人员增强了口译 理论
的跨学科研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丹尼尔
·
吉尔< /p>
(
Daniel
Gile
)
。
他以心理学和信息学为视角,
创立了同
声传译的认知负
荷模型,该模型亦称为精力分配模式
(
Effort
Mo dels
)
,
即:
同声传译
= p>
L
(
听力理解
)
+
P< /p>
(
翻译
)
+
M
(
短期记忆
)
+
C
(
< p>协调)
。
应当指出的是,
尽管大多数口
译模式以描述口译的信息处理过程及认知环节为目
的,吉尔的模式却主
要用以分析口译中的种种障碍及
1995
:
161
-
200
)
。
根据该模式,
译员
其解决策略
(
Gile
,
< br>只有在短时间内协调好在
L
、
P
、
M
上的精力分配,
才能
较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
近年来,
兰博
(
Lamber t
,
1994)
、
塞顿
(
Setton
,
1999
)
一
p>
、
国外口译模式研究概述
国外的口译模式研究
(
以下简称模式研究
)
早于我
随着认知科
学的
国约三十年
。
20
世纪
60< /p>
至
70
年代,
发展,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意识
到口译并非是原语到目
标语的简单转换,
而是复杂的大脑加工过程, p>
由此开始
关注口译的心理机制及信息处理过程
。
大卫
·
杰弗
(
David
Gerver
)
于
1976
年提出了最早的同声 传译全过
收稿日期
:
2010-09-25
基金项目:山西省留学基金项目
《
欠发达地区口译课程合理化设置及有 效教学方法研究
》
资助
(编号:晋留管办
201014-86
号
)
作者简介:
岳颖 莱
(
1978-
)
,
女,
山西太原人,
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研究方向:
口译理 论及教学;
二语习得
。
59
等人
也运用心理语言学
、
认知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建
立了口译
的部分或全部过程模式
。
国外这些模式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口译的各个环<
/p>
节,
说明口译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
但是,< /p>
目前为止对口
译模式尚未达成共识
。
总结西方口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时亦对国外口译的动
态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
这些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译介为国内研究提供了方
向和
参照,
并对我国口译教学理念的转变带来深远影响
。
(<
/p>
二
)
我国自身的模式研究
除了介绍国外的动
态模式,我国学者亦致力于从
不同的理论角度构拟口译模式,
并已取得了 阶段性成果
。
1
.
对模式研究的摸索 p>
国内学者对构拟口译动态模式的关注起始于上世
纪
9 0
年代
。
1997
年,
冯之林在< /p>
《
现代外语
》
上发表
“
始
发语何时变成目的语?
”
一文,
在该 文中,
作者借鉴单语
句子理解的心理模型探索口译中双语转换的心理过<
/p>
通过分析这些模型的共同特征,
作者归纳出口译的
程
。
心理过程,
即:
意义脱离载体
—
——
意义暂存于大脑
——
—
意义和目的语有声符号建立联系
。
无独有偶,
199 9
年李跃然在
《
中国翻译
》
上发表 题
为
“
论口译的社会功能
——
< p>—口译理论基础初探
”
的文
章
。
根据多年的口译工作经验,
李跃然总结出其运行模
判断
)
——
—
记住
——
—
构思
—
——
表达
式是:
听懂
(理解
、
(
表层 p>
-
深层
-
表层
)
。 p>
由此可见,
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的模式研究开 始崭
露头角,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口译的动态过程进行
了勇敢
的探索
。
但这些尝试性研究大多没有和当时国
际上的相关
研究做到很好的衔接,且仅停留在假想阶
这和当时我国对国外模式理论
段 ,
没有经过实证检验
。
的译介相对较少
、
国内口译研究尚未形成跨学科实证
研究态势的情况是有关系的
2
.
模式研究取得长足发展
厦门大学的口译研究小组在模式研究方面走在了
厦门大学便和英国西敏斯特大学
前列
。
早在
1994
年,
(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p>
)
合作开展口译教学与研究,
作为合作成果之一,
他们于
1999
年出版了
《
新编英语
一书
。
该教材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
(
< p>尤其是口译教程
》
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
)
,
建立了
“
厦大口译模式
”< /p>
。
厦大
模式是一种非直线型模式,把口译分为理解和表达两
个阶段,但这个交际过程只有在分析语篇和特定情景
中的文化因
素的基础上方能实现,而译员的口译技能
和口译职业化则处在整个过程的中心位置
。
该模型体
现了影响口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重要因素和所需技能
1999
:
46
)
。 p>
以此模式为指导,
《
新编英语口译教
(
陈菁,
程
》
贯彻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编写原则
< p>。该书开创了口
译教材编写的新理念,
迄今为止已再 版
14
次之多
。
菜小红着重探讨了交替传
译的过程模式
。
菜小红
(
2001
:
26
-
29
;
2001
:
277
-
284
)
在法国释意派理论模式
的基础上,
借助不同阶段的过程模式
< p>、吉尔
(
Gile
)
的注 p>
意力分配模式以及安德逊
(
Anderson
)
的认知学习及能
二
、
我国模式研究的历 史与现状
(
一
)
对国外研究的翻译与评介
自
90
年代初期至今,
国外的模式研究成 果陆续被
介绍到国内,我国的口译动态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
到
了拓展
。
其中对释意派理论三阶段模式的译介成绩最为显
著
。
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
做为法国释意派理论的传承
1998
;刘和平,
者,鲍 刚和刘和平分别著书
(
如鲍刚,
2001
;
刘和平,
2005
)
和撰文
(< /p>
如刘和平
、
鲍刚,
1994
:
20
-
22
;
刘和平,
1999
:
28
-
32
;< /p>
鲍刚,
1999
:
1
-
12
)
系统地介绍
了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
、
口译的
“
理解
——
—
脱离原语语
言外壳
——
—
表达 p>
”
三角模式,
以及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
值得一
提的是,
早在
1994
年,
刘和平和鲍刚便
的运用
。
—
兼论高校口译 p>
联合发表
“
技能化口译教学法原则
——
教学的问题
”
一文,
通过介绍释意派理论的三阶段模式< /p>
及一些大学的教学经验,强调口译课必须与语言进修
课分离,
p>
口译教材最好以口译技能为单元,
进行口译的
技能分解训练<
/p>
。
在当时大多数学校的口译课尚停留在
对双语进行分析对比
的情况下,这种观点是极具启示
性的
。
与此同时
,
释意派理论的创始人达妮卡
·
塞莱斯科
维奇
(
Danika
Seleskovitch
)
和玛丽亚娜
·
勒代雷
(
Mari< /p>
-
ana
Lederer
)
的著作也在中国得到了翻译和传播
。
虽然
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孙慧双等学者已翻译了释
< p>意派的少量力作,但当时对众多核心概念的译法并未
达成一致
。
近十年来释意派理论及模式得到了更为系
2001
年 刘和平翻译了勒代雷所著的
统的译介,比如,
《
释意学派 口笔译理论
》
一书;
闫素伟和邵伟
2007
年合
作翻译了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共同撰写的
《
口译训
,
等等
。
这些努力对法国释意派 理论在中国的
练指南
》
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
除释意理论的动态模式外,另一个在我国介绍较
影响较大的
是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
。
范守义
(
1998
:
多
、
46
-
4 9
)
、
刘和平
(
2005
:
39
-
42
)
、
仲伟合
(
2001
:
30
-
33
)
、
肖晓燕
(
2001
:
33
-
36
)
、
菜小红
(
2001
:
< p>26-
29
)
等均对吉
尔的模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介绍和述评
。
其中仲伟合
和
肖晓燕分别将该模式与厦大模式
、
释意派三角模式
进行了
比较,近而对口译训练的内容及方法展开了富
有价值的探讨
。
< p>此外,
肖晓燕
(
2002
:
72
-
74
)
和杨柳
( p>
2007
:
5
-
8
)< /p>
在
60
-
-
-
-
-
-
-
-
-
上一篇:厦门大学英语口译考试III级(2009年春季)
下一篇:口译重要网站